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史新知網(wǎng)www.lishixinzhi.com)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fā)布的內(nèi)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高朱明2005年2月10日 滿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生活在興凱湖一代,以漁獵為生,進入了父系社會;從西周時代就開始與漢族有著割舍不開的聯(lián)系,數(shù)千年的民族融合歷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中國各民族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滿族的先人本來居住在東北的北部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由于歷史上曾一度出現(xiàn)寒冷時期,先人們逐漸向南遷移,與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時期才真正活躍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金代是滿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由于崇尚和學(xué)習漢文化,女真人逐漸進入了當時的現(xiàn)代社會,成了中國各民族中舉足輕重的一員。經(jīng)歷了元、明兩代的幾百年時間,女真人又與其它北方少數(shù)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勢力,在努爾哈赤的英明領(lǐng)導(dǎo)下,在明未統(tǒng)一的滿洲,形成了滿族這個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據(jù)趙維和《新賓清前史研究論叢》中“遼東滿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證,滿族集居地遼東地區(qū)常將佟、關(guān)、馬、索、赫(也有認為是葉氏的)、富、那、郎八個滿族姓氏推崇為陳滿洲著姓,這種稱謂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滿族人改用漢姓后的人口情況。這八個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形成的八個滿族宗族,是具有區(qū)域代表性的。他們可以直接涉獵于滿族先世的漁獵采集及遷徙生活,揭示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狀況,體現(xiàn)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長歷史過程。 那么滿族的高氏是怎么演變的呢?從表面看,這八姓中并不包含高姓,但由滿族姓氏演變過程可知,赫舍里氏源自女真紇石烈氏,這是姓氏在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里改路,由于先人戰(zhàn)功顯赫,成為金代的皇親國戚,因此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這一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紇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另據(jù)《滿族姓氏來源》介紹,金代女真“紇石烈”入居中原后,元朝時改漢姓高、盧。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為漢姓高、盧的紇石烈氏改為赫舍里(或何舍里、赫舍哩);在清代后期赫舍里氏改漢姓為赫、何、張、康,也有資料認為還有改為高姓的。因此說,追朔到金、元時代,滿族高、盧與赫、何、張、康是同一族源。 高氏是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在享國229年期間,全面漢化。包括官制、服飾,他們是最早使用漢字姓的滿族先世,據(jù)宋洪皓《松漠紀聞》載,其王以大為姓,右姓有:高、張、楊、竇、烏、李數(shù)種,部曲奴婢無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共收錄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張、楊、竇、烏、李、任、馬、蔥、賀、德、公、慕、馮、安、王、壹、史、呂、辛、門、崔、裴、吳、朱、解、趙等。 宋人《三朝北盟匯編》載:女真姓氏“那懶”謂“高”。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據(jù)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戶高難,以高為姓。詳細敘述為:唐朝沒落,五代紛爭。源于鮮卑的契丹人迅速興起,統(tǒng)一了契丹八部,消滅了渤海國,建立了大遼帝國。渤海國人淪為亡國奴,其姓氏不變,習俗不變。黑水靺鞨等的姓氏開始出現(xiàn)在史籍上。《三朝北盟匯編·女真史》謂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則曰“完顏”謂“王”,“赤盞”謂“張”,“那懶”謂“高”,排磨申、獨斤、奧敦、紇石列、禿丹、婆由滿、釀剜、夢剜、陀幔、溫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氈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獨頂、阿迭、烏陵、蒲察、烏延、徒單、仆散、溫敦、龐古。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首領(lǐng),每首領(lǐng)有一姓,通有三十姓。對此,《高麗史》也說女真有三十姓,這30個姓中,有由“那懶”改姓的高氏,還有尚未改高氏的“紇石烈氏”。 滿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爾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薩克達氏、赫舍理氏、郭洛羅氏、果爾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圖氏、郭爾羅斯氏、納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郭爾佳氏(錫伯族)、高氏(漢族)等。 但是,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滿族姓氏淵源》介紹,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里氏(又稱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緒初年改漢姓高、康、赫、何張等(也有資料說赫舍里只改為赫、康、張3姓);而且據(jù)《沈陽滿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紹,滿族的果爾勒斯氏、啯嚕嚕氏均改漢姓高,而且《吉祥滿族》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又介紹滿族中還有高佳氏、高達瑪氏和高氏,這里所說的高佳氏可能是漢族融入滿族中的高姓,因為滿族中某佳氏一般表未原祖是漢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時期的紇石烈氏后譯成漢姓的一支,筆者估計這三姓均在目前的滿族高氏之中;再據(jù)《滿族故鄉(xiāng)網(wǎng)》“丹東地區(qū)的滿族人淵流”介紹,“滿洲八旗有錫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滿族共同體。錫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訥(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錫伯兵和家屬來鳳凰城戍邊,其姓氏有白,溫,何,楊,沈,莫,吳,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錫伯族郭爾佳氏,這就意味著高氏還有從錫伯族演變過來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現(xiàn)滿族人共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變成滿族的高姓了。這就是說,除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外,另有果爾勒斯氏、啯嚕嚕氏(或郭絡(luò)羅氏)、高佳氏、高達瑪氏、一些錫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漢姓高了。這些家族就是現(xiàn)在的滿族高姓。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著姓。宋人《三朝北盟匯編》載:女真姓氏“那懶”謂“高”。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據(jù)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戶高難,以高為姓。 老姓包括:瓜爾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薩克達氏、赫舍理氏、郭洛羅氏、果爾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圖氏、郭爾羅斯氏、納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郭爾佳氏(錫伯族)、高氏(漢族)等。 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雖然其原居住地是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黑龍江省呼蘭縣志中也說呼蘭河流域有紇石烈部,那是在遼代,稱生女真),但金代的部分女真人生活的區(qū)域遠及中國的長江以北,這部分人接觸漢文化的機會多,學(xué)習漢文化、崇尚漢文化,改為漢姓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紇石烈家族,出過幾位金國的棟梁之材,自然家族人丁興旺、文化水平高。 據(jù)據(jù)《滿族網(wǎng)站》中金代名將紇石烈志寧中記載:紇石烈志寧(?—1172),本名撒曷輦。他以“沉毅有大略”(見《金史·紇石烈志寧傳》)著稱,是金世宗時的一員名將?!凹v石烈志寧是上京(今黑龍江阿城)胡塔安人。紇石烈是著名的女真部落,從五代祖韓赤以來,就世與皇室完顏氏通婚。志寧父撒八,海陵王時曾歷任東平尹、開遠軍節(jié)度使等官。志寧的岳父完顏宗弼(即金兀術(shù)),是金代女真族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諸婿中,志寧最得宗弼的喜愛。熙宗時,志寧曾擔任過護衛(wèi)等官。海陵王時,志寧頗受信任,官職逐漸升遷,開始顯露頭角。他官拜右宣徽使、汾陽軍節(jié)度使、兵部尚書,改任左宣徽使、都點檢,遷樞密副使、開封尹。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伐失利,完顏雍在東京(今遼寧遼陽)發(fā)動政變,即位稱帝,是為金世宗。當時,志寧正擔任北面副統(tǒng),與都統(tǒng)白彥敬領(lǐng)兵鎮(zhèn)壓契丹農(nóng)牧民**軍。他們行至北京(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西北朱明城),聞世宗有異志,就密謀起兵進攻世宗。世宗即位后,派使者招降。白彥敬、志寧連殺其使者九人。世宗派完顏謀衍前來進攻。志寧本想率軍抵抗,但“眾不肯戰(zhàn)”,不得已歸降。世宗為穩(wěn)定政局,對先朝重臣采取寬容政策。他對曾擁兵反對自己的志寧等人,非但不予治罪,反委以重任。這使志寧深為感動,決心不辜負世宗對自己的信任。他南征北戰(zhàn),功勞卓著,成為世宗時一員著名的戰(zhàn)將。他的重要的軍事活動,一是鎮(zhèn)壓契丹農(nóng)牧民**,二是**北進的宋兵,促成“隆興和議”的達成。 據(jù)《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恒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shù)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于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于鷂子嶺,遂克安豐軍?!?/p> 估計是由于金政權(quán)的倒臺,使紇石烈部族在元末明初遷徙到現(xiàn)在的延邊布爾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并從中分出赫舍哩氏,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額地方,國初,碩色來歸,隸屬滿洲正黃旗。通滿、漢、蒙古文,其子索尼亦能滿、漢、蒙古文,由頭等侍衛(wèi)歷著戰(zhàn)功,受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授一等公,謚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正是赫舍里族人有如此功名地位,才使家族壯大,發(fā)展成清代滿族著姓。以至于后來分為赫、張、康三個漢姓”。 遺憾的是本人沒有發(fā)現(xiàn)早在元代就已經(jīng)從紇石烈氏中分出的高氏的文字史料。 《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姓氏表》介紹,高姓祖居長白山紇石烈志寧簡介,佛阿拉、白都訥、完顏等地,原姓赫舍里氏、乞石烈氏、高佳氏。筆者認為,祖居長白山的高姓包括紇石烈氏的后人,但不能排除其中有郭絡(luò)佳氏和果爾勒斯氏的后人,因為這幾個家族都曾居住在長白山附近;而祖居白都訥(又稱伯都訥,吉林扶余)的自然是錫伯族人了。 據(jù)《吉祥滿族》中“潛移默化變姓氏”一文中介紹,高姓來源于滿族赫舍里、高佳、郭絡(luò)羅三滿族姓氏,其中郭絡(luò)羅應(yīng)與啯嚕嚕為同一滿族姓氏,只是譯出的漢字不同。 據(jù)《滿族姓氏源流》介紹,高姓來源于高佳、何舍里、果爾勒斯三姓,而赫姓來源于赫舍里。這里的何舍里與赫舍里應(yīng)該是同一個滿族姓氏,只是譯音不同。 《沈陽滿族》中介紹,沈陽的滿族高姓是近代從全國各地移居沈陽的滿族。如沈陽市高壓閥門廠滿族工程師高清寶家譜記載,他的先祖籍居長白山西部張玉道溝(筆者注:張玉兩字可能有誤),系果爾勒斯出旗界內(nèi)陸而即名白果爾勒斯,姓即高氏也,自其六世祖隨征至奉天就籍,居奉天城東正藍旗界內(nèi)上伯官屯,占地立碑,而長祖于順治二年人北京內(nèi)務(wù)府正黃滿洲額恒佐領(lǐng)管下,籍居北京城南門外,官職誥封中憲大夫…后人撥入義州正藍旗滿洲,后人在義州房身溝高石虎人塔子長山子……于光緒二十三年,特克申充當義州正藍旗豐升阿佐領(lǐng)管兵,二十五年,蒙錦州副都統(tǒng)賞給五品頂戴,二十六年來充當領(lǐng)催'。后人近代來沈。說段話表明他們的祖先是滿族的果爾勒斯氏。起名范20字如下: 臣德文慶廣,清福占云升,增盛富興有,祥瑞永俊恒 從上文可知,這是果爾勒斯氏(可能與郭爾羅斯氏同姓)改漢姓的高氏,與紇石烈氏不是同一個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絡(luò)佳氏)諧音取“高”為姓,現(xiàn)居住在鳳城紅旗鎮(zhèn)四家村。因此這個高姓與紇石烈后代無關(guān)。而且筆者也不明白為什么滿姓中還有一個“佳”家。 高佳氏見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世居蓋州(遼寧省蓋縣)、遼陽、吉林烏拉等地,后改漢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賢皇貴妃,慧賢皇貴妃之父文華殿大學(xué)士高斌、高晉。 高達瑪氏的情況不詳。 另有資料介紹,高氏本漢族(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姓氏,尼堪在滿語中是漢族的意思,見于《八旗滿洲姓氏通譜》,世居沈陽、遼陽等地,著名人物有: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布達理,淮陽道高成美。 我們高氏家族屬正黃旗,清未(從青岡縣成立前,即1904年前)與關(guān)、韓、白、吳等姓滿族人一起到黑龍江省青岡縣柞崗鄉(xiāng)韓永河村定居。據(jù)老輩講,來自遼寧鳳城,也有人說來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龍江蘭西,后到青岡。那時還沒有青岡縣,韓永河村這個名字還是因韓家的韓永河早年北京大學(xué)畢業(yè)后立志回鄉(xiāng),搞新文化運動,去逝后國民 ... 為記念他以此作為這個滿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后改成擁政村。據(jù)老人回憶,這個滿族樹的一引起滿族人是金兀術(shù)的后代,原因是在過節(jié)(可能是春節(jié))時在煙囪后燒包服(可能是這兩個字)。 高氏家族來這里的是哥倆,不知是否是親兄弟,各自帶著譜單,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爺?shù)母赣H。到我這輩已經(jīng)5代人了,老哥倆生了至少7個兒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爺爺輩有至少兄弟7個,父輩不記其數(shù),我這輩和下一輩更多,族人的住地分為東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輩的后人住西高家。由于家譜(黃絲綢布上寫的滿文)已經(jīng)遺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還有什么人? 我的太爺叫高文生。據(jù)我祖父講,清未或民國初年請一個蒙古老先生看過家譜,告訴我祖父輩名字應(yīng)范永字,而東高家也請了一個蒙古先生,說祖輩應(yīng)范德字,這可能是倆人的滿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這輩人范字不同,但我的父輩同范春字。根據(jù)范字對比,我們的高姓不會是果爾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據(jù)黑龍江省雙城的赫氏網(wǎng)友講,他們是鳳城赫舍里氏遷入雙城的兩支,現(xiàn)在都在雙城,我們的兩祖輩自然也不是赫舍里氏族人。因此我們可能的姓氏有: 紇石烈氏在元代譯成的高姓家族的兩支; 高佳氏兩支; 郭絡(luò)佳氏音譯的漢姓高氏; 高達瑪氏簡化成的漢姓高氏; 錫伯族人改滿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滿族的高氏; 漢軍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輩是在清未才遷到黑龍江省,而且是和那么多滿族同胞一起遷去的,那他們肯定是在原藉時在一塊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時通訊不發(fā)達,不可能是通過簡單的聯(lián)系就一起去黑龍江省的。因此還應(yīng)該到目前居住這幾個姓的滿族人居住區(qū)去尋根。 另外,我的長輩人講,在清朝時我們家族有男孩出生時,清 ... 每月給2兩銀子。而且直到我母親輩,還用滿語稱呼母親為訥訥,稱父親為瑪瑪,我母親剛嫁到我們家時聽見二嬸的孩子喊訥訥,她說“二嬸,你家孩子餓了!”,鬧了一個笑話;文革那年,我親耳聽七太奶和奶奶嘮磕時說過這兩句稱呼,有一段時間我總琢磨:怎么能管爸爸叫“罵罵”呢?當時還覺得挺好笑呢! 寫了這么多紇石烈志寧簡介,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紹滿族高氏的家譜,將高氏尋根事業(yè)進行到底! 同時也建議我們滿族同胞都參與尋根,將本族的家譜公開,使沒有家譜但有一些線索的同胞能很快認祖歸宗。這對滿族的發(fā)展必然有很大意義。 作者簡介:高朱明,滿族。1957年生于黑龍江省青岡縣韓永河村。從事環(huán)保與貴金屬冶金技術(shù)研究工作,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務(wù)院 ... 特殊津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