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除了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外,還有一類異常奪目的瓷器,便是建盞。 “建盞”二字,可作拆分理解,“盞”是指小杯子,比如酒盞、茶盞,“建”是指建窯。 建窯位于福建建陽市水吉鎮(zhèn),始燒于晚唐五代,入宋后以黑釉瓷器最負盛名。 ![]() 宋代宮廷崇尚飲茶,宋徽宗亦專門寫過一本《大觀茶論》,時人頗受其影響。 福建地區(qū)盛產(chǎn)名茶,宋時更有“北苑貢茶”專貢朝廷。為了分出茶之等級高下,福建建安民間首先興起“點茶”、“斗茶”,其后風靡全國。 ![]() 點茶時,先將茶盞用沸水燙過,稱作“熁(xié)盞”。再將碾好的茶末舀入盞中,以湯瓶注水,同時用茶筅擊打以出湯花。 湯花以白為貴,湯花泛起后若能久聚不散,則效果最佳。若很快散開,露出水痕,則略遜一籌。 ![]() 南宋年間,這種斗茶游戲傳到日本并逐漸演變?yōu)槿毡静璧馈?/p> 建窯的興盛與宋人點茶、斗茶之風直接相關。 ![]() 宋人蔡襄在《茶錄》中說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絞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p> 茶色貴白,因此之前流行的青白瓷并不適于觀察湯色,而黑釉的建盞最為適用,加上其厚度易于保持溫度,因而在宋朝快速流行開來。 ![]() 宋人有四般閑事:插花、掛畫、點茶、焚香。從宮廷到民間,點茶之風盛行,由于對建盞的需求大增,建窯的規(guī)模也達到鼎盛。 據(jù)考古資料可見,宋代建窯多采用龍窯,其長度可達百米,一窯最多可裝燒數(shù)萬件。 ![]() 建窯采用含鐵量高達8%以上的胎體,建盞的斑紋是釉料在高溫下產(chǎn)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后,鐵氧化物在釉表層析晶留下的痕跡。 ![]() 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種變化是人工極難控制的,即便是同一件建盞上不同部位的斑紋都可能存在明顯差異。 ![]() 建盞的獨特魅力正是在于這種土與火的神奇碰撞之后,所產(chǎn)生的千變?nèi)f化、絢麗多彩的奇特藝術效果。 ![]() 其中最為杰出的作品應該要數(shù)現(xiàn)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建盞。 宋代關于建盞最重要的著述《方輿勝覽》中寫道:“兔毫盞:出鷗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君漠茶錄'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毫色異者士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 《方輿勝覽》為南宋人祝穆所寫,其提到的建窯珍品包括兔毫盞、鷓鴣斑、毫變盞等等。 ![]() ![]() 兔毫盞應是建窯的主要產(chǎn)品,其中又以線條通達流暢、銀白似玉者為上品,被稱為“銀兔毫盞”。 而“毫色異者”之“毫變盞”則是更為難得的珍品。建盞中之油滴、鷓鴣斑、曜變均屬此種。 ![]() 關于這幾種珍貴建盞,日本文獻資料《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分袑懙溃?/p> 曜變,是建盞之最,世中至寶,可值“萬疋之物”。 油滴,是僅次于曜變的第二重寶,數(shù)量上比曜變更多見于世,價為“五千疋”。 建盞,即兔毫盞,黑釉里有窯變產(chǎn)生的紋狀,價為“三千疋”。 日本靜嘉堂所藏曜變建盞因其變幻莫測的光彩被喻為“碗中宇宙”,更因其世所罕見之珍貴被評為“國寶”文物。 油滴盞,因其黑色釉面上密布著大小不一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如浮于水面之油滴而得名。 ![]() 古人盛贊油滴盞:“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晶瑩奪目?!?/p> 南宋晚期至元代,或許是由于經(jīng)濟衰退,又或許是由于飲茶習慣的改變,建窯黑釉瓷逐漸衰弱。而承載了宋代美學的建盞無疑成為中國古代黑釉瓷的巔峰之作。 其中個別流傳于市場的建盞珍品常常拍出天價,特別是曜變、油滴等品種更是跨越國界,在日本受到極度珍視,代表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輸出、傳播以及發(fā)揚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