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誰都真心喜歡讀書。而且,總會有人質疑“讀書無用”。 如果純粹從功利的角度去衡量讀書這件事,它還真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直接、明顯的“用處”。 有人在“知乎”上問:自己在大學兩年讀了大概200本書,可為什么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xiàn)出來。 下面有個回答一針見血:“知識不一定是力量。只有為你所用的知識,才是力量。” 普通人概念里的知識大都只能算“信息”,的確是“無用”的。只有能被靈活運用的知識才會最終轉化為“力量”。 知識同樣不能改變命運,能改變你命運的是實際行動。真正的知識應該是能改變你行動的,塑造你、成就你的。 其實很多牛人都是讀書很厲害的人。不信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 巴菲特和芒格大家都知道吧? 表面上看起來,他們的生活更像是做學術而不是專心賺錢。兩個人都把自己打造成了終身“學習機器”。 他們都討厭一天內有過多的預約,都需要整段的自由時間。兩人每天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閱讀和思考,并和幾個朋友討論。 巴菲特幾乎每天一半的時間都在坐著讀書,而芒格每天晚上都會讀書讀到自己睡著為止。 芒格很擅長“多學科思考”。他覺得從閱讀中可以找到幾乎所有他想要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賺錢并不是他刻意為之,而只是他的“本性”。他還舉了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和全才人物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例子:他們只上過幾年的小學,但因為擅長通過大量閱讀自學,從而取得了成功。他和巴菲特也是這樣:需要什么,就去學什么。 臺灣出版人郝明義在談到閱讀的價值時說:“閱讀有什么作用?修身養(yǎng)性、閑情逸致、實用等都可以,但最美妙的功能就是,讓你知道世界可以是這個樣子的,某種情況不是這樣子的,某個地方是我該去的,忽然間閱讀就成了橋梁。閱讀一方面向我們打開了一扇門開了眼界,人生有了目標和方向;但另外一方面是,閱讀讓我們知道自己往哪里去,自己有哪些不足?!保ā渡虾u選萃:都是愛書的人》,譯林出版社) 聰明人不僅懂得通過金錢來投資事業(yè),更懂得通過讀書來投資自己,彌補不足,找尋方向。 還有……(此處涉及……被迫刪除,抱歉?。?/b> 對于普通人而言,就不說開天辟地建國立業(yè)了,讀書起碼還有輔助社交的功用。如果大家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領導力,也是繞不開讀書這條路的。 出于職業(yè)需要,作家是尤其酷愛讀書的一個群體。 而且何止作家,凡是長期在吸收知識及寫作輸出的人,也都離不開堅持不懈的讀書生活。 主持《開卷八分鐘》這檔讀書節(jié)目的梁文道,就是靠讀書脫胎換骨的。 讀初中的時候,他結交了社會混混,曠課早退,惹是生非,令老師和家人傷透腦筋,直到初三被學校開除。此后,原本就受外祖父影響喜歡讀書的他,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讀書上,又漸漸喜歡上了寫作,上大學以前已經成了多家報刊的專欄作家。就因為這樣,寫專欄寫得小有名氣的梁文道最后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破格錄取了。簡直是一路開掛。 之所以有著作家、主持人、商人、大學講師等多重身份,并在其中游刃有余,梁文道說:“因為我過去每一天都在堅持讀書,讀書是我從未放棄的好習慣。”但是,“我從沒有想過要成功,我只是想每天多讀一點兒書,多知道一點兒東西,我要變成跟原來的自己不一樣,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梁文道家訓:讀書這件事值得一輩子去堅持》,《婚姻與家庭·社會紀實》2017年3期) “簡書一哥”彭小六曾經說:“我現(xiàn)在每個月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靠閱讀賺來的?!泵刻煸缟?,他帶全國的一千多個小伙伴一起早起、讀書。他開展閱讀培訓課程,講述讀書方法,去全國分享。同時大量輸入帶來大量輸出,他還在一年里面出了兩本書(《讓未來現(xiàn)在就來》和《顛覆平庸》)。 很多明星也愛讀書。在中國,男明星里有陳道明、汪涵、蔡康永、黃磊、李健、陳坤等,女明星里有林青霞、高圓圓、劉若英、徐靜蕾、俞飛鴻、伊能靜、楊冪等。出眾的外表之下,他們還在繼續(xù)修煉自己的靈魂。 不分職業(yè)性別,愛讀書的人還有很多。然而,若論讀書的功效嘛——誠然,有很多草根出身的人,通過讀書實現(xiàn)了階層的跨越,甚至把讀書變成了事業(yè),但為數眾多的仍然只是“普通人”。 不過,即使你成不了那些名人、偉人,一輩子注定平凡,讀書也會對你有很多有形無形的好處。關鍵只在于:讀到的書,學到的知識,有沒有真正、充分地為自己所用,轉化成自己的能量和影響力。 讀書不僅能能提高我們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判斷能力等,甚至在你人生最低谷、最艱難的時候,書也能帶給你慰藉,幫你驅除煩悶,對你不離不棄。 王安憶說:“凡是青年都是苦悶的;凡是苦悶的人,他只有看書。我就覺得我們那個時候的生活比現(xiàn)在更加有文學性。無論具備何種才能的人(比如科學、技術、體育、繪畫),他們怎么處理他們的苦悶?還是看書,看文學書;所有的有志向的人,哪怕志向是和文學背離的,滿足自己情感,宣泄自己情感,還是看書,看小說……” 其實雖然時代在變,但現(xiàn)在的青年仍然是苦悶的、焦慮的,每一代的青年都迷茫過。所以看書仍然是解除苦悶的好方式。 毛姆也有過類似的說法。他覺得,“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筑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 尤其讀文學書的時候,那些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那些你可能永遠無法體驗的心靈瞬間,蕓蕓眾生多姿多彩的人生軌跡,你都可能會看到,并用精神參與其中,甚至因此改變你自己。就像比別人多活了幾輩子,我們唯一的一次生命,被閱讀無限地豐富了,拉長了。 現(xiàn)當代文藝理論家錢谷融說:“真正好的文學作品,都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能夠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產生出好惡愛憎的感情。這種感情,直通你的心靈,深入你的骨髓,將熔鑄到你的整個品性和人格中去,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處世行事中都會發(fā)生作用。好的文學作品,應該富有詩意和情致,讓人感到美,讓人感受到強大的理想憧憬和抑制不住的向往力量?!?/span> ![]() 其實,真的,讀書未必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或者好處,也未必有什么顯而易見的意義。 只是,每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長久不讀書之后,內心都會有種恐慌。 倒不是說讀書本身這件事有多么高端偉大,而是一個人如果還在讀書,至少說明他還未完全認同眼前的世界,還未輕易放棄內心的詩和遠方。 梁文道說過:“任何一本書被一個讀者拿起來的時候,他心底都有一種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要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這是一個很偉大也很卑微的欲望?!?/span> 我們所讀過的每一本書,多多少少都會在生命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就像北大教授洪子誠說的那樣:“個人閱讀史,也可能就是他的生命史?!保ê樽诱\《文學的閱讀》) 赫爾曼·黑塞也說:“如果我們讀書像在聽友人說話,書就會向我們展露自己,成為我們的財富。我們所讀的書不會流失,會成為我們的所有,會留在我們身上,會做只有朋友能做的事,使我們欣喜,使我們得到安慰?!保ê諣柭ず谌鹤x書與藏書) 如同森馬那句廣告詞“穿什么就是什么”,不同時期讀過的書,記過的筆記和感想,融合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映出他的思想軌跡,儼然已經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