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慎獨,簡單講就是當你獨自一人時,依舊能夠謹小慎微,一塵不染,真誠做到三不欺—— 內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 這三不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時候很難。 有些時候,它所拷問的并不單單是你的靈魂。 講幾段歷史軼事,感受一下—— 元豐二年,朝中新黨人物攻擊蘇軾借詩文誹謗新政,宋神宗大怒,于是烏臺詩案爆發(fā),蘇軾遭貶,隨后數年,如同被夢魘淹沒,人生極其痛苦,尤其是在黃州的那段日子。 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新黨遭到打壓,蘇軾否極泰來,短短幾個月便一路升遷到翰林學士。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蘇軾發(fā)現他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問題,那就是究竟該聽命于良知,還是聽命于利益? 蘇軾發(fā)現,他所在的舊黨陣營,打壓迫害新黨的手法,與當初新黨打壓他們的一模一樣,都是“尋章摘句,羅織罪名?!?br>政治還有諸多殘酷的現實,從來都是與君子無緣的。 難能可貴的是,蘇軾因為自己遭受過荒謬的傷害,再不愿看到他人受到這樣的傷害,即便他人是政敵,他也要堅決地站出來,大聲吶喊一句:“言事無罪?!?br>蘇軾這么做,能獲得什么呢? 唯有獨自一人時,內不欺己,問心無愧罷了。 曾國藩對蘇軾的這個做派,有過一個解釋,很有歷史的意境——君子可能敗于現實不仁,但世事都有終了,問心無愧才是永恒之道。 唐朝時,東都留守呂元膺愛好下棋。 一日,他與一位幕僚下棋,中途有人送來緊急公文要他處理,幕僚以為分心批閱公文的呂元膺肯定不會注意棋局,于是悄悄地挪動了棋子。 然而,這一切都被呂元膺看得清清楚楚,但他并沒有聲張。 次日,這位幕僚還在為昨日而得意,可就在他與旁人侃侃而談自己的棋藝如何高妙時,呂元膺派人送來了羞辱的銀兩,當眾要他卷席走人。 曾國藩曾告誡兒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話不是對傻子講的,而是對聰明人的警訓。 東漢時,太守楊震任職途中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是他以前提拔過的下屬。 深夜時分,為謝當年的提攜之恩,王密悄悄前來拜見恩公,所獻禮物是價值不菲、沉甸甸的金子。 楊震看到金子,嘆息而言:“我知道汝,汝卻不懂我,這是為什么呢?” 王密覺得這是一句可以擺平的客套話,于是壓低腔調說:“暮夜無知?!?br>言下之意,天已黑了,無人知曉,大人盡管放心收下。 這時候,楊震說出了一句被后世反復演繹的名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 四知的心態(tài),貴在敬畏二字。 曾國藩很喜歡曹植的一句話:“只畏神明,敬畏慎獨。” ——黑哥新專欄《深讀曾國藩》,醞釀三年,今已上線,開始連載,歡迎感興趣的朋友訂閱。 ![]() |
|
來自: 天地有正氣 > 《立德 立功 立言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