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講:“相由心生?!笨慈讼瓤础澳槨?,看臉不是只看五官顏值,而是看它顯露出的氣質(zhì)與修養(yǎng)。 
一名畫家筆下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只有一只眼睛。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為什么要丑化人物呢?畫家說:“人有兩只眼,一只眼睛用于看外,另一只眼睛要學會向內(nèi)。” 生活之中,我們經(jīng)常犯的蠢事,往往就是沒有看清自己。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臉面一樣,這是最為清醒的自覺。 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比瞬慌挛丛?jīng)歷千山萬水,就怕明白得太晚。人最大的難題不是無法認清人心,而是難以認清自己。 認清自己,嚴于律己,將外在的規(guī)范化為內(nèi)心的律令,如此約束,才能進一步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養(yǎng)好“嘴巴”,做到不論人非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生活中說什么話,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 北宋詩人柳永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每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自信滿滿,誰料卻屢屢落榜。 受挫的柳永郁郁不得志,常去煙花柳巷發(fā)牢騷。逢人就跟人議論宋仁宗有眼無珠,錯失他這個人才。甚至狂言說:“功名利祿算什么?我寧愿把功名換美酒佳人?!?/p> 這些話很快傳到了宋仁宗耳朵里,他對身邊大臣說,柳永雖科舉屢敗,但才情盎然,越挫越勇,是令人欽佩的,可沒想到他偏偏自暴自棄,口不擇言,如此心胸狹隘的人,實在不堪重用。 “言,心聲也。”一個人的層次高低,終究會在言語中體現(xiàn)。 莊子曰:“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币粋€人經(jīng)歷得越多,越會沉淀自己的心,做到沉默處事。言不在多,希言則貴。說話有尺,言語有度,是我們一輩子的修行。 “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逼鋵?,在人際關系中,我們遇到的大多數(shù)麻煩,并不只是我們不會“說”,更多是不會“聽”。 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喋喋不休,而是懂得傾聽。
待人接物,不要著急下結(jié)論,很多事并非我們看表面那么簡單。而多聽,多看,多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傾聽,可以增進溝通,減少誤解;可以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不少人,面對他人的諫言或訓斥,會恨不得馬上回懟回去,有些時候?qū)Ψ娇赡苤皇窃谥卑椎靥嵝涯愕牟蛔恪?br> 村上春樹說:“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傾聽別人的說話。”學會傾聽,更多的是帶著思考去聽,去理解別人的話語,了解別人的需求。 生活中,當我們學會傾聽別人時,便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都事半功倍。 養(yǎng)好“眼睛”,讓自己眼明心靜,方能做到心里有數(shù);養(yǎng)好“嘴巴”,謹言慎行,不妄評,才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養(yǎng)好“耳朵”,少說話,多傾聽,讓自己更沉穩(wěn),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人生漫漫,人的氣質(zhì)與修養(yǎng),都藏在“臉上”。如此,你才能出言有尺,嬉笑有度,做事有分寸,待人有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