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產(chǎn)量最大的是碗、盤、洗、罐、瓶、爐、枕等生活用品,釉色以帶乳光的天藍居多,部分飾有紅或紫紅色斑塊,少見通體玫瑰紫和海棠紅器物。由于這類產(chǎn)品主要供民間日常所用,故人們習(xí)慣稱之為“民鈞”。在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百余件鈞窯作品中,民鈞數(shù)量較多,而在這些民鈞作品中又以碗、盤、碟和罐為主,瓶、枕最少。 一 鈞窯天藍釉罐 ![]() ![]() 元—明初,高19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12厘米。 罐唇口,短頸,圓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近足處無釉。 二 鈞窯天藍釉缽 ![]() ![]() ![]() 北宋—金,高14.6厘米,口徑17.9厘米,底徑7.9厘米。 缽斂口,鼓腹,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口沿、足邊呈醬色。 三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蓋罐 ![]() ![]() ![]() 元,通高30.5厘米,口徑17.5厘米,足徑14.7厘米。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蓋為后配,拱頂出沿大于器口,蓋頂置菠蘿形抓鈕及三個環(huán)狀系。通體施天藍色釉,釉色藍中泛青,蓋面飾不規(guī)則的紅斑紋。足底無釉,胎呈鐵褐色,足底粘有釉斑。 此器造型渾厚,釉色純凈明麗,堪稱元代鈞窯瓷器中難得的造型完整之器。 四 鈞窯天藍釉葫蘆瓶 ![]() 金—元,高25.5厘米,口徑5.2厘米,足徑10.9厘米。 瓶呈葫蘆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豐滿,制作精致。從傳世鈞窯瓷器來看,葫蘆瓶較為少見。通體施天藍色釉,釉層肥厚,釉面勻凈,釉色光亮瑩潤。 五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 ![]() ![]() ![]() 元,高9.5厘米,口徑23.7厘米,足徑7厘米。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碗內(nèi)有紅斑裝飾。 用花瓣作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時期,宋、金時期興盛,延續(xù)到以后各朝。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對實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六 鈞窯天藍釉雞心蓋罐 ![]() ![]() 金,通高9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4.8厘米。 罐斂口,鼓腹,圈足。狀如雞心,故名“雞心罐”。附平頂圓蓋,蓋頂置圓鈕。外施天藍色釉,邊緣釉薄處呈醬黃色。外底不施釉。 七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 ![]() ![]() 金—元,高10.2厘米,口徑13厘米,足徑6厘米。 罐敞口,短頸,鼓腹,寬圈足。肩部對稱置圓系。里、外施天藍色釉,釉面有開片??谘亍⒆氵吋跋档膫?cè)面釉薄處呈醬色。外壁飾月牙形的紫紅色斑塊,似一彎新月掛在天邊,別致新穎。 八 鈞窯天藍釉盤 ![]() ![]() ![]() 北宋,高4.3厘米,口徑18.4厘米,足徑6厘米。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xiàn)象??谘靥幱詫虞^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圈足端無釉,圈足內(nèi)有一周無釉。露胎處呈白色。 九 鈞窯天藍釉盤 ![]() ![]() 元—明初,高3.2厘米,口徑13.1厘米,底徑7.1厘米。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xiàn)象??谘靥幱詫虞^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圈足內(nèi)無釉。 十 鈞窯天藍釉臥足盤 ![]() ![]() ![]() 北宋,高2.3厘米,口徑12.6厘米 ,底徑3.8厘米。 盤敞口,淺弧腹,平底,臥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口沿處釉層較薄,隱隱露出黃灰色胎體。臥足內(nèi)無釉,呈黃褐色。 十一 鈞窯月白釉瓶 ![]() 高28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7厘米。 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無釉呈醬色。 此瓶造型別致,釉色勻凈,為民窯中較好的作品。 十二 鈞窯月白釉梅瓶 ![]() 金,高29厘米,口徑4.8厘米,足徑7.5厘米。 瓶唇口,短頸,豐肩,弧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月白色釉,近足處無釉。 梅瓶初盛酒用具,明清時期也用作陳設(shè)用器。陶瓷梅瓶始見于唐代,宋代以后開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態(tài)飽滿,釉厚而潤澤,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十三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碗 ![]() ![]() ![]() 北宋,高4.5厘米,口徑13.1厘米,足徑4厘米。 碗直口,腹部內(nèi)折,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無釉,通體月白釉紫紅斑裝飾。造型古樸端莊。 十四 鈞窯天藍釉碗 ![]() ![]() ![]() 金,高8.2厘米,口徑19厘米,足徑5.7厘米。 碗斂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nèi)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 十五 鈞窯天藍釉碟 ![]() ![]() ![]() 北宋,高2.1厘米,口徑10.3厘米,足徑4.7厘米。 碟折沿,敞口,淺弧壁,圈足。通體釉色呈天藍色,是鈞窯最具代表性的標準釉色。圈足底部無釉。 對此件器物的用途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日用類的淺碟,有的認為屬于文房類的筆掭。而據(jù)傳世鈞窯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來看,這種淺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蓋子,與碗配套使用。 十六 鈞窯天藍釉葵口盤 ![]() ![]() ![]() 北宋,高2.9厘米,口徑13.3厘米,足徑8厘米。 盤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淺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口沿及盤壁出筋處釉層較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圈足內(nèi)無釉,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 十七 鈞窯天藍釉盞托 ![]() ![]() ![]() 北宋,高5.6厘米,口徑5.9厘米,底徑4厘米。 托作杯形,口微斂,弧腹,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體施天藍色釉,施釉不到底,圈足端無釉,呈深褐色。從底部觀察,托的圈足內(nèi)套一小圈足,應(yīng)為杯形器身的圈足。據(jù)此推測,這件盞托的制作流程是:上部杯形部分和托的胎體分別制作完成后,再套接成一體,然后統(tǒng)一施釉。 盞托又稱茶托子,為古人品茗用具,與盞配合使用,以防手持茶盞燙手,最早見于唐代。據(jù)唐代《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燙指,以碟子乘之……人人為便?!逼浜箝_始不斷出現(xiàn)各種材質(zhì)與形狀的盞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