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賞析聯(lián)句,起于漢武帝時與群臣在柏梁臺上聯(lián)韻,后衍為一種詩的形式。即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lián)成篇?!段男牡颀垺睹髟姟罚骸奥?lián)句共韻,則《柏梁》余制?!鄙圆唤?jīng)意,會流為文字游戲。 這首詠瀑布絕句,是廬山僧侶香嚴閑禪師與唐宣宗李忱合作完成的。全詩雖出于兩人之手,卻前后連貫,渾然天成,完成了對瀑布意象的描摹及其性格的擬人化塑造。 禪師詠前兩句,著眼于瀑布歷盡艱險的來源和高大雄奇的形象。深山幽谷中的無數(shù)涓涓細流,激石注嗣, 不辭辛勞, 流經(jīng)千巖萬壑,終于匯成洶涌的波濤,來到懸崖前,飛流直下,蔚為雄奇壯觀的瀑布。人們驚訝、贊嘆這突如其來的銀河潑瀉,殊不知唯有遠眺,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高遠,出于云煙繚繞的峰頂,凝聚著千山萬壑的雨露精英。 宣宗續(xù)后兩句,致力于瀑布任重道遠的流向和倒海翻江的胸懷。飛瀑傾瀉,兔走鷹落,珠崩崖裂,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它跌落到崖前,摔成萬塊碎片,隨即聚攏匯集,又變成萬千溪澗,在巖壑中奔騰沖激。盡管受到重重阻撓,然而它決不滿足于小小溪澗的暫時歡樂。它心向大海,終究要沖破阻礙,開辟前程,到大海汪洋去掀起萬頃波濤。 “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 (沈祥龍《論詞隨筆》)這首詠瀑布之作,通過對瀑布形象的擬人化刻劃,可以使人產生諸如“有志者事竟成”、“寶劍鋒自磨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等等聯(lián)想。這眾多的意蘊對于一般詠物詩已屬不易了。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位作者還巧妙地利用詩句,借以表達各自不同的心境和寓意。禪師詠的兩句,既暗射宣宗當時處境的艱難,也有“有眼不識泰山”的歉意和激流勇進的鼓勵。宣宗詠的兩句,既有不甘落寞、愿有作為的情懷,更有百川歸海,大展宏圖的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