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哪類人的伴侶最難?回避型必須“榜上有名”

 阿布的書柜 2023-05-10 發(fā)布于廣東

策劃、撰文 / 淼淼、亓井、純純

編輯 / KY主創(chuàng)們


在KY編輯部后臺,我們收到過許多關(guān)于「回避型」的困惑。

其中大家最常cue到的莫過于——該怎么和回避型的人相處?

于是,編輯部里最“回避”的幾位選手就被抓來了……的確,回避型戀人總是遇到問題就想逃得遠(yuǎn)遠(yuǎn)的,也不愿意溝通和表達(dá)感受。這讓回避型的家屬們無可奈何——

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卻總感到距離很遠(yuǎn);
無論關(guān)系中發(fā)生了什么,你都看到ta一直那么冷靜,從不會像你一樣患得患失;
對于你在意的事情,ta的反應(yīng)也都是淡淡的,感覺不到溫度,也不知道ta究竟在想什么。

(回避型小編:嗯嗯,是的是的,沒錯沒錯……你聽我解釋?。。?/strong>

其實,這同樣也困擾著回避型們。身為回避型的我們,并沒有旁人想象中得那么“冷”,也會因為經(jīng)營不好自己的感情而苦惱。

為了改變回避型自身的感情困境,也為了幫助那些回避型的家屬們,我們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通過這篇文章走進(jìn)回避型戀人的內(nèi)心世界,明白ta們在關(guān)系中的需求是什么?結(jié)尾也給回避型本人提供了一些自救方法。祝愿回避型和回避型的戀人能找到對彼此合適的相處方式,一起獲得幸福。

圖片




回避型戀人,
為什么永遠(yuǎn)在逃?

當(dāng)關(guān)系逐漸變得親密,伴侶變得“粘人或不斷索?。╟lingy or needy)”(通常是焦慮型的表現(xiàn)),雙方開始有相互依賴的苗頭時,回避型的人就會覺得ta們的獨立性處于危險之中(Djossa, 2014)。Ta們會把伴侶的具有愛意的、情感上尋求親近的表達(dá),認(rèn)知為是壓力事件,是情緒上的威脅和安全感的挑戰(zhàn),因此感到恐懼、脆弱和痛苦(Shaver & Mikulincer, 2007)。

于是,回避型的人的不安全的依戀系統(tǒng)會被激活(Djossa, 2014)。安全的依戀系統(tǒng)意味著被照料者穩(wěn)定、及時地回應(yīng),被激活后我們會傾向于向伴侶尋求親近、安全以及情緒上的支持。但回避型的人的不安全的依戀系統(tǒng)被激活后,卻會促使ta們急劇地疏離伴侶,以給關(guān)系“降溫”,因為這符合ta們童年被照料者情感忽視的相處模式(Gillath et al., 2006)。

為了平復(fù)自己的不安全感,回避型的人就會選擇用抽離、后撤或是疏遠(yuǎn)這一類做法,這也就是所謂的回避型人的去激活策略(deactivating strategies)(Djossa, 2014)。去激活策略是一種關(guān)閉、禁用并避免體驗關(guān)系親密感的方法。這些策略包含種種扼殺親密關(guān)系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xiàn),目的是為了阻止關(guān)系變得更深入和親近,來讓自己恢復(fù)到熟悉、安全的狀態(tài)。

Ta們會有以下的情緒調(diào)節(jié)方式和外在行為表現(xiàn)——

情緒調(diào)節(jié)
壓抑:不愿意表達(dá)需求(那是不被允許的);
否認(rèn):不承認(rèn)自己有強烈情緒感受(那是脆弱而痛苦的);
隔離:對所有刺激感到麻木(情緒無能的狀態(tài));
……

(回復(fù)「情緒無能」到后臺,查看“心麻了”是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外在行為
恐懼親密,喪失對伴侶的興趣;
降低聯(lián)系和回應(yīng)的頻率;
遠(yuǎn)離沖突環(huán)境,避免爭吵;
切換到理性的思維方式;
專注于事業(yè)或個人追求;
……

于是,和回避型的人相處,你可能會有的感受——焦躁、疏離、被拒絕、不被在乎,不被認(rèn)可,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去向ta尋求一個答案,因為感覺自己已經(jīng)不重要了。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回避型的人不愛自己的伴侶。只是在ta們過去習(xí)得的模式中,表達(dá)自己的情緒是一件不被接納、不被允許的事,所以ta們回應(yīng)的方式是撤離沖突和關(guān)鍵問題。

可以說,回避型的回避,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我保護(hù)。雖然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有所欠缺的、傷人的,但ta們在成長過程中只習(xí)得了這樣的溝通處理方式,對過去的ta們來說,承認(rèn)需要幫助,就像邀請他人拒絕自己一樣自取其辱(Wallin, 2007)。

圖片
回避型戀人,
在關(guān)系中到底想要什么?

  • 安全與歸屬感

回避型畫像1:  不需要你,也不需要任何人。離我遠(yuǎn)一點吧,我想獨自待著。

多數(shù)人都需要人際聯(lián)結(jié)所產(chǎn)生的親密感,回避型的人當(dāng)然也不例外。Ta們樹立邊界,拒絕依賴和親近,目的從來不是在抵抗親密,而是對不安全感的一種防御機制。

Ta們并非為了刻意考驗伴侶,只是試圖用冷漠和不在意,來應(yīng)對自己在親密關(guān)系中的壓力感(Dekel & Farber, 2012)。這是回避型們最牢固的一種應(yīng)對方式,幾十年如一日地幫助ta們生存和適應(yīng)。伴侶如果冒然挑戰(zhàn)ta們的這種應(yīng)對方式一定會適得其反,但并非沒有松動的可能。

回避型的人所缺失的,恰恰是安全與歸屬感的基本需要,而不是徹底的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cy)和自我依賴(self-reliance),只是ta們很少會表露出來。研究顯示,雖然高度回避(highly dismissive)的人聲稱沒有親密關(guān)系也很自如,但在得知被其他人接納以后,積極情感和自尊水平顯著提高了;此外,當(dāng)意識到未來的人際關(guān)系比個人發(fā)展更成功時,ta們自我感覺反而更好了(Carvallo & Gabriel, 2006)。

這么看,回避型的人其實挺“傲嬌”的,ta們游走在親密關(guān)系的邊緣,小心翼翼地試探你是不是ta心中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Ainsworth, 1964)。所以,足夠安全和理解ta們的重要他人,其實掌握了讓回避“松動”的鑰匙。

“我逃了,其實是想回頭看看你還在不在??吹侥阏娴淖吡酥螅視茈y過,可是也沒有勇氣向你訴說?!?/em>

在親密關(guān)系中,恐懼親密也是回避型的人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現(xiàn)之一。它包含了自我暴露恐懼和依賴恐懼?;蛟S你也有相似的感受,也想弄清楚自己是否有恐懼親密?那你可以試試KY測評出品的【恐懼親密測試】。我們會測出你的恐懼親密類型,也會幫你找到恐懼背后的原因,告訴你該如何應(yīng)對恐懼親密。

??長按下圖,查看你的恐懼親密類型??


  • 感受性的喚醒

回避型畫像2: 不是故作冷漠,而是你的情感太洶涌,我承受不住。

回避型的人,在關(guān)系中的感受性的體驗是相對匱乏的。換句話說,ta們也許一直主動或被動地封存了情緒和需求的潘多拉魔盒。由此以來,回避型的人對情緒的處理一直是不夠充分的——ta們對于情感的感知很差;經(jīng)常采用隔離(distancing)的情緒處理策略;過度的情感控制等(Shaver & Mikulincer, 2007)。

但是,被否認(rèn)、壓抑的感受不代表退散消失了,恰恰這部分最需要被表達(dá)和看到。Ta們需要情感激發(fā)和情緒溝通,也就是被喚醒經(jīng)常不工作的“右腦心智”(Ornstein, 1997)。右腦被描述成社交-情緒的大腦,人與人之間感受上的溝通主要依賴右腦。而回避型的人會較多地使用左腦(線性邏輯和語言),這是原有的依戀關(guān)系所習(xí)慣的溝通方式。

所以在關(guān)系中,這也正是為什么回避型總是與焦慮型匹配,或者說回避行為總是引發(fā)伴侶焦慮反應(yīng)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你越想追,我越想逃圖片。而對于回避型的人來說有療愈性質(zhì)的關(guān)系,需要有人和ta們?nèi)?chuàng)造右腦對右腦的溝通(Schore, 2013),看到逃避和無反應(yīng)背后的深層情緒,并試著與那個隨時想要溜走的內(nèi)在孩童對話。

“麻木冷靜總比失控崩潰要好一些,因為沒有人想看見脆弱和痛苦,包括我自己。”

圖片

回避型戀人,
有效「相處指南」

先給回避型的家屬們一個擁抱——理解你們在相處過程的委屈、心酸和苦悶,也很能體會你們愛對方的心情。如果需要回避型戀人能有一些改變,作為伴侶的這一方非常需要看見ta們的難點,并提供一些'幫助'。

具體來說——

沖突時

  • 不要給ta們太多的情緒去處理,這可能成為壓力源

情緒處理和表達(dá)都是回避型的人的軟肋。因此,如果你在溝通過程中釋放了太多的情緒需求,反而會讓回避型們很有壓力,想要逃避。

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先去討論事實,而非過多討論感受。比如,當(dāng)回避型的人沉迷工作,忽視了自己的時候,比起指責(zé)對方“為什么不愿意陪我,是不是不愛我了”,更好的選擇是告訴對方“我理解你,但我想與你多呆一會兒?!?/span>

如果回避型戀人因為難以承受太多情緒而逃避時,最好是給ta時間以冷靜下來思考,等ta平復(fù)后再一起解決問題,千萬不要向ta宣泄情緒,逼迫ta做出答復(fù)。

  • 尊重ta們獨立的需求,給ta們一些空間

當(dāng)與回避型的人發(fā)生沖突,ta明確表達(dá)出“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你需要接納和理解ta們這種“懸置式”的處理方式,和ta保持一定距離。

也許這個距離會讓正處于沖突中的你感到問題沒有被解決,只是在“粉飾太平”,但這對于回避型的人來說卻是必要的。

Ta們并不是真的想要逃避問題,之所以這么做,是ta們的一種應(yīng)對機制,相當(dāng)于在關(guān)系中放置了緩沖墊,等到了ta們覺得可以的時機,自然會來解決問題。
  • 允許你們之間存在分歧和矛盾,給予信任

比如,當(dāng)你們有矛盾時,你可以給回避型的人一些肢體上的安慰,抱抱ta、拍拍ta?;蛘?,可以對ta說“我理解你”“從你的角度看,這很合理”。這些語言和行為都會讓ta們感知到,健康的親密關(guān)系是允許分歧,能夠容納不完美的彼此的。

當(dāng)回避型的人親身體驗這種關(guān)系,ta會意識到,真實的自己是可以被看到、被接納的,對方并不會因為自己的畏懼和逃避而拋下自己,也會變得更加信任你,對關(guān)系更具有信心。

平時

Farrell等(20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伴侶助攻(Partner Buffering)——和伴侶一起提前制定應(yīng)對回避型失控時的預(yù)防措施,可以有效減少甚至避免這一行為的再發(fā)生。

  • 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信任感的安全空間

回避型的人回避,根源是因為依戀關(guān)系中缺乏信任。這就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和ta培養(yǎng)信任感。

比如,你可以穩(wěn)定、及時地對ta們做出情感上的回應(yīng),答應(yīng)ta們的小事盡量去做到,對ta們的需求保持敏銳。

你還可以和ta一起準(zhǔn)備一個「關(guān)系安全手冊」,試著把戀愛里那些充滿了喜歡和愛的互動瞬間記錄下。當(dāng)沖突發(fā)生時,回避型的人回看這本內(nèi)容,能有助于ta喚醒對關(guān)系的積極感知,提醒ta,你們依然相愛著。

最為重要的是,當(dāng)ta們做出回避等等有可能毀滅關(guān)系的行為時,也始終如一地對待ta們,而不是以冷制冷。

  • 幫助回避型命名ta們的情緒(Wallin, 2007)

    比如,我剛剛那么說你也會感到難過吧?;乇苄偷娜藢τ谧约旱那榫w并不能充分認(rèn)知,但這是因為ta們并沒有學(xué)會識別這些情緒。一旦有人教ta們,ta們也會成為最好的學(xué)生。


圖片




那么,回避型的我們

能做些什么自救呢?

其實關(guān)鍵詞只有兩個:1信任,2安全感。

作為回避型的我們,同樣需要付出努力,同時在伴侶的助攻下,開始學(xué)著信任對方和關(guān)系。要知道,當(dāng)你關(guān)系中有充分的安全感,改變就會發(fā)生。

  • 和伴侶主動聊聊回避型這件事


在關(guān)系的初期,開誠布公地和伴侶聊聊自己的回避型依戀模式,讓ta們了解你的行為模式和可能的成因。這樣ta能夠更好地理解你,知道“回避”只是你慣用的行為模式,并非不愛ta或不在乎ta,而你也會在關(guān)系里試著去慢慢調(diào)整這一模式。
比如你們可以一起觀察和記錄那些促使你逃避的動機(trigger),讓彼此都對你的行為風(fēng)格的成因有足夠了解,以便碰到時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 學(xué)習(xí)建設(shè)性的溝通


你還可以學(xué)習(xí)建設(shè)性溝通,說出自己的訴求,而非一味退縮。除此以外,也需要說出自己的負(fù)面情緒,而不是選擇壓抑。

雖然這一步對回避型的人來說不太容易,但也只有你的伴侶看見、了解了你的這些情緒、想法,你們之間的問題才有進(jìn)一步被妥善處理的可能性。換個角度來說,這樣你的伴侶才擁有了證明自己能包容和接納你的機會,你也才能體驗到被人抱持的感覺。
  • 記錄「信任成功」事件,打破認(rèn)知固化

試著回憶過去,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不是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總有那么幾個人,曾在你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給予過你幫助,可能是得知你生病后趕過來照顧你的朋友、家人,一個溫暖過你的陌生人……

記錄下這些閃著光的成功信任時刻,重新學(xué)著信賴他人。

  • 增強對自己的自信

相信自己的修復(fù)力,相信哪怕真的被他人辜負(fù),自己也有能力康復(fù)。自己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無力自保的嬰兒——已經(jīng)長大的自己,哪怕遇到了不足夠關(guān)愛自己的人,也能夠幸存下來。

  • 打破羞恥感

回避型往往有著嚴(yán)重的羞恥感。一個不被自己的父母所愛的孩子,會天然覺得是自己有問題,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不會被愛。因此羞恥感是回避型的一種人生底色。但你要知道,你值得被愛。錯的是沒有好好愛你的父母,而不是你。

渴望被愛,渴望穩(wěn)定可靠的親密關(guān)系不但是正常的,也是作為人的一種美德,我們在與他人的連接中成為更完滿的自己。

圖片
最后我們想說,今天討論的雖然是「回避型」,但我們不鼓勵武斷地給伴侶或自己貼上這樣的標(biāo)簽,了解回避的特質(zhì)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而不是去定義他人。

依戀風(fēng)格雖說穩(wěn)定,但也會發(fā)生流動,伴侶間足夠好的依戀模式,會讓回避型逐漸變得安全一些。同時,我們也需要對關(guān)系保持合理的期待,不要改變和勉強對方,而是去享受關(guān)系本身,以及它所帶來的一切苦與樂。

以上,晚安~

圖片

點點「在看」,走近回避型~

References:

Ainsworth, M. D. (1964). Patterns of attachment behavior shown by the infant in interaction with his mothe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of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0(1), 51-58.

Carvallo, M., & Gabriel, S. (2006). No Man Is an Island: The Need to Belong and Dismissing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5), 697–709.

Dekel, S., & Farber, B. A. (2012).Models of intimacy of securely and avoidantly attached young adults: Anarr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disease, 200(2), 156-162.

Djossa, E. (2014). Understanding the Needs of the Avoidant/Dismissive Attachment Style. The Love Compass.

Gillath, O., Mikulincer, M., Fitzsimons, G. M., Shaver, P. R.,  Schachner, D. A., & Bargh, J. A. (2006).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achment-related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10), 1375-1388.

Ornstein, R. E. (1997). The right mind: Making sense of the hemispheres. Harcourt.

Shaver, P. R., & Mikulincer, M. (2007). Adult attachment strategi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446, 465.

Schore, A. N. (2005).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right brain: Linking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to pediatrics. Pediatrics in review, 26(6), 204-217.

Wallin, D. J. (2007).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Guilford press.

Branand, B., Mashek, D., & Aron, A. (2019). Pair-bonding as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399.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ippus , A. M. , & Rollin , E. ( 2003 ). Attachment style differences in relational maintenance and conflict behavior: Friends’ perceptions .Communication Reports, 16 , 113 – 123 .

Chavis, J. M., & Kisley, M. A. (2012). Adult attachment and motivated attention to social images: Attachment-based differences i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to emotional imag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1), 55-62.

Farrell, A. K., Simpson, J. A., Overall, N. C., & Shallcross, S. L. (2016). Buffering the responses of avoidantly attached romantic partners in strain test situation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5), 580.

Gillath, O., Bunge, S. A., Shaver, P. R., Wendelken, C.,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suppress negative thoughts: Explor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Neuroimage, 28(4), 835-847.

Goodboy, A. K., & Bolkan, S. (2011). Attachment and the use of negative relational maintenance behavio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8(4), 327-336.

Koleva, S., Selterman, D., Iyer, R., Ditto, P., & Graham, J. (2014). The moral compass of insecurity: Anxious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predict moral judgment.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2), 185-194.

Overall, N. C., & Sibley, C. G. (2008). Attachment and attraction toward romantic partners versus relevant alternatives within daily interaction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5), 1126-1137.

Richman, S. B., DeWall, C. N., & Wolff, M. N. (2015). Avoiding affection, avoiding altruism: Why is avoidant attachment related to less help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6, 193-197.

Robinson, J. S., Joel, S., & Plaks, J. E. (2015). Empathy for the group versus indifference toward the victim: Effects of anxious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on moral judg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6, 139-152.

Stanton, S. C., & Campbell, L. (2014).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edictors of health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82(6), 528-538.

Santascoy, N., Burke, S. E., & Dovidio, J. F. (2018).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predicts less positive evaluations of warm (but not cold) social groups.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1(1), 19-36.

Sheng, R., Hu, J., Liu, X., & Xu, W. (2022).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tability in emerging adul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conflict in daily life.Current Psychology, 1-11.

Shi, L. (200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1(3), 143-157.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