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賞析 / 嚴勇、音頻 / 張佳 譯文 ![]() 買條黃牛,也學種田,結(jié)間茅屋,傍著林泉。 因為思考老去之后,所剩時日不多,不如且向山中,度過幾年時光。 為吏、為官,這一切都像是一場夢,能詩、能酒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神仙。 世間萬物,任何事情,都在增價,只有“我”這個老頭寫的文章,一文不值。 注釋 ![]()
賞析 ![]() 這是明代詩人劉伯溫的一首辭官詩。 關(guān)于辭職這件事,文人似乎都比較熱衷,更多體現(xiàn)出一份灑脫與通透。 漢朝大才子司馬相如為景帝時武騎常侍,因不得志,稱病辭職,回到家鄉(xiāng)四川臨邛。卓文君慕相如之才,與之私奔。乃于臨邛買酒舍,令文君當壚賣酒,身與庸保雜作,成就一段佳話。 西晉文學家張季鷹,做官做得好好的,有一天卻突然想念家鄉(xiāng)的莼菜和鱸魚,感嘆了一聲“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開啟了文人為美食辭官的先例。 陶淵明41歲,一曲《歸去來兮辭》,成為辭官的絕唱之作。“斗酒學士”王績,因酒而為官,因無酒而辭官。 李白42歲、杜甫52歲、李商隱27歲、蘇軾48歲、辛棄疾41歲辭職……唐宋兩代的文人們紛紛選擇辭職,似乎總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nèi)プ觥?/span> 元末著名畫家、詩人王冕,一生未仕。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請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擴室為白云寺,免去了辭官的煩惱。 ![]() 嘉靖三年(1524),36歲的明代第一才子楊慎因支持父親,反對小人,卷入“大禮議”事件,一再辭職,觸怒嘉靖帝。楊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蘇;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后永遠充軍云南永昌衛(wèi)(今保山縣)。 乾隆十八年(1753),61歲的鄭板橋,以為民請賑忤大吏而辭官。去濰之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并為其建立生祠。后以賣畫為生。 …… 辭官,是因為看透了官場的一切,不屑于逢迎拍馬,鞭撻黎庶,或茍全性命,或前途渺茫,或被小人讒言,或郁郁不得志,或歸鄉(xiāng)心切……總之,辭官歸隱,似乎是文人一種體面退出的方式。 作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之所以要辭官歸隱,主要原因還是想明哲保身。因為朱元璋大殺功臣,已經(jīng)讓劉伯溫覺察到留下的危險。之后,劉伯溫隱形韜跡,飲酒弈棋,口不言功。然最終還是難逃一死,這也佐證了其預判之準確。 劉伯溫的這首辭官詩寫得極其自然、清醒、豁達、通透。 ![]() 詩人早就想好了,辭職歸家后,“買條黃牛學種田”,再“結(jié)間茅屋傍林泉”,打算過起躬耕自給的田園生活。 辭職的原因,詩人在頷聯(lián)進行了交代:“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币驗槟昀?,所以想悠閑度過晚年生活。 “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鳖i聯(lián)最為人津津樂道。不管做多大官,最后不過總化作一場大夢。唯有過上“能詩能酒”的生活,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呢! “世間百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尾聯(lián)脫胎于呂蒙正《祭灶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边@人世間,任何事都在增價,唯有老了的文章沒人看,不值一文。作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劉伯溫顯然表達了對于朝廷的不滿。其文章錦繡,本應該值錢,可是沒有懂他的人,君王不能采納他的建議,所以說“老了文章不值錢?!?/span> 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