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不斷循環(huán)出生、成熟又衰亡。 千古江山,舞榭歌臺,轉眼間“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帝王將相,風流人物,只留古冢后人瞻仰。 悠長的中國古代歷史,給后人們留下了神秘神奇、甚至有關故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四大古墓——不敢挖的秦始皇陵、挖不動的昭陵、找不到的成吉思汗陵和在海里的沈萬三墓。 ![]() 不敢挖的秦始皇陵1974年3月29日,陜西臨潼縣西楊村的幾位青壯年正在村南的柿樹園鑿井,幾鋤頭下去他們失望至極,清澈的泉水并沒有如愿以償?shù)赜砍鰜?,反而土里越挖越硬,出現(xiàn)了不少陶片和陶俑殘件,就這樣,沉埋地下數(shù)千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如此偶然地重見天日了。 秦俑坑發(fā)掘之后,為確定秦始皇陵保護范圍以及總體規(guī)劃,考古隊對秦始皇陵園開始了全面的勘測,197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由于秦始皇嬴政復雜的歷史面貌驅使,千百年來人們始終對秦始皇陵的好奇之心可以說是有增無減。 不僅僅是歷朝歷代的中國人對秦始皇陵具有極高興趣,1906年,在陜西高等學堂執(zhí)教的日本人足立喜六就曾在調查過后對秦始皇陵的形狀、陵基范圍等狀況有過較為準確的描述;1917年,法國人維克多·薩加倫也曾對這座高深神秘的陵墓進行過實地考察,并稱之為“在中國現(xiàn)存的古冢之中,這是最突出的一個”。 ![]()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九月,葬始皇驪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strong> 自秦兵馬俑重見天日之后,國家持續(xù)對舉世矚目的秦始皇陵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工作,包括對于秦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和叢葬坑的保護發(fā)掘。 由此,今天的人們才十分有幸,可以親眼目睹秦兵馬俑、銅車馬、文官俑、百戲俑等穿越時間和歷史而來的文物,讓遙遠而強盛的秦朝變得真實和生動。 但是到今天為止,秦始皇陵地宮卻依舊是被稱為“不敢挖”的古墓。 根據(jù)《史記》的記載,秦始皇陵墓內存儲著巨量的水銀,灌注為百川江河大海:“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strong> 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探測后證明,秦始皇陵內目前用儀器探測出的強汞范圍有12000平方米,且分布不均,呈東南濃于西北的態(tài)勢。 巨量的水銀便是秦始皇陵“不敢挖”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先進的發(fā)掘技術和保護技術,研究人員和周邊環(huán)境都可能面臨十分大的危險,輕率地發(fā)掘將引發(fā)不可估量的后果。 ![]() 其次,秦始皇陵中布有大量機關,以防止遭人盜擾:“ 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strong>而后秦始皇陵修建成,秦二世將建造的工匠深埋其中,因而再無人知曉這些駭人的機關有何破解方法,貿然行動,只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同時,面對秦始皇陵的復雜狀況,我國的考古和文物保護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才可以保證秦始皇陵的充分完整安全的發(fā)掘。 若是想目睹秦始皇陵的真容,恐怕還需不少的時間。 ![]() 挖不動的乾陵從西安出發(fā),沿312國道西行70公里后轉入乾縣境內,只要抬頭朝西北方向眺望,就能看到三座呈北高南低態(tài)勢的蔥翠山峰聳立在天幕之下,有人說,遠遠望去那三座山峰連成了一位仰面而躺的婦女形象,優(yōu)美而又挺拔地在咸陽原上臥了千年。 那里便是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 營建于盛唐時代的乾陵,承載著世人對那個瑰麗開放的時代的向往,也寄托著人們對于兩位墓主人、尤其是女皇武則天的復雜情感。 ![]() 705年武則天駕崩,尊武則天遺囑以皇后禮與唐高宗合葬乾陵,夫妻合葬本是常事,但在當時遭到了一些李唐官員的堅決反對。 這些官員提出為武則天開啟乾陵便是以卑動尊的理由,以此來否定武則天的身份以及打擊武氏勢力, 但武氏舊勢力依舊在這次爭論中勝出了,于是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兩朝天子、一對夫妻共埋一座陵墓中。 ![]() 這樣的奇遇造就了千百年來乾陵的尋訪者絡繹不絕,但乾陵竟然成為了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根據(jù)目前的考古勘測,乾陵的山區(qū)周圍并沒有發(fā)現(xiàn)盜洞,墓道封石基本保持原狀,考古專家推測,乾陵可能難得地沒有遭受過盜毀。這被稱為是一座“挖不動”的古墓。 古人有詩云:“茂陵玉盌苔痕上,魏帝金盤月泫津。獨有乾陵陵上柏,年來風雨不能神?!?/strong> 乾陵地宮依山而陵,修建在梁山主峰地東南半山腰,其所在梁山海拔高1047.9米,是石灰?guī)r質的原錐形山體,乾陵墓道最寬處3.9米,水平長63.1米,地面鋪400多塊石條,另外有39層8000多塊的燕尾形石條一塊一塊嵌起,棍子貫在上下相通的孔中,加石灰并用石灰水澆結,多年之后,近萬石條形成一個龐大的、極難打開的整體。 這便是乾陵 “挖不動”的緣由。 ![]() 找不到的成吉思汗陵關于成吉思汗陵的秘密有一句俗語:“想要找成吉思汗,只消去看任何一位游牧族人的眼睛,就能找到他?!?/strong> 1227年夏,66歲的大蒙古國可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病死在甘肅六盤山下清水縣,時值蒙古第六次攻打西夏的關鍵時刻,故秘不發(fā)喪以保軍心穩(wěn)定,等回到蒙古后才向世人宣布成吉思汗已死并舉行秘葬。 蒙古皇族實行秘葬制度,是成吉思汗陵墓至今無法找到的主要原因。
![]() 秘葬完成后,士兵會宰殺一頭年幼的駱駝并埋葬在此處,需要祭祀之時,士兵會將所殺駱駝的母親放出,人只需要跟著她去尋找,見到母駱駝悲鳴躊躇之處,便是當初的埋葬地,可是時間一長,這個辨認方法就失效了。 無處尋蹤的成吉思汗陵引來了不少好奇者,他們在浩瀚的史冊傳說中不斷追尋有關成吉思汗陵的信息,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陵在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北的地方,那是鐵木真生前曾主動提出自己想要歸葬的地方; ![]() 一種說法來自于《馬可波羅游記》,其中記載“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所遇之人皆作為殉葬者”,也就是說成吉思汗陵在新疆阿爾泰山三道海附近;還有一個說法,鐵木真在寧夏病逝后,按照蒙古族風俗他的遺體在三天內需要處理完畢,所以鐵木真就地安葬在了寧夏…… ![]() 在海里的沈萬三墓中國四大古墓當中,前三個都是名聲顯赫的帝王陵墓,但第四個墓主的身份卻很特殊,他是元末明初的蘇州富商沈萬三。 周莊如今是天下聞名的江南古鎮(zhèn),不僅因它具有秀美清麗的江南韻味,也因周莊人杰地靈,從這里走出了文學大家魯迅。不過,周莊還有一個極為有趣的景點,它比黑瓦白墻更動人,也比魯迅印記更神秘,那就是被稱為中國四大古墓之一的沈萬三水冢。 周莊鎮(zhèn)北銀子浜有一石碑亭,亭中石碑一面寫“沈萬三水?!?/strong>五個字,一面介紹了沈萬三的生平。沈萬三,姓沈名富字仲榮。封萬戶侯,稱三秀,故民呼萬三。 ![]() 沈家原是浙江南潯人,后到元代,沈萬三隨父親搬遷到了周莊,沈萬三在周莊完成了原始累積,之后便利用周莊繁榮便捷的水上運輸,迅速向外開拓進行海外貿易,以此賺取了巨大財富,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第一大富商。 “因助筑南京城獲罪明太祖朱元璋,戍云南,客逝異鄉(xiāng),其后扶柩葬周莊銀子浜下?!?/strong>傳說之中,沈萬三有一聚寶盆,朱元璋向其索要未果,便將他發(fā)配云南然后病死,沈萬三覺得自己蒙冤獲罪愧對家鄉(xiāng)父老,便要子女墓葬修建在了水下,那個神奇的聚寶盤也隨他埋在其中。 ![]() 明代《蘇談》記載:“水底有古墓,堅實完固,未知所葬何人。當秋水澄清之際,可俯而瞰之?!?/strong>不過,如今人們站在銀子浜朝下望,除了在水中嬉戲的魚兒和蕩漾的水草,卻怎么也看不到傳說中的沈萬三墓與那個神奇的聚寶盤。 這四大古墓既是其墓主人傳奇一生的象征,也是中國歷史龐大又沉默的見證,合六國并天下的秦始皇、日月當空二圣臨朝的李治武則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富甲天下的沈萬三,秦唐元明,興亡天定,盛衰無憑。 ![]()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首藏網(wǎng)絡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