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上,碰到對門的孩子和媽媽一起去上興趣班,孩子嘟著嘴,一副不樂意的樣子。媽媽就對她說:“學跳舞多好呀,媽媽小時候想學跳舞都沒機會呢!” 這畫面簡直不能太熟悉了! 幾乎沒有家長不希望孩子擁有一(多)技之長的,于是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不過孩子喜不喜歡、能不能激發(fā)潛力就不得而知了…… 之前偶然間看到一則關于測試兒童潛能的自測表,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斯騰伯格博士,說這個表是通過多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孩子的天賦。 如果小孩具有自測表中的大部分情況,那么他可能就具備相關的天賦。 我找出表格趕緊自測了一下: 樂樂喜歡畫畫,記憶力還特別好,比如小時候帶他出去玩,去過的地方一次就記著了,有時候還會提醒我們:“上次來過這里呀?!?/span> ![]() 你發(fā)現(xiàn)孩子隱藏的東西了嗎?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有某種特別突出的行為、特點,尤其是“缺點”,家長千萬別陷入焦慮,甚至 “一竿子打死”。 我們要做的是,先觀察,分析孩子這類行為背后的本質。 如何發(fā)現(xiàn)呢? 除了尋求專業(yè)人士,我認為,多與孩子接觸聊天、真正用心陪伴、對孩子深入探求與引導,才是關鍵! 前幾年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給了我很大觸動。 曾是摔跤手的父親讓女兒從小學習摔跤,這在男尊女卑又保守落后的地方可是先例??! 村民們都認為這位父親“瘋了”,除了譏諷就是嘲笑;媽媽埋怨,女兒以后該怎么出嫁? 其實,父親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一次意外,父親聽說女兒和男孩打架很厲害,不但沒受傷,還把兩個男孩打趴下了。 父親不但不生氣,還問女兒是怎么打的! 女兒講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并演示打架的動作給父親看,這讓父親感到很驚喜,這就是摔跤的天賦??! 細心的家長有沒有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的天賦就藏在孩子擅長的那部分事情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應該在每個孩子身上找到他們獨有的、與眾不同的能力,并開發(fā)它、孕育它、培養(yǎng)它,使之充分顯露出來?!?/strong> 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只是有些比較顯性,而大部分比較隱性。 家長通過觀察和多方面測試,了解了孩子擅長的,再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這樣孩子會學的開心,也增加了將來成功的機率。 被允許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 一個跟蹤拍攝12年的央視紀錄片《零零后》里面,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北京一所幼兒園,“孩子王”池亦洋身披紅披風,手里拿著棍子揮舞指揮著,天天帶領一群男孩子演習打仗,訓練,唱歌…… 用導演的話,“想在幼兒園看不到池亦洋?太難了,所有地方都有他。” 上學后的池亦洋,成了班里成績最差的孩子,經(jīng)常被老師批評,看不到希望。 池亦洋的父母認為,成績不代表一切,他們決定,讓孩子去體驗和嘗試感興趣的事情。 倆人商量:“多給他做一些事情的機會,讓他體驗,讓他自己從里頭選?!?/strong> 有了父母的允許,池亦洋接觸到了橄欖球,最終選擇了它作為自己的“最愛”。 對池亦洋來說,這個選擇就像人生的一束光,從此他的心中有了奮斗目標。 15歲的池亦洋代表國家隊參加了世界橄欖球錦標賽,比賽現(xiàn)場,他莊嚴地唱起國歌,這正是他在幼兒園時常常帶領男孩們唱的歌。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xiàn)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優(yōu)勢,才能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 天賦的開發(fā)需要父母多一些允許,多一些引導,孩子才有機會去體驗和嘗試,成就自我。 發(fā)明飛機的萊特兄弟因為父母的允許,從研究破銅爛鐵找到一生的興趣愛好;昆蟲學家法布爾因為家人的允許,從觀察小蟲子愛上了研究昆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并不都是壞事兒,玩樂過程中,孩子的視野會被打開,對感興趣的東西會慢慢地浮出水面。 這時,家長再給予正確的引導,鼓勵孩子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堅持,孩子就可以找到一生熱愛的技能了。 孩子具有某種天賦,就像大海里的魚兒,只有在大海里才能暢游展示出它的才華和特長,你讓它去飛翔,那魚兒永遠也比不上雄鷹。 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的閃光點,作為孩子領路人的父母,讓孩子的天賦才華真正的發(fā)揮出來,怎么少得了你們的鼓勵和支持呢! ![]() 如何成就孩子的天賦呢?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他的祖輩以耕種為生,而仲永從小天資聰明,早早就顯出過人的寫作天賦。 大家指定事物讓仲永作詩,他都能馬上完成,而且,文采和道理都得到了大家的稱贊。 后來,仲永的父親看到有利可圖,就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不讓他繼續(xù)學習。幾年后,仲永和平常人一樣,已經(jīng)寫不出什么好的詩詞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賦很重要,但沒有家長的支持和培養(yǎng),沒有后天的努力和堅持,再好的天賦也很難發(fā)揮出來! 臺灣“音樂神童”馮弈,從小具有異于同齡人的音樂天賦,11歲可以自創(chuàng)曲目,還可以熟練演奏5種樂器。 就是這樣的神童,一開始對練琴這種枯燥的事情也難以堅持下去! 剛開始學琴時,小馮弈對枯燥的音階練習異常討厭,爸爸就想了個辦法:陪伴孩子一起練! 起初,爸爸陪孩子每天練琴5分鐘,10分鐘,后來時間慢慢拉長,這樣過了一個月,爸爸發(fā)現(xiàn)效果還是不明顯。 馮爸爸想,不能放棄! 為了喚醒孩子的潛能和學習的動力,爸爸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鼓勵孩子,“你彈多久,我就陪你玩多久樂高?!?/strong>因為小馮弈最喜歡玩樂高! 后來,家里堆滿了樂高,小馮弈也越練越喜歡,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大家公認的神童演奏家,還拿了多個全國大賽的冠軍和大獎。 采訪中,他說,“我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沒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我今天就不會站在這個舞臺上”。 一位教育家說:“所謂的教育,其實就是想盡方法,發(fā)現(xiàn)孩子心中潛藏的興趣,然后拼盡全力讓他擁有持續(xù)一生的熱情,做到這些,教育就完成了?!?/strong> 郎朗能成為著名的鋼琴家,除了天賦,還有父親的堅持和長期的練習,讓他找到了一生的熱愛。 盡管很多人不贊同朗爸過于苛刻的教育方法,但成名后的郎朗表示, '如果沒有我爸,就沒有今天的我。' 因為他懂得,'做任何事情,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每個孩子的智力發(fā)展不同,當然擅長的方向也各不相同。 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然后因材培養(yǎng),讓天賦真正成為孩子未來發(fā)展的本領,成就不同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 愿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心中所愛,讓自己的天賦才華散發(fā)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