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柳”、“水”、“酒”、“月”、“淚”以外,還有其他一些意象為別離文學(xué)作家所不斷襲用,如“草”、“云”、“南浦”、“灞橋”等等,它們或具有某種與離情別緒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或本身便有離情別緒積淀于內(nèi)。因此,以之鍥入詩詞,每每能烘托甚至深化別離主題。其中,“草”與“云”尤為常見。 先說“草”。南唐后主李煜《清平樂》詞有句:“離恨恰如香草,更行更遠還生”。這說明,在古人眼里,離愁別恨至少在“更行更遠還生”這一點上與香草相仿佛。這樣,他們才褫相祖述地借草詠別。在借草詠別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或許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一首行卷之作。據(jù)張固《幽閑鼓吹》載,作者曾以此詩謁顧況而得以在“米貴”的長安由“居不易”到“居易”??芍呛蔚雀挥谒囆g(shù)魅力。全詩八句,前六句詠草,后二句詠別,似乎重在為草傳神寫照;其實,詠草的筆墨雖多,其作用卻只不過是布置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景色殊為迷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送別,是多么富于詩情畫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興感、觸景傷懷??!“萋萋滿別情”,在作者看來,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離愁別恨。這正是詩中所有詠草的筆墨的最終落點。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詠草而執(zhí)著于其生生不息的活力,用筆靈動,意境渾成。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二句更是卓絕千古。這是詩中的例子。詞中的例子如宋代韓縝的《鳳簫吟》:“鎖離愁,連綿天際,來時陌上初熏。繡幃人念遠,暗垂珠淚,泣送車輪。長亭長在眼,更重重,遠山孤云。但望極樓高,盡日目斷王孫。 銷魂。池塘別后,曾行處,綠妒輕裙。恁時攜素手,亂花飛絮里,緩步香裀。朱顏空自改,向年年、芳草意長新。遍綠野,嬉游醉眠,莫負青春?!辈粌H通篇寫草,而且始終把草當作離恨的象征而進行多側(cè)面的刻畫,因而被公認為是詠草的典范,恰如周邦彥的《蘭陵王》被公認為是詠柳的典范一樣。作品一開始便揭出別離主題:連綿無際的春草鎖住了連綿無際的離愁。著一“鎖”字,便使本不相干的春草與離愁聯(lián)系在一起。接著引出不堪離愁折磨的閨中少婦?!鞍邓汀倍涔P意相關(guān):既是摹寫閨中少婦傷別的情態(tài),也是對春草進行藝術(shù)造型——春草沾露欲滴,征輪碾過時露珠紛墜,宛若哀哀泣別。然后又用“遠水孤云”渲染草天一色的凄迷景色,而以閨中少婦的登樓望遠之態(tài)收束上片,點出那連綿不絕的春草乃其眼中所見。這就難怪它會深染離愁了。過片“銷魂”二字承上啟下,是通篇精神所在?!俺靥痢币韵聰?shù)句暗用謝靈運名句“池塘生春草”,仍由春草加以生發(fā):當年,別后重逢,攜手漫步于芳徑,惹得嫩綠的春草微萌妒意?!爸祛仭比渫ㄟ^“朱顏”衰與“芳意”盛的對比,托出昔歡今哀之感。篇末“遍綠野”三字再度落筆于草。盡管抒情主人公以解脫之語強作寬慰,但綿綿此草,作為離愁的象征卻只會無止境地引起她的感傷。通篇“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深得意象熔鑄之要領(lǐng)。以草烘托和寫照離愁,濫觴于《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边@是借草詠別之祖,上引白詩韓詞都曾化用其意。這以后,南朝作家江淹《別賦》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是其嗣響。迄于唐宋,草已被普遍用作傷離恨別的意象。如顧況《贈遠》云:“故人一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崩钜薄端烷惗柏呖h》云:“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睖赝ン蕖镀兴_蠻》云:“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瘪T延巳《鵲踏枝》云:“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寇準《踏莎行》云:“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绷皱汀饵c絳唇》云:“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睔W陽修《洞仙歌令》云:“樓前亂草,是離人方寸,倚遍欄桿意無盡”。石延年《燕歸梁》云:“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傷春傷別幾時休”。秦觀《八六子》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劃盡還生”。朱淑真《謁金門》云:“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焙督^句》云:“若將此恨同芳草,卻恐青青有盡時”。元明清時期,別離文學(xué)作家對草這一意象也十分鐘情。以明人為例,王云鳳《送客》既云:“愁看陌上青青草,送盡行人總不知。”夏完淳《魚游春水》亦云:“離愁心上住,卷盡重簾推不去。簾前青草,又送一番愁句?!倍及l(fā)揮了草這一意象的妙用。 |
|
來自: 神龍浪子zxm > 《語文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