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大肉莊」原創(chuàng)內容 ![]() 明 朱漆菊瓣盤-“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漆器的味道是不是很刺鼻? 用漆器吃飯會中毒嗎?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好笑,不過漆器確實給人一種“看起來就那么回事兒,但是又說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的感覺。 借著這次肉莊北京分舵“髹飾神工”中國古代漆器特展,旺仔從原料采集、制作工藝和器物保護三個層面,來給您盤一盤“漆器那些事兒”。 本期內容通俗易懂,歡迎轉發(fā)點贊,讓更多的朋友了解“漆器”這一中國傳統(tǒng)藝術。 ![]() 大肉莊“髹飾神工-中國古代漆器特展”部分展品 01 百里千刀一兩漆-原料篇 要說漆器,首先要介紹它的原材料。 “漆”指的是漆樹樹液,由“漆工”到樹林中采集,用特定的鐮形刀片劃開樹皮,樹液會慢慢流出來。 再在下方的樹干中橫插一個貝殼(或樹葉)做盛盤,漆液就順著刀口流下來,一滴一滴流進盛盤里。這就是“生漆”。 ![]() “生漆”的產量極為稀少,一棵成年漆樹一年的產量只有約250g,平均到一天都不到1g。 漆工們需要從清晨開始,在一天內不斷地換樹、砍樹、接取,才能保證采量,這也是所謂“百里千刀一兩漆”這句話的由來。 ![]() 身穿防護服的“漆工”(漆本身含有“漆酚”會致敏) 剛采下來的生漆呈乳白色,是天然無毒的液體,遇空氣會氧化變成褐色,放久了甚至會在表面凝固成一層“漆皮”。所以要趕緊用塑料膜封好,拿到加工點進行熬制 。 ![]() 剛采集好的桶裝生漆,邊沿處已經氧化變黑 熬制生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攪拌蒸發(fā)掉里面的水分,使生漆快速氧化成棕紅色的“熟漆”,再通過過濾去除掉里面比如樹皮等雜質。 濾好的“熟漆”呈紅褐色,油亮油亮的,像我們日常炒菜用的菜籽油。到這一步,漆的準備就大功告成了。 02 形器不存,方存海納-工藝篇 漆的附著性極佳,可以和陶、木、金屬、皮革等各種不同材料的胎體結合在一起,是很好的修繕材料,瓷器中的金繕工藝就是用漆作為主要粘合劑。因為漆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特點,因此又被稱為“大漆”。 ![]() 做漆器要用到的工具,視頻來源《了不起的匠人》 做漆器的第一步就是把大漆和磚墻瓦灰拌在一起,均勻地刷涂在胎體表面。這一步叫“批灰”,家里做過硬裝的應該都知道,跟“刮大白”一個道理。 ![]() 批灰階段,視頻來源《了不起的匠人》 等到把器表面刮得整整齊齊之后,接下來就是非常重點的“裱布”環(huán)節(jié)。 裱布就是用苧麻制成的“夏布”貼合在胎體上,再刷上大漆,將四周鋪平到嚴絲合縫。 ![]() 裱布階段,視頻來源《了不起的匠人》 ![]() 器物裱布后的狀態(tài) 不過,您是否會覺得這一步工序多此一舉?都有那么厚的泥漆加固了,再鋪上這薄薄的一層布有什么意義? 其實,這一波屬實是把“以柔克剛”玩明白了。 “夏布”質地緊實,延展性極佳。依靠漆的粘性,可以牢牢地綁住胎體,有效避免由于胎體變形而導致的漆層開裂,能更長久地保護器物。而未裱布的器物,往往會在保存中產生嚴重的變形。 ![]() 宋 素髹黑漆缽標本,從斷面可以看到木胎和批灰痕跡 ![]() 缺少裱布環(huán)節(jié),變形程度嚴重 在刷漆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隨著漆層的不斷加厚,干透的漆面質地較軟,只要達到一定厚度,甚至還可以在表面進行雕刻和打磨。 根據這一特點,一場對漆藝的創(chuàng)意美學就此拉開,誕生了很多極富美感的漆器設計。其中又以“剔犀、剔紅、螺鈿、犀皮”四類最為典型。 ![]() 剔犀的做法,是先用毛刷在胎體上有規(guī)律地交替涂抹黑色和紅色兩種色漆。而且如果上一層漆面沒有徹底干透,是絕對不可以刷下一層漆的。 一般顏色的比例是每涂40層黑漆后,再上10層紅漆,就這樣交替反復四次,也就是大概200層以后,漆層就做好了。 ![]() 匠人在剔刻漆表面,露出里面的紅黑交錯 等最后一層漆干透了之后,再用剔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式圖案,刀口斷面就會露出黑、紅兩種色漆,如“巧克力千層蛋糕”一樣堆疊的狀態(tài),再用面粉進行拋光打磨,就會得到一件成品“剔犀”了。 ![]() “髹飾神工”展覽剔犀展品 剔刻后的漆層肌理與犀牛角橫斷面肌理效果極為相似,因此得名“剔犀”。“烏間朱線”間透著一股濃烈又神秘的宗教氣息。 ![]() 元 剔犀蓋盒-“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 剔紅,其實屬于“雕漆”的一種。 “雕漆”是在胎體上髹多道色漆,少則數十道,多則二三百道。當色漆形成一定厚度后,在漆層上雕刻出圖案。 ![]() 刻刀在紅漆表面雕刻“松樹” ![]() 明永樂 剔紅花卉紋圓盒-故宮博物院藏 在明代漆工黃成所著《髹飾錄》將此技法歸為“雕鏤第十”,“雕刻為隱現(xiàn),陰中有陽者,列在于此。” 明代雕漆根據不同漆色,分為剔紅、剔黃、剔黑、剔彩等種類,其中剔紅漆器為最主要類型。 ![]() 清 剔紅豐收圖紋盤-“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 清乾隆 剔紅三多紋蓋盒-“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剔紅,經常用作婚嫁場合。除了本身的工藝精良之外,更是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紅色”發(fā)自基因的極盡寵愛。 刻刀的一鏟一挑造就了器物的繁復精彩、雍容華貴,不管是制漆時的刀鋒起落間,還是使用時的濃情蜜意里,都是如詩的中式美學。 ![]() 清乾隆 剔紅人物故事紋大蓋盒-“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 螺鈿,是鑲嵌工藝。 《髹飾錄》中對螺鈿的解說“螺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諧音梗出現(xiàn))。反正都是跟貝類相關的叫法。 ![]() 元嵌螺鈿花鳥紋方盤-“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螺鈿的叫法雖多,但是做法卻是一致的。 將螺、蚌、鮑魚的外殼打磨到極薄(一說沸水煮制分離,一層一層的鈣狀殼脫離取下),按圖樣大小鑲嵌在漆器的表面,再在上面刷幾層薄漆堆平表面。 ![]() 寧波工匠用鋼絲鋸切割螺片邊緣 最后,用極細的砂紙摩擦將畫片“磨顯”,就得到一塊既平整又精美的螺鈿漆器。 “螺鈿”的美除了在于貝類天然自帶五彩斑斕的蛤蜊光之外,更是將人物與漆黑的背景分離,有一種跳脫和靈動的感覺。 ![]() 明嵌螺鈿人物故事紋黑漆長盤-“髹飾神工”展覽展品 ![]() 犀皮漆,有點考驗您的理解能力和我的表達能力。這個工藝,其實就是玩的一個高度差,跟初中地理中的“等高線地圖”是一回事兒。 在等高線地圖中,越內圈代表海拔越高,最核心的位置,就是這塊地圖中的制高點。 ![]() 等高線地圖 ![]() 犀皮漆表面 同理,換到在漆面上也是如此。先用加入蛋清(增加粘稠度)的漆液點在胎表,形成一處處凸起,行話叫“打埝”,意思就是拉出一條小泥塊。 ![]() 打埝階段-視頻來源《了不起的匠人》 等這些埝線干透之后,再一層一層的上漆,把下面這些不平整的地方都蓋上;漆的顏色沒有固定的要求,為了保證最后成品的視覺效果,通常都會使用紅、綠、黃等顏色交替。 ![]() 髹漆階段-視頻來源《了不起的匠人》 等到胎表全干后,就可以開始進行打磨了,然后磨著磨著,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隨著漆層因為打磨變的越來越薄,底部的“埝頭”開始露出來,并且漆層以埝為中心開始一層層擴散開來,整件器物瞬間變得流光溢彩。 ![]() ![]() 打磨及成品階段-視頻來源《了不起的匠人》 犀皮漆正是利用漆層起皺和點紋高低起伏的變化,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也能做出波紋,就像春日的湖面,在微風吹拂下蕩起陣陣漣漪,令人稱奇。 ![]() 松石綠金彩犀皮表面 ![]() 朋友圈借圖-杭州西湖水面 03 物以“漆”為貴-保護篇 漆是柔軟的,可以完美附著在其它物質表面。人們用如膠似漆,來形容一段蜜里調油、親密無間的關系; 漆是堅硬的,時間賦予它盔甲,讓它有“脫胎”換骨,成為只做自己的權利。 ![]() 朱漆瓜棱碗,河姆渡遺址出土,迄今為止最早的漆器。 形器不存,方存海納。 漆器是一種特殊的藏品。用手去觸摸,能夠感受到它的溫度。從距今7000年前在河姆渡文化中發(fā)現(xiàn)朱漆瓜棱碗到如今漆藝百花爭鳴,中國傳統(tǒng)漆藝正在被其他國家學習、效仿、保護和創(chuàng)新,并享譽世界。 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也提醒著我們,漆器與其他類別的收藏一樣,同樣有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工匠精神的縮影。 ![]() 漆器的魅力遠不止此,如果您也想來了解漆器,歡迎來肉莊北京空間,一起上手感受千百年前的溫度,和圈內大佬來一場偶遇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