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味辛、微苦,氣平。生半夏寒,熟半夏溫,沉降,屬于陰中帶陽的藥材。入膽、脾、胃三經(jīng)。 把半夏研成粉末,每次一兩,加入枯礬二錢、姜汁一合,捏成餅狀,用楮葉包裹,陰干,又叫做半夏曲。 半夏片藥力峻猛,半夏曲藥力輕柔,治痰涎都非常有效。無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痰與痰飲、痰核、痰涎、痰結(jié)、痰迷,都可以使用。 但不可以治陰火引起的痰。孕婦不能使用,否則恐怕會使胎元下墜,但如果遇到不得不用的時候,暫時使用也沒有大礙。吐血的病也不可以使用,否則恐怕它的藥性會動火。 把半夏片研成粉末,吹進(jìn)鼻中,可以救五絕(心絕、肝絕、脾絕、肺絕、腎絕)以及產(chǎn)后血暈,很有效果。 人體本來是沒有痰的,飲食進(jìn)入胃中,只會化成精華,而不會化成痰涎。只有腎中真火虛弱的時候,火會沸騰成痰;還有腎中真水虛弱的時候,水才會上泛成痰。 火沸成痰與水泛成痰,雖然根源都在腎,但痰會留在脾中。半夏既然能治痰,怎么會難以把痰消化呢,況且痰已經(jīng)進(jìn)入脾中,脾怎會不能把它們化掉呢。半夏只能消已經(jīng)進(jìn)入脾中的痰,不能阻斷將要進(jìn)入脾中的痰。 腎里面的痰,一定要用腎氣丸(桂心、干地黃、澤瀉、山藥、茯苓、牡丹皮、半夏)才能祛逐,不是單憑半夏就能祛除的。半夏只能泄去痰的標(biāo),不能治痰的本。 半夏的藥性沉降,似乎能進(jìn)入至陰之中,但陽比陰多,只可以淺淺地進(jìn)入脾陰,卻不能深入腎陰。更何況半夏只瀉陰而不補(bǔ)陰,而腎又只可以補(bǔ)而不可以瀉,因此半夏想要進(jìn)入腎中,腎不會接納。 半夏既然不能進(jìn)入腎內(nèi),又怎么可以化腎中的痰呢??梢?span>痰在脾是標(biāo),痰在腎是本,因為脾的痰從腎中出來。 腎氣丸治痰,是針對痰的根本來治療。腎水不上泛成痰,為什么還要消它的痰呢。火不上沸成痰,為什么還要清它的痰呢。 用腎氣丸后,痰涎的來源就會被阻斷。用半夏來治標(biāo),恐怕會動搖腎氣丸祛痰的效果。半夏是燥氣的藥,如果腎中氣息被耗傷,就會引起火動水燥,不生精化而生痰涎,不進(jìn)沒有益處,反而有害處啊。因此既然已經(jīng)治本,就沒必要還治標(biāo)了。 有人疑惑:半夏的藥性干燥,因此能治濕痰,不知道用什么藥才能克制它的干燥,可以一起用來治熱痰呢? 燥和濕的藥性各有不同,即使克制恰當(dāng),也只可以避免大的過錯,卻不能改變它的特性。然而沒有克制它的干燥,以及已經(jīng)克制他的干燥,自然有些區(qū)別的。 我有一個配制方法:用半夏一斤、生姜片四兩,先煮數(shù)沸,取起曬干。用桑葉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二碗,將半夏泡透,又曬干。再用鹽一兩、沸水一碗,又泡透,切片使用,燥性就能去掉六成,濕性能增加四成。 寒熱的痰,與水火泛沸的痰,都可以少用,作為權(quán)宜之計。但只可以暫時使用,不可以長久使用。 有人疑惑:制半夏,用來治療燥熱的痰很好,恐怕反而不適用于寒濕的痰,怎么辦呢? 這就不用憂慮了。半夏藥性干燥,治寒濕的痰正好合適,制過后干燥減弱,就不會有傷氣損肺的擔(dān)憂和缺點了,可以放心使用。 有人疑惑:半夏可以治濕痰,卻不可以治燥痰;可以治寒痰,卻不可以治熱痰,我都已經(jīng)接受教導(dǎo)了。痰癥之中還有吐黑痰的,是什么原因呢?我看這個病人很健壯,要說是火但口不渴,要說是虛但腎不虧,可以用半夏來治療嗎? 這是病邪結(jié)聚在腎之中,不是痰壅塞在肺之竅。這種癥狀源于久曠無佳人的男子,因為思念女色卻不可得,又不敢找外面的女色來泄精,于是邪氣進(jìn)入腎中,精華就會化成痰涎,就會吐出像墨這么黑的痰了。適宜使用降火的藥,用白芥子來輔佐消痰,還要用荊芥之類來散血分的火。否則,一定會有失血的危險,以及溫瘧的困擾。 服用數(shù)劑之后,身體一定會畏寒,然后用加味逍遙散,大劑量使用半夏,來清表里的病邪,寒熱就會去除,黑痰也會逐漸痊愈。 資料來源:《本草新篇》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