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養(yǎng)生是指在中醫(yī)養(yǎng)生學基本原則指導下,通過主動的修德怡神、積精全神、調氣安神、四氣調神等,保護和增強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通過節(jié)制、疏泄、移情、開導、暗示等措施及時排解不良情緒,恢復心理平衡,達到形與神俱、盡終天年的養(yǎng)生方法。 精神,是指人的內心世界現(xiàn)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及其他各種心理活動。中醫(yī)學將其統(tǒng)一歸屬神的范疇,認為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xiàn);強調神的主導地位,認為神為形之主,神可馭形。神不僅主導著人體的精神活動,也主宰著物質能量代謝、調節(jié)適應、衛(wèi)外抗邪等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只有在神的統(tǒng)帥下,才能保持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相對平衡,生命活動才表現(xiàn)出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規(guī)律。因此中醫(yī)養(yǎng)生學既重視養(yǎng)形,更強調養(yǎng)神,養(yǎng)神得當,則人體七情調和,臟腑協(xié)調,氣順血充,陰平陽秘,健康少病。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積 精 全 神,語出《素問·上古天真論》。積精是指積累、固護人體的精氣,使之充實;全神是指神志健全,精神活動保持正常狀態(tài)。《靈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亦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闭f明精不僅是生命產生的本原,更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正因如此,人的精氣充盈與否備受歷代養(yǎng)生家重視,如張景岳在《類經》中指出:“善養(yǎng)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只有精氣充盈,才能神氣健旺,也才有延年益壽的希望。所以欲使神旺,必先積精,積精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積精之法,明代袁黃在《攝生三要》中曾提出了寡欲、節(jié)勞、息怒、戒酒、慎味等基本方法,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1.節(jié)欲保精 《靈樞·本神》云:“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提示精是人體生命活動包括神志活動的根本。人之神以精氣為本,精氣則以內藏為常。由于腎主藏精,腎精充足才能氣充神旺,因此保養(yǎng)腎精是保養(yǎng)精氣的根本。如何才能保養(yǎng)腎精?歷代養(yǎng)生家一致提倡節(jié)欲,認為節(jié)欲是保養(yǎng)腎精乃至五臟之精的大法。 (一)內守精神以息相火妄動 中醫(yī)學認為,心藏神,為君主之官,內寓君火,具有接受和處理外在事物的能力。一旦心神被外物所擾,則易動心火起欲念,擾動相火,致使精氣暗耗。朱丹溪《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就曾指出:“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說明在內外因素的刺激下,心中欲望過度也可使相火妄動,暗耗陰精,如果相火動極,則更傷陰精?!娥B(yǎng)生膚語》謂:“心為精主,意為氣馬。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币虼斯?jié)欲首先要使心神寧靜。要使心神寧靜,應避免引起欲念過度的環(huán)境刺激因素。亦如朱丹溪所言:“善攝生者······亦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薄耙詼厝嶂⒂隗w,聲音之盛于耳,顏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笨梢娺h離聲色過度的環(huán)境,抑目靜耳是寧靜心神的重要方法。再有,要保持理智。理智是指以思維、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控制人的過度情欲。明代龍遵敘《食色紳言·男女紳言》指出:“若人恬淡,則神安魂清,意安魄寧,精不走失;若人躁競,則神?;隄?,意亂魄散,精遂潰耗。”《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包含以理性對待各種嗜欲的深意。 (二)情欲適度以防陰精過耗 《孟子·告子》言:“食色性也?!薄抖Y記·禮運》亦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闭f明男女依存是人類天性之需,是生理和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活動。清代思想家戴震認為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是人類行為“至當不可易”的動力。從醫(yī)學角度來看,只有合理滿足人的生理欲望和需求,才能有健康平和的心理,才能保持形健神旺。如果過度抑制這種正常欲望,反會帶來疾病。然欲應有度,如若“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半百而衰也”。 1.晚婚保精 《泰定養(yǎng)生主論·論童壯》寫道:“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當觀其血色強弱而抑揚之,察其稟性淳漓而權變之?!蹦淆R名醫(yī)褚澄也提出:“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完實,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堅壯強壽。”可見古代養(yǎng)生家主張晚婚的觀點與現(xiàn)代醫(yī)學是一致的。早婚早育則“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三元參贊延壽書》),不僅“有子必癲癡頑愚·····多病短壽”(《千金要方》),還可能因陰精耗損過早過多,致陰精不能化氣生神,影響心理健康。 2.婚后節(jié)欲 欲不可禁,欲更不可縱。明代醫(yī)家萬全在《養(yǎng)生四要》中寫道:“交接多,則傷筋;施瀉多,則傷精?!边^欲則勢必暗耗五臟之精,尤以耗傷腎精為最,精傷則神散而諸病由生。因此《抱樸子·內篇》指出:“人復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唯有得其節(jié)宣之和,可以不損?!彼^“節(jié)宣之和”實即指行房有度,當然還應包括合房有術。由于年齡不同,精力和性的要求亦異,因此不能超脫年齡和實際精力而恣意行事,唯有如此方能身心健康,神全精足。否則易戕伐身體,折人壽命。 3.老年寡欲 中醫(yī)學認為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于腎精,只有保精全神,才可健康長壽。后世養(yǎng)生家多主張成年之后當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房事,至老年宜斷欲,以免更傷年老不足之陰精?!短┒B(yǎng)生主論·論衰老》指出:“六十者,當閉固勿泄也?!薄独侠虾阊浴し兰病分兄赋觯骸袄夏陻嘤嗍⑺プ匀恢?,損之爻辭曰窒欲是也,若猶未也。自然反成勉強,則損之又損,必至損年。”當然,寡欲并非禁欲或絕欲,是提示人們至老年時更應節(jié)欲以保腎精,存精以養(yǎng)神。 二、飲食養(yǎng)精 《養(yǎng)老奉親書·飲食調治》明確指出:“主身者神,養(yǎng)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闭f明飲食可以充實真氣,氣化為精,以養(yǎng)元神。精作為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基本物質,來源于先天,稟受于父母,內藏于腎及五臟。既生之后,精在生命活動中不斷地消耗,必須依賴后天水谷精微不斷地滋養(yǎng)和補充才能為生命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笨梢娙梭w之神雖隨著機體的形成而產生,但還必須依賴后天之精才能進行正?;顒??!鹅`樞·平人絕谷》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yǎng)?!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穭t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苯员砻黠嬍呈巧?精、氣、神的物質基礎。人的各種精神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以及情緒情感,都是由物質所產生和支持的,通過調和飲食可以調養(yǎng)精氣神以養(yǎng)生延年。 就古今養(yǎng)生活動中常用的飲食物和食療配方的主要作用而言,多以直接滋養(yǎng)精、氣者為多,如米、麥、肉、蛋、乳等主要在于益氣生精,有些食物如茯苓、蓮子、小麥、豬心等則兼具補氣養(yǎng)神之功,有些食物如桂圓、枸杞子、核桃肉等則兼有益精養(yǎng)血生神的作用,運用時若能根據(jù)食物的作用特性,適當選擇調配,便可在補精益氣的基礎上達到體健神旺。 三、方藥補精 《類經·攝生類》指出:“精不可竭,竭則真散。”精能化氣生神,神能助精持精,嚴重的精虧往往引起神的異常,即所謂精病神變,可表現(xiàn)為精病之后,伴見神情恍惚, 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神情呆鈍等。對于已有明顯精氣耗傷之象者,選擇方藥以針對性地補養(yǎng)臟腑精氣,也是積精全神之重要方法。方藥補精的具體方法很多,滋陰可以填精,溫陽可以生精,補氣可以化精,養(yǎng)血可以益精,調理臟腑可以保養(yǎng)精氣,必須根據(jù)具體情況辨證處方用藥。由于精氣與神機的密切關系,二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運用方藥補精的時候,當精病不伴有明顯的神病,可以單用補益或固澀之品,也可以配用一些調神安神之品。通常,一些治精或養(yǎng)神的方藥常兼具安神或益精、固精的雙重作用。如滋養(yǎng)安神藥柏子仁能補腎精;重鎮(zhèn)安神藥龍骨和牡蠣能固精;固精藥中的蓮子能寧心安神,芡實能益精強志,五味子能斂澀安神。 除以上所述積精、養(yǎng)精、護精之法外,通過按摩關元、命門等補腎益精之腧穴也不失為固精攝精的方法。避免體勞、神勞過度,能起到很好的保精積精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積精與全神相輔相成,若情志過激,則勢必耗傷人體之精氣,故調節(jié)情志,避免七情過激既是養(yǎng)神的基本方法,更是積精全神的基本保證。 |
|
來自: 天地有正氣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