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陽之戰(zhàn)后,韓魏趙聯(lián)手擊敗智家,該坐下來好好談談分贓利益了。 趙家說:“我老趙家出力最多,貢獻最大,理應拿大頭”。 潛臺詞:我實力最強,誰敢跟我爭? 于是三家很“愉快”的達成了合作。趙家分走了智氏大部分土地,成為三家中實力最強一家。 ![]() 實力是野心的催化劑。在瓜分了智氏大部分土地人口之后,趙家的實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可以隨便吊打韓魏中任何一家的?地步?。當初在智瑤面前裝了半輩子孫子的趙無恤顯露出他的野心,他也想吞并韓魏兩家獨占晉國。 年僅27歲的魏斯便在晉陽之戰(zhàn)后兩年繼承他爺爺?shù)木粑怀蔀槲菏袭敿胰?。此時魏家封地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西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zhàn)略基地。在三家分智后,魏氏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氏,東邊是新興的韓氏,南邊是秦、楚、鄭國拉鋸爭奪的陜地??梢哉f,魏氏此時身處四戰(zhàn)之地,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戰(zhàn)爭之中。 而晉國內(nèi)部三卿的關系也很復雜,趙氏獨強,卻又沒有強到能吃掉兩家的地步。所以一直勾搭魏斯,想拉魏氏一起先滅了韓氏,再反手消滅魏氏。而韓氏也不甘寂寞,想拉魏氏一起瓜分趙氏。 魏氏此時的位置很尷尬,年輕的魏斯很無奈。因為無論魏氏站?哪家,最后都沾不了便宜。他不想打,只想安心發(fā)展內(nèi)政,增強實力??墒莾?nèi)部發(fā)展的前提是是有一個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 ![]() 公元前425年,趙無恤去世,魏斯接任晉國正卿。雖然此時晉國已經(jīng)名存實亡,畢竟還有一口氣,名義上三卿都還是晉國的“家臣”。魏斯以正卿的地位勸和韓趙兩家。 他先是對趙獻侯說:“你們老趙家太強了,我不可能跟你聯(lián)合打韓家的。相反,不管你要打我們哪一家,形勢都會迫使我們兩家聯(lián)合起來一起對抗你。所以你還是省點力氣吧,別再挑撥離間了,沒用?!?/span> 魏斯又找到韓武子:“老韓,別再整天幻想天開。老趙家太強了,就算咱兩聯(lián)合也只能跟他打平手。真打起來只會兩敗俱傷,對大家都沒好處。就算打贏了,咱兩瓜分了趙氏,最后咱兩還是要干一場,何必呢?都是一起干過革命(干智氏)的老兄弟,哥幾個坐下來好好聊聊?!?/span> 魏斯說服兩家后,又把韓魏兩家叫過來一起開了個“三巨賊”利益分贓大會,他說: “外面的世界很大,咱們都應該走出去看看。與其我們?nèi)以?內(nèi)部斗來斗去,不如協(xié)力合作,一起向外面發(fā)展,這樣才符合三家的利益?!?/span> 魏斯說服韓趙兩家達成和平共處,一致對外的發(fā)展共識。終于爭取到了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可以全力發(fā)展自身實力。 ![]() 可是問題來了,該怎么發(fā)展?由于當時社會正處于春秋向戰(zhàn)國過渡的時期,分封制早已名存實亡。作為分封制的既得利益者,自己就是晉國的“家賊”,當然不希望自己家也出現(xiàn)“竊家巨賊”??たh制雖然不錯,可是此時?卻?沒有一套相對應的國家管理制度,貿(mào)然采用必定侵犯老貴族的既得利益,容易造成國家內(nèi)亂。 魏斯此時也不知道該如何發(fā)展自身。但是他知道,無論想做什么,都需要人才。而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自然會有人擅長??墒菃栴}又來了: 在遍地文盲,只有貴族才能讀書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才往哪里找? ![]() 在當時,想招來人才,大體有四種模式: 1,高官厚祿,重金吸引。坐等各國游學士子前來應聘。 2,挖墻腳,主動派人到各國挖有名氣的士大夫和將軍們。比如?齊恒公時期管仲就派出游士八十人周游各國,給他們配備車馬衣裘和豐厚的財幣,為齊國招攬?zhí)煜沦t士。 3,名人推薦,如鮑叔牙推薦管仲、管仲推薦隰朋等人。 4,從自家養(yǎng)的“士”和自家子弟中挑選?!梆B(yǎng)士”是當時個諸侯卿大夫流行的方式,不僅能補充自家人才的需要,還能保證忠誠度,各個“家賊”們用了都說好。比如老?韓家的段規(guī),他老魏家的任章,老趙家的張孟談,當初智家的智果,豫讓等。 魏斯在綜合上面幾種人才招聘方式之后,選擇了第五種: 蹭IP 他覺得,一個網(wǎng)紅的背后,必定有無數(shù)的忠實粉絲。意見領袖的周圍也必定跟隨著許多行業(yè)大才。只要搞定這位網(wǎng)紅,當他的榜一大哥,那他的粉絲自然也會成為自己的小弟。 ![]() 當時的天下有三個顯赫門派:儒,墨和傳承于老子的楊朱學派。這三大門派弟子之間吃飽了飯就琢磨著互相對噴。 儒家覺得人心不古,禮崩樂壞,家賊橫行, 社會應該回到周公時期,大家都得尊禮辦事,施行仁政,講究尊卑有序。大家都要認清自己位置,按規(guī)矩辦事,社會才能恢復秩序,也會沒有那么多糟糕?事了。 墨家覺得儒家都是扯淡,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就必然會導致強者剝削弱者。大家都是爹媽生的,憑什么有些人就天生高人一等?所以想要治理好國家就應該一視同仁,把愛的光輝平均撒播在每一個人身上,這樣大家才能和睦共處,一起打造和諧社會。墨家很有自知之明,他們非常清楚自己這一套博愛理論必定不會被諸侯國接受,于是干脆自己搞一套內(nèi)部武力組織,看見誰家被欺負了就幫誰。嚇得一幫“家賊”們對他們躲得遠遠的。 楊朱學派就厲害了,他們覺得在座各位沒一個好東西,他們認為上到天子諸侯,下到卿大夫貴族,全他媽都是一幫強盜。不是你搶我家產(chǎn)就是他整天惦記著別人家媳婦,一個個的有點權力就想搶別人家飯碗,瞎操心。做人嘛,當然是開心最重要啦。我命由己不由天,咱不做壞人,不是自己的,就算送我整個天下我也不要;但是也堅決反對被壞人沾了便宜,就是一毛也不能被人拔了去!天天打來打去多沒意思啊,還不如守好自家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沒事溜溜狗,養(yǎng)養(yǎng)生多瀟灑吶。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在做了一番對比之后,魏斯覺得還是儒家比較靠譜。畢竟他可不想整天有人勸他別去欺負小國,他對養(yǎng)生也沒什么興趣。 雖然儒家也不怎么靠譜,但起碼尊卑貴賤忠君愛國這一套還是不錯滴。作為“家賊”可太清楚“家賊”的厲害了,一定要給大家洗洗腦,千萬別有樣學樣當“家賊”!而且儒家人多口雜,把這幫人哄好了還能洗白一遍自家“家賊”的身份。 按理說,儒家學子應該非??床黄痦n魏趙三家,孔子就曾經(jīng)公開罵老趙家無君無父,不講規(guī)矩。但在孔子的學生中,出了一個另類。偏偏這位異類還很聰明,又活得長,熬死了所有的師兄們成為了當時的精神領袖,還硬生生把他老師的思想創(chuàng)新出了一套經(jīng)國濟世的實用理論。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是孔門晚年收的小弟子,比孔子小44歲。自古以來,在老百姓心中,老幺都是最受寵愛的兒子,子夏作為孔門“幺兒”,自然備受老師和師兄們寵愛。子夏也不負眾望,這孩子從小就聰明伶俐,入學沒幾年就把孔子的《詩》《書》《禮》《易》《春秋》等教材背的滾瓜爛熟。還能舉一反三,對所學的內(nèi)容有獨特的見解。 ![]() 作為老師,遇到這么個學霸學生,按理說應該非常高興才對??煽鬃訁s?高興不起來,因為這孩子實在太能“反三”了,這反著反著,就要反到“離經(jīng)叛道”的地步。向來“因材施教”的孔子對此也很苦惱,希望把這孩子的思想給“糾正”過來。于是早早的就把子夏同學趕?出去?入?仕當官,讓他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家老師教的東西有多厲害。 在孔子時期,各諸侯國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這老頭很“厲害”,所以不能用他主政。但這老頭教出來的學生可是真香,能文能武,理政,經(jīng)商,外交無所不通。 別看孔子周游列國如喪家之犬,可人家最落魄的時候,衛(wèi)國還要把子路挖走回去當官,把他趕走的魯國在被齊國攻打時最先想起的還是老頭子的學生子貢,把子貢請回去解決危機。經(jīng)過子貢的一番騷操作,齊國跟吳國打起來了,吳國又跟晉國干了一架,而晉國也沒虧,因為越國把吳國偷家了。 史曰:“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span> 孔門出品,必屬精品。入仕的子夏很快就受到魯國的重用,讓子夏去治理莒父地方。沒幾年,子夏就把莒父治理得有聲有色,當?shù)匕傩斩歼^上了好日子。 子夏回來探望老師,孔子聽說這孩子干的不錯,就問他怎么做的。子貢說:“這還不簡單,百姓們想的就只是好好干活發(fā)家致富,只要是對生產(chǎn)有幫助的政策,讓人們都覺得有利可圖,大家都會拼了命去干活。有了一技之長,人們就能豐衣足食,只要在大是?大?非?方面不越軌,一些小節(jié)小錯都是可以原諒滴?。如果發(fā)現(xiàn)作奸犯科的,一律依法嚴懲,這樣社會?就?清凈了?!?/span> 孔子一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你小子怎么能這么做?仁政懂不懂?你得用禮儀仁愛感化百姓啊,一天到晚就知道講利益,那不就成小人了嗎?” 子夏不敢反駁老師,但依然我行我素??鬃尤ナ篮?,孔門分成了幾個派別,他們雖然派別不同,但依然忠實地?把儒家思想發(fā)揚光大,發(fā)起了聲勢浩大的造圣運動。 ![]() 孔子?死后?,子夏前往晉國傳學,很快就得到士子們的衷心擁護。并且影響力反超他的師兄們,成為天子士子的精神領袖。 為什么子夏能成為士子們的精神領袖?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教學的內(nèi)容實在太符合大家的需求了。 大家讀書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了。而子夏的授課內(nèi)容除了傳統(tǒng)的儒家理論之外,還獨具創(chuàng)新的對自家老師的《詩》《書》《禮》《樂》進行了一番魔改解讀,發(fā)展成了經(jīng)世致用之學。 包括但不限于如何治理百姓,如何鼓勵生產(chǎn),如何管理財政,如何治兵,如何帶兵打仗等五花八門,只要對入仕有用的,他都教。他鼓勵學生們學成了就去當官,別整天枯坐搞學術。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真想安心做學問,那也得先把官當好了再搞。 由于子夏教的內(nèi)容太實用,各國士子紛紛前來拜師求學,很快就帶出了大量學生。子夏培養(yǎng)的經(jīng)世致用之儒充斥各國朝堂,反過來?又給子夏刷了一波粉絲,搞的當時很多人還以為子夏就是孔子。 ![]() 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人越老越守舊。比如?孔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可子夏不一樣,老頭子是越老越創(chuàng)新,偏偏他活得還夠長,活了107歲。這創(chuàng)新起來就沒邊了,到老年,老頭子直接把自家老師對君子的定義都給創(chuàng)新了一遍??鬃诱J為,理想的君子就應該是溫文爾雅,文質(zhì)彬彬,坦坦蕩蕩的,而子夏則提出: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span> 總體來說,“變”字可以貫通子夏的思想。子夏弟子眾多,質(zhì)量很有保證。后人熟知的李悝,吳起(曾求學曾參,因黑歷史被掃地出門,后來拜子夏為師),田子方(子貢弟子,跟隨子夏求學,算是代兄授徒),段干木,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后轉(zhuǎn)投墨家)等都?曾是?子夏?的?學生?,當然還有個最重量級弟子: 魏文侯 《史記》曰:“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 ![]() 求賢若渴的魏文侯知道子夏在晉國傳學,多次拜訪子夏,希望子夏出山輔助他。由于此時子夏專注于教書育人和給自家老師造圣,加上韓魏趙三家名聲實在太臭(對儒家而言)子夏沒有同意出山,但依然給魏文侯推薦了自己的弟子段干木和田子方輔助文侯。 文侯對段干木和田子方非常尊敬,雙方以友互稱。應文侯的要求,子夏放松了對入學弟子的門檻要求,準許平民入學,為魏國朝堂培養(yǎng)人才。又重用段干木教導公室貴族子弟,田子方擅長經(jīng)商和外交縱橫,文侯則常給找他請教對策。最重要的是,魏文侯重用同樣儒家出身的李悝實行變法。 在第一波取得成就之后,魏文侯更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和子夏的影響力,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邀請子夏出山。他想到了一個子夏不能拒絕的方法。 他要拜子夏為師!魏文侯親自上門拜訪子夏,對子夏行儒家的弟子禮,給予子夏國師的尊崇待遇。子夏被魏文侯誠意打動,答應文侯親自到西河坐鎮(zhèn)。此時子夏已經(jīng)年過百歲,教書是不可能教書的,教學的任務基本由其弟子代勞。但是作為士子的精神領袖,他坐鎮(zhèn)西河的象征意義極大。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子夏西河授學,產(chǎn)生了著名的西河學派,各國為了謀取功名的游學士子紛紛前來拜師學藝,中原的文化中心自此從魯國轉(zhuǎn)移到魏國。 2,子夏的?學生學成后大多選擇留在魏國進入仕途,為魏國朝堂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終魏文侯一朝,人才濟濟,君臣和睦,為魏國百年霸業(yè)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3,由于魏文侯重用西河學派士子,大家都有共同的身份認同感。魏文侯一朝竟然出現(xiàn)難得?的將相和睦的局面,李悝主持變法,總管全局,吳起領軍,建魏武卒,開疆拓土,把秦國壓迫得踹不過氣。 4,儒家以最巔峰的姿態(tài)進入諸侯朝堂,子夏之后,后世的儒家弟子仿佛打開了新思路,他們放下過去孔子時代對于主政朝堂的執(zhí)念和在失望之后教書育人的妥協(xié),爭先恐后進入朝堂,就算不能主持國政,但依然通過各種手段影響帝王的思想,無一例外都以成為“帝王之師”為儒家弟子的最高榮耀。 ![]() 子夏的“變”正符合魏國此時求變的局面,而出身儒家,卻深受子夏這個另類儒學大師影響的李悝正是兩者“變”通的實踐家。 世間萬物,一飲一啄,皆有定數(shù)。在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歷史教訓之后,中華民族以獨特的智慧確立外儒內(nèi)法的國家管理體系。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堅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方針,可見儒法本一體,缺一不可。 當我們對歷史上偉大的變法者歌功頌德的時候,當我們盲目疲勞儒學“腐朽”的時候,莫要忘了,曾有一人,給固執(zhí)的儒學注入了“變”的思想。有了變數(shù),我們的中華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偉大的李悝變法即將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