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問者的這個排序本身就是錯誤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不可能這么排序。狀元、榜眼、探花本身就是進士,指的是進士中的前三名,也稱“一甲賜進士及第”、俗稱“三鼎甲”。因此,把進士與狀元、榜眼、探花擺在一起排序,本身就是錯誤的。再就是秀才應該排在舉人之前,因為在古代只有取得了生員(即俗稱的秀才)資格之后才可以參加鄉(xiāng)試、考舉人,鄉(xiāng)試考中之后才能成為舉人?,F(xiàn)而今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說的“中舉”一詞,其實就是源自于這里。 ![]() 清朝的科舉考試程序是這樣的……讀書人首先要參加縣試和府試、考取童生資格,然后才能去參加由各省提督學政主持的院試、考取生員資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秀才。只有考取了生員資格之后,才能夠參加三年一度的鄉(xiāng)試。如果沒能考取生員資格,無論您多大年紀、哪怕是年近耄耋,也只能叫童生!并不是說,只要是個讀書人就能叫“秀才”,古代的秀才是要考的。 ![]() 生員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考中之后即為舉人。理論上,只要是考取了舉人,便有了躋身官場的“門票”。舉人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必須等朝廷放名額、如“大挑”等等,如果朝廷不放名額,那舉人就只能在家候缺。當然,也不是白等,朝廷會定期給舉人發(fā)放生活費,而且舉人還可以享受免稅、免徭役、見官不拜、有罪不得上刑等很多特權(quán)。一些在家候缺、但又想要盡快躋身官場的舉人往往會選擇先入高官幕府充當幕僚,以期獲得賞識而“近水樓臺先得月”,比如晚清時期的重臣左宗棠走的就是這條路。 ![]() 除此之外,在每年鄉(xiāng)試的“落榜生”中,朝廷還會擇優(yōu)錄取一些成績尚可的考生入國字監(jiān)深造,稱為“副榜貢生”。經(jīng)國字監(jiān)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這些副榜貢生的待遇參照舉人給予,理論上也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同樣要等朝廷放名額。像清朝著名的“于青菜”于成龍,走的就是副榜貢生這條路。因為于成龍身處清初,清廷人才缺口很大,他雖為明朝的副榜貢生出身,但清朝也予以認可了,而且在國字監(jiān)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便被直接外放了知縣!要是擱在晚清時期,恐怕就沒這么好運了。晚清時期,因為冗員太多、人員過剩,連一些進士都得回家候缺,就更別說是舉人和副榜貢生了……而且,一般情況下舉人、副榜貢生出仕的起點要遠低于進士,后期的升遷也要比進士慢很多。當然,像于成龍、左宗棠之類的“特例”除外。 ![]() 在考中舉人之后,如果不想在家候缺、等朝廷放名額,還有一捷徑路可以走,那就是進京參加會試。朝廷不僅有專車接送,而且全額支付路費!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這個能力,考不上進士,那你還是得老老實實回家候缺。好在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您想繼續(xù)考,下次再來、考到頭發(fā)全白了都沒問題。 ![]() 舉人參加會試考中之后即為貢士,而獲得了貢士資格等于就是獲得了進士資格,因為接下來的殿試是等額錄取,只重新排名、不淘汰任何一人。換句話說,只要會試通過了,那就肯定是進士,唯一的區(qū)別僅僅是您會獲得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還是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里面的“一甲賜進士及第”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而會試的第一名則叫做會元。因為殿試是重新排名,所以會元不一定是狀元,狀元在會試時也不一定就是會元,全看皇帝的心情了。比如晚清時期的狀元劉春霖,就是因為名字叫得好而被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欽點為了狀元! ![]() 考中進士之后,理論上朝廷都是會為您安排一份工作的,而且級別不低,通常“處級”起步。一甲是直接進翰林院任修撰、編修,二甲中的一部分會被擇優(yōu)錄取為庶吉士、入翰林院鍍金,考核優(yōu)秀的在散館后可以留館出任編修等職。剩下的一般會被分發(fā)六部任主事之類或者外放各地任知縣等等。當然,到了晚清時期因為人員嚴重超編,很多進士也不得不回家候缺!但這畢竟不是常態(tài)、主流。 ![]()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無論是鄉(xiāng)試、會試還是殿試,都不是學歷考試,而是類似于現(xiàn)代”公務員考試”一般的存在。考中舉人、進士之后便可以獲得出仕資格,只不過舉人需要候缺、而進士一般可以直接出仕。既然不是學歷考試,又何談學位?反問提問者一句,現(xiàn)在參加“公務員考試”被錄取以后,應該授予您什么學位呢?因此,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再強調(diào)一遍,中國古代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不是學歷考試,根本無法與現(xiàn)在??啤⒈究?、研究生學歷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等掛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