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詩人的視角,還原詩歌的畫面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霏霏朗讀版).mp30:13 來自霏爸爸理性育兒 此詩如何理解著記憶呢? 詩名:獨坐敬亭山。 本詩作于李白43歲,正是仕途失意、漂泊流浪之時,多年的人間辛酸、世態(tài)炎涼,讓李白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更增添了孤獨之感,這一點與題目中的“獨坐”相呼應(yīng)。 作者: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性格豪爽大方,喜愛飲酒作詩,其作品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藝術(shù)成就,都有著崇高的地位。 ![]() 詩詞: 第一二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字面意思: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風(fēng)景秀麗。獨去:獨自去。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本詩以寫景入手,寥寥幾筆,一幅山水飛鳥圖映入眼簾,幾只山鳥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一片孤零零的白云,也慢慢隨風(fēng)飄走。 看似寫景,實則寫情,飛走的鳥兒,飄遠的白云,仿佛世間萬物都在離作者而去,這些也是作者在飽嘗世道炎涼后,惆悵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 ![]() 眾所周知,云朵在空中的移動速度一般比較慢,卻能逐漸消失在作者的視野之中,也能從側(cè)面寫出作者“獨坐”的時間已經(jīng)很長了。 總體來說,前兩句以“動”襯“靜”,飛鳥、飄云的“動”更是襯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 第三四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字面意思:我們互相看著都不覺滿足,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兩不厭:這里指詩人和敬亭山。厭,是滿足的意思。 本詩后兩句,作者李白又用到他最擅長的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 盡管鳥飛云去,但詩人仍然“獨坐”不走,原因為何?正是因為作者和敬亭山之間,已經(jīng)達到感情上的交流。 一方面體現(xiàn)出作者對敬亭山的喜愛,另一方面,與前兩句的“盡”和“閑”形成強烈對比,更有種“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灑脫和淡然。 ![]() 回到作者的真實處境,仕途不順,作者并沒有太多的留戀,任其遠去,就算他日長安重新招引他,自己也不一定會隨“眾鳥高飛”,這也體現(xiàn)出李白那種特有的孤傲。 回看全詩: 本詩中,作者沒有描寫敬亭山的景色,只是此地的無言之景,抒發(fā)內(nèi)心的無奈之情,然而這一切,在擬人化的敬亭山面前,作者的內(nèi)心去卻得到了慰藉。全詩句句寫景,卻句句是情,真正的“情中景,景中情”。 “山”字飛花令 澗戶風(fēng)前竹,山窗月下琴。 山中春酒熟,何處得停家。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山泉兩處晚,花柳一園春。 山川云霧里,游子幾時還。 山居不買剡中山,湖上千峰處處閑。 路入松聲遠更奇,山光水色共參差。 山連極浦鳥飛盡,月上青林人未眠。 野客相逢夜不眠,山中童子燒松節(jié)。 山中舊宅無人住,來往風(fēng)塵共白頭。 三重江水萬重山,山里春風(fēng)度日閑。 江南近別亦依依,山晚川長客伴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