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有個諸侯國叫阮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境,是傳說中東夷族首領(lǐng)皋陶(yáo)的后裔,為偃姓。商朝末年,阮國犯擾周部族,被周部族首領(lǐng)姬昌(即周文王)伐滅?!对姟ご笱拧せ室印酚小懊苋瞬还?,敢距大邦,侵阮徂共”之句,其中的“阮”,即指此阮國。亡國后的阮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稱為阮氏。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于《詩》。子孫以國為氏。” 秦代有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zhì)端勇,異于常人,秦始皇使他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他死后,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世陵墓、廟宇前銅制、鐵制或石制的巨人像即稱“翁仲”。阮翁仲是見諸史籍最早的阮姓人物。漢代,阮氏有一支循黃河流域東遷,徙居陳留尉氏(今屬河南),歷三國至晉,發(fā)展成為名門大族,至南北朝時仍興盛不衰。因此,《姓氏考略》說阮氏“望出陳留”。陳留郡為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治所在陳留(今開封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東至民權(quán)、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睢縣地,西晉改為國,南朝宋復(fù)為郡,治所及轄境均有變化。陳留阮氏南遷,大致有兩支:一支遷入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福建、臺灣,一支遷入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以及安南(今越南)。南朝宋有奮威將軍阮謙之,徐聞(今屬廣東)人,其后人多居遂溪(今廣東湛江市西南);宋明帝時大臣阮佃夫,諸暨(今屬浙江)人;五代南唐進士阮思道為建陽(今屬福建)人。這說明前一支阮氏南遷的時間至遲在晉代;五代以前福建已有阮氏。明代,建筑家阮安、兵部侍郎阮勤,均為交阯人,阮謙為順天(治所在今北京市大興、宛平縣)人,阮福為北海(今山東濰坊)人,說明阮氏分布地更加廣泛。交阯,一作交趾,古省名,明永樂五年(1407年)置,治所在交州府(今越南河內(nèi)),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區(qū),1427年地入安南,復(fù)獨立建國,于1802年由阮福映改國號為越南。清代,閩南阮氏有移居臺灣者,最早居于屏東縣東港鎮(zhèn),人數(shù)不斷增多,后又有人去海外謀生。今新加坡等國有阮姓華僑。 又據(jù)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載:“石姓改阮者,梁文宣后令嬴生元帝,拜修容,賜姓阮氏。見《南史》?!边@是說南北朝時有石姓人改為阮姓。 東漢至南朝時的阮姓名人,大多出自陳留尉氏。東漢末有文學家阮瑀,陳留尉氏人,為東漢巴吾令阮敦之子,善作書檄,又能詩,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阮籍,是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他常用醉酒的辦法,在當時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善詩,專長五言,又工文;在哲學上,以老莊思想批判“禮法”。阮籍之侄阮咸,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亦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并稱為“大小阮”。南朝梁目錄學家阮孝緒,亦為陳留尉氏人,他隱居不仕,博采宋、齊以來公私圖書記錄,集為《七錄》一書,總結(jié)了前人目錄學的成就。宋代有音樂家阮逸,建陽(今屬福建)人,仁宗時曾上鐘律制議并圖三卷,后主管樂事。明末有懷寧(今屬安徽)人阮大鋮,官至兵部尚書,后降清,作有傳奇9種,現(xiàn)存《燕子箋》、《春燈謎》、《牟尼合》、《雙金榜》4種。清代有學者阮元,江蘇儀征人,官湖廣、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曾在杭州創(chuàng)立詁經(jīng)精舍、廣州創(chuàng)立學海堂,提倡樸學;羅致學者從事編書刊印工作,主編《經(jīng)籍籑詁》,??妒?jīng)注疏》,匯編《皇清經(jīng)解》等;著有《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阮姓的堂號為“常興”。 阮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華姓氏中,被排在第189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5%;在臺灣姓氏中居于第96位。阮姓分布很廣,其中浙江、福建、山東、湖北4省的阮姓,約占全國漢族阮姓人口的57%。此外,臺灣土著、京、彝、回、壯等民族均有阮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