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形態(tài)脊椎根據(jù)其分布部位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骨,各部分特點如下: 頸椎有7塊,椎體較小,橫斷面呈橢圓形。上、下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呈水平位。第3-7頸椎體上面?zhèn)染壪蛏贤黄鸱Q椎體鉤,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的兩側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jié)。第6頸椎橫突末端前方有明顯的隆起,稱頸動脈結節(jié)。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 胸椎一共12塊,椎體自上向下逐漸增大,橫斷面呈心形。其矢徑較橫徑略長,上部胸椎體近似頸椎,下部則近似腰椎。在椎體兩側面后份的上緣和下緣處,有半圓形淺凹,稱上、下肋凹,與肋頭相關節(jié)。在橫突末端前面,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jié)相關節(jié)。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呈冠狀位,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朝向后,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則朝向前。棘突較長,向后下方傾斜,各相鄰棘突呈疊瓦狀排列。 ![]() 腰椎一共有5塊椎骨,椎體粗壯,橫斷面呈腎形。椎孔呈卵圓形或三角形。上、下關節(jié)突粗大,關節(jié)面幾呈矢狀位。上關節(jié)突后緣的卵圓形隆起稱乳突。棘突寬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后方。 ![]() 骶椎幼年時是5塊椎骨,成年后5塊骶椎融合形成骶椎,呈三角形,底向上,尖朝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盆面中部可見四條橫線,是椎體融合的痕跡。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線處為正中嵴。骶骨外側部上寬下窄,上份有耳狀面與髂骨的耳狀面構成骶髂關節(jié),耳狀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稱骶粗隆。骶骨參與構成骨盆后壁,上連第五腰椎,下接尾骨。 ![]() 尾骨幼年時為3-4塊未融合的椎骨,在成年后3-4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尾骨,上接骶骨,下端游離為尾骨尖。 ![]() 體表特征脊椎和椎間盤、韌帶等一起構成脊柱,維持人體中軸部位的負重及活動。脊柱從側面觀呈S形,有4個生理彎曲,即頸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尾椎后凸。這些彎曲是隨著人體活動的重力作用,由于發(fā)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的。 ![]() [1]丁文龍,劉學政.系統(tǒng)解剖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13-15. [2]黃曉琳.人體運動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