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賣花”、“買花”,從唐代就開始了。在唐代應該是以買回去“插花”和“賞花”為主,到了宋代,又流行起了“簪花”、“戴花”的風俗,從而“買花”就開始以女孩為主,因為女孩不容易出門,所以挑擔“賣花”就開始很常見了。大詩人陸游寫道,“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就描寫的是挑擔“賣花”,走街串巷的情形。
1.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李清照
易安居士的詞,總是那么直接,把女孩的心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她在《點絳唇·蹴罷秋千》中寫到,“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而這首《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同樣如此,把一個新婚燕爾中的女孩的心態(tài)刻畫到了極致: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買得一枝春欲放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就像買到了一個欲綻放的春天一樣。“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跡,讓花顯得更楚楚動人。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認為我的容顏不如花的漂亮?!霸启W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我這就將梅花插在云鬢間,讓花與我的臉龐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個比較漂亮。
我喜歡這句,“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這是從南北朝詩人陸凱就一直承續(xù)下來的意象,陸凱說,“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也是通過鮮花看到春天,特別的美!
2. 簾外輕陰人未起,賣花聲里夢江南,舒瞻
要說“賣花”習俗,那當然是南方更盛,因為南方春早花多嘛。所以,這也成了很多北方人懷念江南的一個理由。清代詩人舒瞻的這首《為朱蘊千題杏花春雨圖》,是一首題畫詩,卻標了詩人對江南的懷念:
淺深春色幾枝含,翠影紅香半欲酣。
簾外輕陰人未起,賣花聲里夢江南。
簾外輕陰人未起,賣花聲里夢江南
“淺深春色幾枝含,翠影紅香半欲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花永遠代表了春色。幾枝深色或淺色的杏花含苞待放,就像是幾枝盎然的春色一樣;它們都是翠綠色的樹枝,紅色的花朵,想想都是香氣四溢,有的已經開放了一半。
“簾外輕陰人未起,賣花聲里夢江南”,而我們這里是簾子外面輕陰未晴,所以,女孩還未起床,她大概是在夢里聽著江南的賣花聲,夢中的人兒,已經是在江南了吧!
一句,“賣花聲里夢江南”,和大詩人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一樣,是江南最好的意象。
3. 喚起十年心上事,春風樓下賣花聲,何應龍
如果要選一首“賣花”詩詞的意境最接近陸游的那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那么,它一定是宋代詩人何應龍的這首《清明·踏歌槌鼓近清明》: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
喚起十年心上事,春風樓下賣花聲。
喚起十年心上事,春風樓下賣花聲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這幾天,快要接近清明節(jié)了,外面又是踏歌聲,又是槌鼓聲;而天氣也湊巧,一直以來的小雨霏霏,現在卻快要晴了。
“喚起十年心上事,春風樓下賣花聲”,天氣好起來了,這不禁讓人想起塵封了十年的內心深處的念想,那就是在江南,在春風樓下的賣花聲,多么美的時節(jié),多么美的江南,十年了,都讓我念念不忘!
一句,“喚起十年心上事,春風樓下賣花聲”,同樣是淡淡的幽思,如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一樣。
4. 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干喚賣花,仇遠
同樣是女孩的小心思,這首元代詩人仇遠的《小秦王·眼溜秋潢臉暈霞》,一點都不比易安居士的《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差,它表現的是熱戀中的女孩那種“欲迎還遮”的心態(tài):
眼溜秋潢臉暈霞。寶釵斜壓兩盤鴉。
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干喚賣花。
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干喚賣花
“眼溜秋潢臉暈霞。寶釵斜壓兩盤鴉”,“秋潢”,秋天黃色金燦燦,光彩奪目。女孩看到了自己的情郎,那是兩眼放光,滿臉紅暈;一支寶釵斜斜的壓在兩邊盤起來的發(fā)髻上,一頭亂搖。
“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干喚賣花”,明明看到了自己的情郎,卻又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叫他,只裝作靠在闌干上,叫喚著要買花。
這是典型的戀愛中的女孩心態(tài),明明看到了,卻要故作矜持,不好意思直接叫他,故意叫賣花的,好讓情郎聽到自己的聲音。可以說,一百個女孩,九十九個都會這么干。
5. 強整釵符隨女伴,隔簾教喚賣花人,林敏
這首明代詩人林敏的《江南意·湘裙剪就茜裙新》,展現了江南的仕女風情,這個仕女,應該是和《紅樓夢》中林黛玉一樣的多愁善感身,一樣的愛花:
湘裙剪就茜裙新,愁里風光病里身。
強整釵符隨女伴,隔簾教喚賣花人。

強整釵符隨女伴,隔簾教喚賣花人
“湘裙剪就茜裙新,愁里風光病里身”,用湘綢裁剪的紅色裙子,煥然一新,只是人還是多愁的模樣,也還是生病的身子。
“強整釵符隨女伴,隔簾教喚賣花人”,因為女伴想出去,她也不好涼了人家的心情,只好勉強整理好妝扮,準備隨著女伴出門;恰巧聽到簾外的賣花聲,于是她隔著簾子就叫喚著賣花人。
一句,“強整釵符隨女伴,隔簾教喚賣花人”,江南的女子,就算是精神狀態(tài)不好,也要把自己打扮好,更要愛花!
6. 聽雨江南門巷幽。人在賣花聲里瘦,易順鼎
縱然是江南雨巷,縱然是深巷賣花,如果是一個思婦,那只是徒增傷感而已。清代詩人易順鼎的這首《憑闌人·聽雨江南門巷幽》,描寫的是一個充滿了江南韻味的思婦形象,縱然是風味不同,但思婦的心都是一樣的:
聽雨江南門巷幽。人在賣花聲里瘦。
重來燕子愁。舊東風,新畫樓。
人在賣花聲里瘦
“聽雨江南門巷幽。人在賣花聲里瘦”,她在江南幽靜的門巷中,靜靜的聽著雨聲;四周是那么的幽靜,偶爾傳來一兩聲賣花聲,她還是那么安靜,只是人卻越發(fā)消瘦了。
“重來燕子愁。舊東風,新畫樓”,春天歸來的燕子都發(fā)愁了,因為東風雖然和去年一樣,但畫樓卻不一樣了,少了男主人,使得它不敢貿然的相認去年的舊地。其實,何尚是燕子愁,真的是女主人愁!
一句,“人在賣花聲里瘦”,縱然是江南“賣花”的美好意象,但在思婦心里,卻是更加憂愁。這么美的時光,要是丈夫在身邊,那該是多么美好!
7. 高卷珠簾人乍起,一窗香送賣花聲,費墨娟
這首清末民初女詩人費墨娟的《曉夢·綠楊枝上囀流鶯》,講述的是一個女孩愜意的春曉,充滿了春天的美好,特別是那一聲的“賣花聲”:
綠楊枝上囀流鶯,曉夢驚回曙色清。
高卷珠簾人乍起,一窗香送賣花聲。
高卷珠簾人乍起,一窗香送賣花聲
“綠楊枝上囀流鶯,曉夢驚回曙色清”,春天的綠楊枝上,流鶯在婉轉歌唱;一大早,我從夢中醒來,驚奇的發(fā)現,曙光是那么清明。
“高卷珠簾人乍起,一窗香送賣花聲”,我立馬起床,高卷珠簾;一窗的花香迎面而來,更美的是,那一聲聲的“賣花聲”,讓我沉醉在這美好的清晨。
這首詩的意象,包括“綠楊”、“流鶯”、“曙色”、“珠簾”、“一窗香”和“賣花聲”,一切都是美好的意象,是詩意的人生意象!
一句,“一窗香送賣花聲”,春天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盡在其中!
8. 采蓮涇里是儂家,不賣蓮蓬但賣花,許詠仁
這首清代詩人許詠仁的《荷花·采蓮涇里是儂家》,寫的是一位賣荷花的女孩,寫得特別的活潑,表達了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對愛情的向往:
采蓮涇里是儂家,不賣蓮蓬但賣花。
蓮子有心中帶苦,花如郎面映朝霞。

花如郎面映朝霞
“采蓮涇里是儂家,不賣蓮蓬但賣花”,“涇”,原是指涇河,后泛指河流。我家就在我采蓮的河里,但我不賣蓮蓬,而是賣荷花。
為什么呢?“蓮子有心中帶苦,花如郎面映朝霞”,我不喜歡蓮子,因為它心中是苦的,沒有一個好的象征意義;我更喜歡賣荷花,因為荷花就像情郎的臉,特別是朝霞映照下的臉龐。
一句,“花如郎面映朝霞”是有淵源的,唐代女皇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人稱“蓮花六郎”,有“蓮花似六郎”的說法,所以,用蓮花形容男孩,是有傳統的。
9. 燕子不歸人不語,隔墻偏有賣花聲,溫倩華
俗話說,“春困秋乏”,當一個女孩在春天里昏昏欲睡時,卻聽到了隔墻的賣花聲,出于女孩的愛美心切,她是想買花的,但昏睡中,又不想動彈出去買花,因而比較尷尬。清末女詩人溫倩華的這首《春日雜詩·困人天氣乍寒輕》,就描寫了這樣一個場景:
困人天氣乍寒輕,長日如年睡意深。
燕子不歸人不語,隔墻偏有賣花聲。

燕子不歸人不語,隔墻偏有賣花聲
“困人天氣乍寒輕,長日如年睡意深”,春天這困人的天氣,乍暖還寒;長日漫漫,睡意深沉,就像過了一年一樣。
“燕子不歸人不語,隔墻偏有賣花聲”,這個時候,燕子也不歸來,四周靜悄悄的,沒有一點人語響,那就繼續(xù)睡唄,可要命的是,隔墻偏偏有賣花的聲音。這叫我如何是好,是買呢,還是不買?買吧,又起不來,不買吧,想想就很美的鮮花,不買太可惜!
一句,“燕子不歸人不語,隔墻偏有賣花聲”,這春困真煩人!
10. 卻憶洛陽行樂處,賣花天氣晚晴時,郭祥正
唐宋時期的洛陽,跟后來的江南一樣,都充滿了鮮花,而洛陽的牡丹,那也是天下聞名。唐末大才子韋莊曾經寫道,“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就是走出洛陽的詩人對春天的洛陽的贊美。宋代詩人郭祥正也一樣,他也在《次韻和孔周翰侍郎洪州絕句》中,這樣回憶洛陽:
誰知北客與春期,乍見山桃一兩枝。
卻憶洛陽行樂處,賣花天氣晚晴時。

卻憶洛陽行樂處,賣花天氣晚晴時
“誰知北客與春期,乍見山桃一兩枝”,誰能想到,流浪在北方的客人,在春天里,只是偶爾能看到一兩枝山桃花,這在南方是不可想象的。
“卻憶洛陽行樂處,賣花天氣晚晴時”,于是,我回憶起了在洛陽的春天,是那么快樂,特別是在一個天氣晴朗的賣花天,那更是百花燦爛!
一句,“卻憶洛陽行樂處,賣花天氣晚晴時”,跟韋莊的“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的情緒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