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談一個非常古老非常古老的思想實驗'忒休斯之船’。 忒休斯傳說中的雅典國王,他曾經(jīng)到克里特島打敗了怪物陶洛斯,凱旋時乘坐的那條船就叫忒休斯之船。 
古希臘人的腦洞從這條船開始,他們追問組成忒休斯這條船的零件有N個,但隨著時間的逝去,船的零件不斷更換,直到被全部替換。 那么,問題來了,被替換了零件的船,還是原來的那條忒休斯之船嗎? 如果是,那么當船上所有的零件都被替換了,他還是那條船嗎? 如果不是,那從什么時候開始不是那條船了呢? 這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古希臘的大師們都有自己的見解。蘇格拉底認為是,而柏拉圖認為不是,近代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也都有自己的主張,忒休斯之船闡釋了一個替換悖論,其本質(zhì)可以表述為;假定某物體的構(gòu)成要素被置換后,他依舊是原來的物體嗎? 比如,一個樂隊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慢慢流散了所有的原始成員,但樂隊名字還是那個名字,但它還是原來的那個樂隊嗎?一家不斷發(fā)展的公司不斷并購和替換東家,員工也不斷流失改變,那么它還是原來的公司嗎? 忒休斯之船的終極追問,要回到人類自身。 
我們?nèi)梭w細胞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每隔幾年都會輪換一次,而我們的思維更是每天不斷被新的觀念所影響而改變,那么,今天的我還是過去的我嗎,如果不是,從哪一刻開始我就不再是我了呢? 毫無疑問,這讓我們想起了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當你再次踏入那條河流時不但河流已經(jīng)不再是曾經(jīng)的河流,而你也不是曾經(jīng)的你。 忒休斯之船的隱喻當然沒有終極答案,無數(shù)的大師都有自己的解讀。 而我們今天重提這個問題,是一次對自我的審視,我是誰我將成為誰?未來的我還是不是曾經(jīng)的我? 
或許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忒休斯之船的使命是去到遠方,而我們的人生意義是成為自己的破壁人,去找到自己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