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人都開始講究修身養(yǎng)性,不管是傳統(tǒng)的道家還是后來居上的佛家,已經(jīng)有不少人開始產(chǎn)生興趣,進而成為一種時髦越來越流行起來。 ![]() 但不能忽視的是,即使這么傳統(tǒng)的修身養(yǎng)性之術(shù),只要成為一種潮流之后,就會逐漸失去原來最初的面目。 就像我們身邊,越來越多出現(xiàn)一些修道之人,按理說這原本是一件好事,就以道家的“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宗旨看來,如果真的用心去修道,至少能減少很多的不良習(xí)俗,從而起到澄清心智的作用。 很多人表面看上去似乎非常虔誠,希望自己即使不能飛升成仙,也能像那些大德先賢一樣具有高貴出塵的品質(zhì)。 但實際卻事與愿違,依舊不能離苦得樂,反而越發(fā)恣意縱情,從修道的角度看,他們依舊沉淪在苦海之中。 ![]() 但修道并非沒有門檻的,想要真正步入修道之中,至少得具備如下幾種素質(zhì): 1、明辨正邪: 對于修道之人來說,首先就要知道怎么去區(qū)分正邪之法,古人說教無三教,只有正邪。如果連正邪都無法甄別,修道也就難免下乘了。 至于選擇倒不必過于在意,不管是道還是佛,只要能真心入門,就算是走上了正道,也才算得上入門。 2、堅定恒信: 入門之后,最關(guān)鍵的其實并非那些打坐念經(jīng)之類的表象,而是需要堅定之心和對正道的恒信。 古人也說“經(jīng)書好讀,道行可修”,但如果沒有堅定和恒信,必將無法觸及大道,就更莫奢談什么得道飛升了。 ![]() 3、明理見性: 我們現(xiàn)在把修道大致分為道家和佛家,都被規(guī)納入宗教的范疇,其實,修道者對于佛道的學(xué)習(xí),意義就在于拓展自己的視界,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因此,明理見性就是需要一種廣袤的胸懷,盡可能有更大的更寬的眼界,這才是修道者最難得的素質(zhì)。 4、果毅勇敢: 什么叫“敢”?也就是掌握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生活中也就必然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人生之必然。 有的人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這就是不敢。 果毅勇敢的人,就像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所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那樣,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在修道之旅上及時得道彌補。 ![]() 世界上沒有任何完美的對戲,大羹有淡味,至寶有瑕穢,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有罪障和劣根性,這并不恐怖,重要的是能清楚地認識到,敢于去破除并改變。 5、性命雙修: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口口聲聲說自己在修心,希望因此而活得健康長壽,卻往往忽略了修性。 全真有口訣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這就明確指出了性命雙修的必要性。 具備這種素質(zhì)的人,既能修心以保持精神上的平和,也能修性以保持身體的健壯。從中醫(yī)陰陽的角度看,其實也就是形神具備的體現(xiàn)。 ![]() 總結(jié)起來,上述五個方面,都算得上是修行人的基本素質(zhì)。 當然,在真正開始修道之前,還應(yīng)該先立德,先做一個普通的謙謙君子,為日后修道打下扎實的根基,這就最好不過了。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修道其實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不能抱有一種自己開始修行了就比人更清高的態(tài)度。 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朝,世俗中人固然有這樣那樣的痛苦,但畢竟還能享受花花世界里的十丈軟紅。而修行的人需要持戒修行,自己身上背負的痛苦還能少嗎? ![]() 不管是出世還是入世,修行修道的人,我認為首先還是要學(xué)會住世,以此來磨煉自己的心境,修得了人間道,才能更擁有慈悲心,堅定自己的向道之心。 |
|
來自: 衆(zhòng)妙之門 > 《各家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