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家祖籍的傳說 我的祖籍在山西崞縣境南一帶,本人就出生在當?shù)匾粋€叫“南郭下”的村子里。這是個古老的村莊,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歷史了。據(jù)說,最早在這里落腳的立村者,乃是我們?nèi)伍T的先人。相傳,這任姓始祖,由遠古妊姓衍傳。它與女性妊娠有關(guān),經(jīng)考證為母系社會產(chǎn)生的古老姓氏之一。蓋黃帝住姬水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旁,以姜為姓,而帝王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姒為姓。彼時,系原始社會向氏族社會過渡的漫長階段,各群落姓氏多以母權(quán)為尚,故史前十二姓氏為姚、姬、贏、姜、妖、妊、姥、嬙、姒、娥、要、嫦,皆依女性而來。 另據(jù)《通志 · 氏族略》記載,上古任姓一脈,出自于黃帝少子禹陽后裔,乃為天子賜姓。因禹(古代典籍亦作“禺”)陽分封于任國(今山東省濟寧一帶),其子孫為太昊之后,遂以封國為姓氏。至周朝時,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等十國邑,大都屬任姓后裔的封侯之地,及至漢晉仍以本姓諸侯而封地。故今人由此認為,任姓本源于黃帝后代。 我的先祖原居于原平同川一帶,該地域自隋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 年),改稱為崞縣后,歷代一直沿用此稱謂。不過,如今的“崞縣”地名,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因早在1958 年,經(jīng)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將它易名為“原平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又由山西省政府報經(jīng)國務院批復,實行“縣”改“市”,為縣級市,隸屬于忻州地區(qū)管轄。 原來,自西漢置縣以來,本地域一直謂之原平,曾經(jīng)度過近千個春秋。而崞縣之沿革,經(jīng)過唐、宋、元、明各代,歷清朝、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亦有一千余年了。大約在明末,本地同川一帶,尚屬初墾之地,多為丘陵山區(qū),只能播種高粱谷物。但因氣候溫和,環(huán)境適宜,此地山岡四野,皆生天然梨樹,以盛產(chǎn)果類聞名。尤以同川山梨,最負聲譽,在大清乾隆年間,曾為帝王貢品。然而,由于路途崎嶇,商販進出不便,流通貿(mào)易受阻,山民生活貧窮。 據(jù)傳,我的祖先為同川老戶,有兄弟三人,老大為獵戶,常年在這一片茂林深處狩獵謀生;老二為貨郎,一年四季挑副柳籮筐,在方圓百里的村落間做生意;老三為農(nóng)戶,農(nóng)耕之余兼營梨樹山貨,勉強糊口度日。而這位任老三,就是我們這支任門的老祖宗,為立祖之人。 有一年,任老二挑著貨郎擔兒,在聯(lián)絡(luò)散戶生意時,突然迷失方向,貿(mào)然進入一處洼谷地帶。當時,天近暮色黃昏,他環(huán)視四周,此地水草肥沃,尚屬一塊荒蠻之地。當他跌跌撞撞回到老家后,就興奮地與兩位兄弟相說:“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好地方,土地平坦,草木茂盛,景色優(yōu)美,適宜居住?!庇谑?,弟兄三人商議后,又經(jīng)過一番實地查看,一致決定舉家搬遷于此。 據(jù)任門歷代口授家傳族史稱:當年,這三兄弟在此地落腳后,老大占東頭, 老二居西頭,老三位北灘。后來,又有一家王姓耕戶到此,住在南頭。這樣,一個村落雛形就出現(xiàn)了。因它位于崞縣境南,故取名“南崞下”(后演變?yōu)椤澳瞎隆?/span>)村,這便是該村名的由來。 經(jīng)過老一代人的開荒拓地,起房造屋,又種植了大量的梨樹,這個村子的面貌便逐漸定型了,包括居住條件,也開始好起來了。到了第二代人,連生活都變得富裕了??墒?,當?shù)谌顺錾螅@村子里不斷發(fā)生怪事兒:先是地里冒出一片蝗蟲,后是洪水漫了全村。 任三老漢的兒子就覺得奇怪,這日,他請來一位陰陽先生給禳看了一番, 人家就點拔他說:“你上代人來此落腳時,曾給山神許過心愿,可是至今未能還愿,所以人家就來興風作浪了?!碑斶@人走后,任門的后人頓然醒悟。于是,任老大的兒子為求平安,在村南修了一座山神廟;任老二的后代為求風調(diào)雨順,在村西修了一座龍王廟;我們?nèi)T子的老祖,只圖人丁興旺,在當村修建一座大廟, 臺高一丈,正面為殿堂,叫“玉皇廟”。臺東修一間廳堂,叫“關(guān)帝廟”,臺西又修了間配屋,叫“閻王廟”,連神與鬼一齊供奉,以祈求神靈保佑。 隨后,任家族人共同籌資,又在玉皇廟南面的空地上,蓋起一座偌大的戲臺子,還配置了耳房。又在玉皇廟前左側(cè),栽了一棵槐樹,表示對同川老家的懷念;在其右側(cè)栽了一苗榆樹,寓意后代生活富裕。后來,這些樹木長成參天大樹,村落已成古莊,因那樹齡約有數(shù)百年了。 村里一下子蓋起來五座廟,風水果然好了起來,說來也奇怪,自然災害競?cè)?/span>消停了。后來,又有張家和高家等戶,從外地遷徙而來,這村里的門戶便多起來了,但任家依舊是坐地大戶。不過,這任門家就數(shù)三門子旺盛,人丁最多。當時, 每到逢年過節(jié),家族里要“拜族譜”。這大門子的后人一看,由于二門子和三門子添口入丁快,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幾乎把他們居于正中的位系給擠占了。于是,就提出另立家譜。結(jié)果,三戶任家就鬧下“兩張皮”。日后,每當“拜族譜” 時,大門家的后人,只好先拜原來的族譜,再回去拜他們另立的家譜。 由于三門子這系人脈稠,人口發(fā)展快,輩分就顯得小。如:我與大門子的任雙文,本是同年生,可我得叫人家叔叔呢!至于大門子與二門子的人丁,比三門少的原因,村里的老人也有猜測與議論,有的人說:“三門子人的高祖蓋大廟,敬神供鬼,庇蔭后代了”;也有的人說:“大門子人的高祖為獵戶,他們?yōu)E殺生靈,二門子人的高祖為商人,針尖削鐵,這兩門子先人都有損德行,便影響到后人了”。可這畢竟是一種迷信觀點,誰能說清楚呢? 自從村里蓋起玉皇廟來,不知哪年哪月,人們發(fā)現(xiàn)里面住了一位老道士,他白發(fā)髯須,麻履皂冠,容貌童顏,青布衣衫。某日晌午,他與上廟燒香的任門族長說:“如今,山神爺搬到你們村南的寨子山了。因那寨子山上有一眼寶泉,泉水里泡著塊黑石頭,別看它小,乃是那里的鎮(zhèn)水寶物。另外,這村北面的金牛灣,也是一塊風水之地,實為本村的門戶?!?/span> 老族長聽罷,開始并不相信,因村南頭那座大山梁,年輕時他也曾登臨過。雖說山坡較陡,可頂端卻是一塊約幾畝大的方形平臺。在中間地段,立有一塊大石頭,它高約丈余,闊有房屋般大小,外表光滑白潔,就像是一間寨子,人們就叫它“寨子山”??蓮膩頉]聽說過有寶泉,更沒見過鎮(zhèn)水之物——黑石頭。但老道士卻說,他的師父奉太上老君之命,特派他來守護這眼“寶泉”。老族長半疑半信, 就吼喊上幾個族人,讓老道士引去,一探究竟。 一行人爬到山頂上,抬眼面對這塊大石頭,從它的前面和側(cè)面瞅端了半天,覺得根本上不去。這時,只見老道士將拂塵一甩,在這大石頭的背后,出現(xiàn)一條縫隙,可容一人爬上去。眾人也學著他的樣子,慢慢地爬上了大石頭,全都急于想看到哪里有寶泉? 說起來也奇怪,大石頭上的這個寶物,原來是個橢圓形狀的池子,長約二尺,寬約尺半,那里面經(jīng)常有一汪清水。老道士就讓眾人去喝,還說喝了它能夠祛病消災。可眾人誰也不敢喝。老道士就先喝了一口,眾人便學他的樣子,爬倒身子,將水一口一口吸到嘴里。 這盛夏酷暑里,天氣非常炎熱,火辣辣的驕陽當空熾烤。當這水吸進肚內(nèi), 涼盈盈、甜絲絲,沁人心脾。此時,老族長細看這一汪水,它就像一個小水窖,別看只有一桶水的容量,卻好似永遠也喝不完。于是,他就叫那幾個族人過來,把里面的水攉干。誰料,這水位攉下去,等過上一會兒,又漲滿了。原來,在水池的底部,有個上窄下粗的小圓洞。它本是個泉眼子,但被口子外邊的一塊黑石頭遮住了。而這塊神秘的黑石頭,就是“鎮(zhèn)寶石”。 大石頭上這汪清泉水,誰喝上它就可消災祛病,一下子就在全村傳開了。恰巧,這日村里有個猴娃娃,在墻角搬卵石玩耍時,不小心被蝎子蜇了一下。不一會兒,那手背腫的就像個小饅頭。家里人很著急,背起這娃兒,就往大石頭旁跑。然后,將娃扶上去,忙往那塊黑石頭上,伸手去溻那傷口。接著,又讓那娃兒,喝了幾口石坑里的水,結(jié)果就沒事兒了。 這下子,“神水”的名聲傳開了。每年舊歷七月十五,就有周圍村上的人,來本村拜廟敬神,還要爬到村南的大石頭上,去喝那神泉水。這轉(zhuǎn)村拜廟是因各村沒有這么多、這么大的廟堂,而搶喝神泉水,只因它能消災祛病,簡直是有求必應,百事靈驗。于是,叫了多少年的“寨子山”,改名叫“神泉山”了;大白石頭上的那汪清泉,也被叫成“神水”了。 這金牛灣里,又會有啥奧妙呢?人們只記得:早年這里有條河,后來,先人在兩岸栽了樹。它的正北方,有片幾十畝大的沙丘。說來也奇怪,這座大沙丘的三面都是緩平坡,唯有正南面,臨近河流處,形成個月牙灣兒。遠遠地望去,北段那橫截面,就像一堵齊刷刷的墻。當人們從后面爬到沙丘頂上,再從前面那陡峭坡頂滑下去,就會聽到沙子里,發(fā)出“哞——、哞——”的牛叫聲,誰都難解這個謎。故人們就把這道河灣,稱作“金牛灣”了。 為證明這金牛灣是一塊風水寶地,并且是本村的“門戶”。這日,老道士抱了一梱干柴,領(lǐng)上老族長等人,來在沙丘南面作驗證。他說:“不論有多大的風,永遠不會刮進村里去?!闭f罷,就用洋火點燃了那梱干柴,一股青煙沖上天空,全被大風向北吹跑了。而南面的河灣里,沒有一點風,也沒有一縷煙塵,更別說向南刮進村莊里,就連干柴燒成的灰,一絲都不動! 從此以后,人們對這位老道士,佩服得五體投地,尤其是老族長更是言從計聽。而這位老族長,也虔誠地信奉佛教了,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大殿來敬香火。這天,老道士對他說:“我將要駕鶴西去,死后千萬不要動我的尸體。待三日后,葬在神山與金牛灣遙對的凹地內(nèi),這就是我的墳塋,也是道家人的最終歸宿。但墓地不要起土圪堆,用石頭壓平就行了?!崩献彘L遂照辦了。老道士死后,誰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更不知道他姓啥?叫甚名字? 后來,每年陰歷的七月十五,村里人就請來戲班子,在玉皇廟前連唱三天大戲,周圍各村的人們都跑來趕廟會,小商小販就吆喝著做生意。可更多的人們則是先去喝神水,然后才去看戲。這里的廟會吸引人,除熱鬧的場面外,那汪神泉的魅力,也頗令人想往?。?/span> 那時,河灣里的整片樹林子,全是任門家族的產(chǎn)業(yè),系從祖宗那兒繼承而來。本家人沒有分占的私欲,外姓人更是不敢去砍伐。不過,任門里不管誰家用木材,必須經(jīng)族長點頭,只有經(jīng)許可后,方可采伐。但必須在鋸倒的大樹下,再補栽一苗小樹,還得保其成活,這幾乎是條不成文的族內(nèi)規(guī)矩。誰家若違反了,就要受到族長的責罵,以及族人的譴責。 舊時本地各村莊,多以家族為聚居群,族長在本族中具有絕對權(quán)威。他的管理手段,就是依靠等級倫理來約束族人。凡是本族男子間,一律用家譜排“字” 所占的位置,來確定其議事的權(quán)力。一般是輩分越大的人,就越有話語權(quán),晚輩們基本沒有發(fā)言的權(quán)利。 在任門家族中,長輩和晚輩、大輩與小輩的差別,平日里體現(xiàn)得頗為森嚴。即全村凡任姓即為本家人,且稱謂分明:祖、爺、伯、父、叔、侄、兄、弟,序列不可顛倒。族內(nèi)兩輩人若是同庚,也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叫悖論輩分,欺大壓小,有傷道德倫理。 對家族內(nèi)的婦女,不論老小,只要是嫁人為妻了,一律不能稱呼本人的名字。比如,任雙文的老婆,只能叫“雙文傢”(即其媳婦兒),這既表明了她的身份,又體現(xiàn)了她的地位。這完全是一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人身依附關(guān)系。對出娉了的閨女,只有回來住娘家時,才可呼其乳名兒。故在舊時戶籍里,那些封建家庭的婦女地位低微,根本不讓使用自己的名字。如任雙文的妻子姓穆,就叫“任穆氏”,這個“穆”乃是她娘家的父姓。 任門支脈延續(xù)到我爺爺這一代,本家人已經(jīng)超出“五服”了,那族規(guī)亦變得日益松弛下來。一姓村人除直系親屬外,也可以稱名道姓了。本門戶雖有輩分最大者為族長,但權(quán)威已經(jīng)讓位于村正(猶村長)了。本村歷來民風淳樸,絕無偷盜現(xiàn)象,也少有斗毆者,有時鄰里會因瑣事發(fā)生糾紛。一旦告到村正那里,照例是各打五十板子,遂相安無事了。 · 作者簡介 ![]() ![]() |
|
來自: wuzhi9 > 《長篇小說《后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