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一件很隨心所欲的事嗎? 為什么也要按照順序讀呢? 董宇輝在分享讀書順序的時候是這么說的: ![]() 董宇輝 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就是看經(jīng)典的小說,先把茅盾盾文學(xué)系列獎刷個遍,再把諾貝爾文學(xué)獎刷個遍,等你看完小說之后,你就有了大量的共情能力,對人類有了一個悲憫之心,你能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接下來,再去讀其他作品,看完小說后,你會看到眾生相,眾生相其實就是歷史長河中湮滅的個體………. 這句話該怎么理解呢?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當(dāng)你閱讀經(jīng)典小說,你會接觸到各種人物角色的不同命運和遭遇,這些角色可能來自不同的年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但他們的情感和經(jīng)歷都是非常真實和深刻的。 通過這些閱讀經(jīng)驗,你會感受到普通人的生活、喜怒哀樂、以及所經(jīng)歷的挫折和磨難,從而培養(yǎng)出一種同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隨著你閱讀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說中所描繪的人物和故事背后,反映了人類普遍的經(jīng)驗和情感,這些共通點和相似之處形成了一個個生動的人性畫像。 同時,這些角色所經(jīng)歷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也揭示出了歷史長河中的人性沉浮和變遷。 因此,你在閱讀其他作品時,會更加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人性的共通之處,進而感悟到歷史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及不同個體在歷史進程中的命運和價值。 簡單來說: 閱讀經(jīng)典直接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經(jīng)歷當(dāng)中解構(gòu)自己的人生。 ![]() ![]() 比如說: ![]() 穆斯林的葬禮中有這樣一句話: 死,并不是苦難的結(jié)束,而是更大的苦難的開始。 有多少人在苦難當(dāng)中,有過這樣的心聲:“去死吧,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就像有一首歌叫《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部分歌詞是這樣寫的: 我曾經(jīng)也想過 離開這個世界 因為心里早就空無一物 一無牽掛 想要被需要的感覺 獨自偷偷地哭泣 一定是心中其實渴望充實的活著 我曾經(jīng)也想過 離開這個世界 因為最愛的那雙球鞋 鞋帶松了 呵 我不太會綁鞋帶 就算綁了也綁不緊 這就像我和每個人之間的羈絆 ![]() 但是,《穆斯林的葬禮》給了我們另外的看待死亡的視角。 不管你當(dāng)下是否認(rèn)同書中的說法,我們原有的人生觀也受到了沖擊和挑戰(zhàn)。只有原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刷新的時刻,人才會得到蛻變。 因為世界觀決定了我們的價值體系,價值體系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樣式。?? ![]() 發(fā)生改變和成長,不正是我們讀書的目的嗎? 所以,我非常認(rèn)同董宇輝推薦的讀書的順序。最先讀對我們?nèi)松^世界觀有撼動的書。 那么,下面列出的48本茅盾文學(xué)獎過獎作品,你讀過哪幾本呢? 第一屆 1977-1981 ![]() ![]() ![]() 第二屆 1982-1984 ![]() ![]() 第三屆 1985-1988 ![]() ![]() ![]() ![]() 第四屆 1989-1994 ![]() ![]() 第五屆 1995-1998 ![]() ![]() 第六屆 1999-2002 ![]() ![]() ![]() 第七屆 2003-2006 ![]() ![]() ![]() 第八屆 2007-2010 ![]() ![]() ![]() 第九屆 2010-2014 ![]() ![]() ![]() 第十屆 2015-2019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