有濕就先別補了,越補越上火。 有濕氣,最容易從那里看出來?就是舌苔,舌苔由胃氣icon所生,最能反映脾胃中津液與消化的情況,比如舌苔厚膩,說明脾胃運化不好,水濕沒運化出去。 對于大自然常見的風、濕,風就走竄,轉眼間它就不知道去那里了,但濕不一樣,濕帶有水,所以中醫(yī)說濕性黏膩,說通俗點就像一塊狗皮膏,不管是風遇到濕,還是寒遇到濕, 都得停下了,走都走不了,這時候如果你補,你補進去的好東西也會停下來,停在那里就是水飲、痰濁、結節(jié)。。。 比如上個月有個胃痛,胃里發(fā)脹,遇寒加重,得溫則減,他自己用了附子理中湯 結果上火了,口發(fā)甜膩舌燥,他說怎么這么奇怪,我明明是脾胃虛寒啊,為什么溫中不行呢? 我說把舌苔發(fā)過來看看,舌淡苔白膩,我就給他改用了厚樸溫中湯(厚樸、陳皮、草豆蔻icon、干姜、茯苓、木香icon、炙甘草icon、生姜)) 他確實是脾胃虛寒,附子理中湯是溫中名方,為什么吃了反而上火呢? 遇寒加重、舌苔白膩,說明除了有寒還有濕啊。而附子理中湯附子干姜偏溫散寒邪,但人參(或黨參),你嘗過就知道,甜的,補氣的,都是好東西,但甘易留濕。 濕氣重還急于溫補,好的東西和濕的東西揉成一團都留了下來,既不利于濕氣的祛除,又不利于身體對藥性的吸收,不運化,都成了病理產物, 脾胃不運化,氣機、中焦不通,就會反逆向上,所以會有口發(fā)膩舌燥。用厚樸溫中湯,服藥5劑,情況大為好轉。 總結:對于脾胃虛寒,把舌頭伸出來,舌質淡苔薄白,用附子理中湯,舌質淡苔白膩,參考有濕,就少用甘補的藥,用厚樸溫中湯。 如果你來不及抓方,方里有一味好藥,叫草豆蔻的,用些沸水沖泡著喝,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燉肉的時候放一點草豆蔻,燉出來的肉會更香,還能去腥。 厚樸的處方舉例: 1、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制半夏6g,厚樸6g,茯苓9g,蘇葉6g,生姜6g,水煎服。 2、平胃散:(見蒼術項下)。 3、連樸飲(《霍亂論》):川連3g,川樸4.5g,石菖蒲3g,制半夏3g,山梔子9g,淡豆豉9g,蘆根6g,水煎服。 4、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辯惑論》):厚樸6g,草豆蔻2.4g,陳皮6g,木香3g(后下)、茯苓9g,干姜6g,甘草3g,水煎服。 5、厚樸麻黃湯加減:厚樸6g,麻黃3g,杏仁9g,制半夏3g,五味子1.5g,淡干姜1.5g,細辛1.5g,茯苓12g,甘草3g,水煎服。 小腸虛寒的治療 預約掛號 廣告X 治療法則: 溫通小腸。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l.基本方藥:(1)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6克、黨參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陳皮10克、砂仁5克、炒白術12克、生姜15克、大棗5枚。適用于小腸虛寒,腹痛欲嘔之證。 (2)附子理中湯:熟附子9克、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用于小腸虛寒,腹痛隱隱之證。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溫服,每日一劑。 2.加減變化:嘔多者,基本方(1)加制半夏10克;頭痛者加川芎10克。腹痛重者,方(2)加重干姜;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氣虛重短氣、乏力倦怠者加黃芪10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藥物 1.散寒通陽法外熨:蔥白炒覆于小腹上,砂壺盛熱湯熨之。 2.暖中散外摻:干姜、制厚樸、肉桂末各3克,摻撤紗布貼臍上。 3.溫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細為末,敷臍腹。炒蔥、鹽適量燙臍腹部。 施治要點: (一)泄瀉、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氣虛弱,中陽不足,進而小腸功能受損而形成本證,性屬虛寒。治以溫運補養(yǎng)為主,然“不通則痛”,還要酌加辛香溫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陳皮等,如香砂理中湯,即為此類也。 (二)本證雖為小腸虛寒,實與脾胃有密切的關系,溫暖火腑,用吳茱萸、肉桂、川椒之類。而調理脾胃,則可用白術、干姜、附子之屬,在臨床上,通常互相結合使用,則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時獲愈。 一首適合痰濕體質的方劑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搜索 熱點新聞 關注公眾號保存3生成長圖分享復 |
|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