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個視頻: 估計是這位紅衣家長的孩子,動手打了視頻中的小男孩,小男孩還手,于是就出現(xiàn)了視頻中的一幕,紅衣家長拉著孩子要去找老師。當(dāng)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家長要不要介入。一是看事件的性質(zhì),事情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而是上升為嚴(yán)重的傷害行為,比如校園霸凌,甚至危險行為已經(jīng)嚴(yán)重危及到孩子生命安全,此次家長是需要出手的。二是看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家長就不要插手了。另外如果一次矛盾之后,孩子沒沒太在意,家長也不用太緊張,可能在孩子那里就是正常的玩耍。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往往就是一些簡單的人際摩擦,最多上升到兩個孩子武斗。在這樣一次常態(tài)化的矛盾中,家長需要把控好這樣幾點:1、不要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之間的一些小磨小擦,其實是孩子提升社交能力的重要場景。跟孩子說再多的處理技巧,還不如讓孩子自己面對一次真是沖突。恰恰相反,看到孩子遭遇社交沖突,家長可以跟孩子說這樣一段話: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夠處理好同學(xué)之間的關(guān)系,不過,你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可以跟我們講,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3、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的方式,是了解、共情、激發(fā)。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要讓孩子及時道歉,并承擔(dān)后果。如果是自己孩子受了委屈,則是需要接納孩子情緒,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能夠理解你的心情,并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這樣的事情,和孩子產(chǎn)生共鳴。并激發(fā)孩子自己想想辦法該怎么解決,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家長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及時幫助孩子鞏固方法,可以跟孩子說,下次我們面對這種情況就這么干。效果不夠,那就試試其他方法。實在不行,家長介入也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