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近體詩的押韻遵守著官方規(guī)定的一個體系,即在《切韻》《廣韻》206韻基礎(chǔ)上允許某些韻“同用”。這個押韻體系演變成金代的“平水韻”,一直到清代都在發(fā)揮著“官韻”的作用。應(yīng)掌握“平水韻”30個平聲韻目和各韻的現(xiàn)代韻母。 古體詩的押韻不受官韻約束,一般是押自然韻,所以古體詩的押韻分部比近體詩要少,且明顯地受時代變遷影響。宋詞也是押自然韻,大致反映宋代通語。 平水韻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詩韻系統(tǒng)。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郁編了一本韻書叫《平水新刊韻略》,分106韻;公元1252年,又有劉淵編了一本《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分107韻。兩種書的分韻基本相同,僅在上聲拯韻是否并入迥韻這一點(diǎn)有差別。兩個作者都和平水(今山西臨汾)有關(guān),王文郁曾在平水作官(古書記載他是“平水書籍”,即平水地方管理圖書的官員);劉淵據(jù)說是平水人,他們的韻書的韻部系統(tǒng)就被稱之為平水韻。 2.宋詞中各種曲調(diào)代表什么這里有一些詞牌名的來歷,你也可以看看~~ 念奴嬌的來歷: 念奴,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據(jù)元稹《連昌宮詞》自注:“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后,萬眾喧隘,嚴(yán)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又引《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每執(zhí)板當(dāng)席,聲出朝霞之上?!?/p> 傳說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時,念奴常暗中隨行,因之取念奴為詞牌名。嬌,我想是個形容詞吧。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詞的標(biāo)題,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diǎn)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標(biāo)題。 1:暗香 詞牌名。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 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石湖吟賞不已,命兩個歌妓演唱,音調(diào)節(jié)律和婉,作者就將這首詞名為《暗香》。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 駱賓王寫詩好用數(shù)字取名,人稱“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后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 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chuàng)慢詞,《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無此詞牌,始于晏殊。 4: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 后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5:長相思 詞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6:丑奴兒 詞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所以,通稱《采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7:搗練子 詞牌名。 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diào)。 8:定風(fēng)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fēng)流”一語。此調(diào)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 又名《定風(fēng)流》、《定風(fēng)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0:風(fēng)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fēng)入松》歌,后取用為詞調(diào)。 11:花犯 詞牌名。 周邦彥自度曲。“犯”:意為“犯調(diào)”,是將不同的空調(diào)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 減字浣溪沙 詞牌名。減字,唐宋曲子詞術(shù)語,一般填詞應(yīng)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jǐn)?shù)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 這首詞實(shí)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此詞最早創(chuàng)于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嬌,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 原曲常用于詠水仙。 15:六丑 周邦彥自創(chuàng)。 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dāng)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 “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diào)。”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diào),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diào),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 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diào)的名字?!?16:六州歌頭 詞牌名。 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時入詞牌。 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統(tǒng)稱《六州》。 歌頭即引歌。 17: 綠羅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18:賣花聲 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此曲最早創(chuàng)自唐代劉禹錫。 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其內(nèi)容專詠浪淘沙。 五代至宋,此調(diào)發(fā)展為長短句,內(nèi)容也更廣泛。 19:滿庭芳 詞牌名。 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 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 20:木蘭花 又作《玉樓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 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21: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絕妙,后人用其名為詞調(diào)。 22:破陣子 原是唐朝開國時創(chuàng)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陣樂》中一曲,后改用為詞牌。 23:菩薩蠻 原為唐教坊曲。 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luò)被體,號菩薩蠻隊。當(dāng)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24:青玉案 詞牌名。取于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銹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25:清平樂 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fēng)》、《憶蘿月》。 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偽托。 26:鵲橋仙 詞牌名。 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又有一說,此調(diào)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 27:如夢令 相傳后唐莊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歸 詞牌名。 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臺山采藥遇仙女的典故。 29:瑞鶴仙 。 3.宋詞詞牌中的平音,仄音,韻腳是什么宋詞的平仄可以用現(xiàn)代普通話辨認(rèn)大部分,還有小部分需用特殊的方法辨認(rèn)。 方法如下: 一、用現(xiàn)在普通話念宋詞中的字,如果是上聲、去聲(即第三、第四聲)的,是仄聲。 二、用現(xiàn)在普通話念宋詞中的字,如果是陰平、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其中鼻韻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聲。 第一、第二聲中非鼻韻母的字多數(shù)是平聲,但有部分是仄聲(即古入聲字),如“鴨、接、耷、八、逼、拔、達(dá)、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從上述第二點(diǎn)看,比較麻煩的是要在現(xiàn)在的第一、第二聲非鼻韻母的字中辨別古入聲字,有一個方法可以分別出一部分古入聲來:記住一些做聲符的古入聲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這些字作聲旁的字,也是入聲字,如“鴨、押、伯、泊、帛、柏、植、值、殖、潔、桔、佶、盒、頜、恰、洽”等等,屬于仄聲。 四、此外,也可以根據(jù)現(xiàn)在保留入聲的方言來辨認(rèn),如粵語、客家話、吳語等,用這些方言來念,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長的便是,但要經(jīng)過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比較有效的辦法是查韻書,如《詞林正韻》等。 通過運(yùn)用上述的方法,能辨別絕大多數(shù)字的平仄聲,少數(shù)拿不準(zhǔn)的,通過查韻書來解決。 五、宋詞的押韻,原本是參照《切韻》、《廣韻》而放寬一些的,南宋有了《平水韻》便依《平水韻》且寬些。 到清代,有人曾整理出詞韻書來,較有影響的是清代一位名叫戈載的人編的《詞林正韻》。有一點(diǎn)要注意:宋詞的押韻絕對不依“十三轍”,因為“十三轍”已經(jīng)把屬于仄聲的古入聲字散混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字中了,那是元曲以后戲曲押韻用的。 補(bǔ)問補(bǔ)答: 1。宋詞關(guān)于語音方面的要素就這些,無非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區(qū)分字的平仄,這是聲調(diào)方面的問題,宋詞時代的聲調(diào)也是四類,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類聲調(diào)歸并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本身為一大類,上、去、入又合并為一大類,統(tǒng)稱“仄聲”。 現(xiàn)在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等同于宋詞時代的“平、上、去、入”,上面說的是用現(xiàn)代聲調(diào)辨別宋詞(現(xiàn)代填的詞也一樣)平仄的方法;第二個方面是押韻,宋詞時代的語音與現(xiàn)代語音不同了,所以不能以現(xiàn)代的韻去衡量宋詞的押韻,要按照《詞韻》中的韻部來押韻。 2。 寫詞一般稱為“填詞”,因為要按詞譜(每種詞牌規(guī)定的格式)去寫的。 3。 填詞時要嚴(yán)格按照各種詞牌的詞譜規(guī)定的句數(shù)和各句的字?jǐn)?shù)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詞,請備一本《詞譜》。 4。詞譜中各句的每一個字都規(guī)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聲也可用仄聲,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則規(guī)定必須用平聲或必須用仄聲,要按規(guī)定來選相應(yīng)平仄的字。 5。每一種詞牌都規(guī)定了韻腳的位置,韻腳并不一定在雙句之末,有些在單句之末。 韻腳也并不一定都是平聲,有些位置規(guī)定要用仄聲,還有的詞牌規(guī)定韻腳要用仄聲中的入聲(如《憶秦娥》《念奴嬌》等)。這些全都得按詞譜所規(guī)定的格式來填詞。 6。填詞還要注意各個句子的句式,有“一字逗、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要注意各種詞牌每一句所規(guī)定的節(jié)拍,如《沁園春》中的“數(shù)風(fēng)流人物”和《念奴嬌》中的“卷起千堆雪”都是五字句,但前者的節(jié)拍是“數(shù) / 風(fēng)流 / 人物”(1-2-2),而后者的節(jié)拍是“卷起 / 千堆 / 雪 ”(2-2-1)。 7。此外,還要注意對仗的位置。 8。如果要更詳細(xì)了解詞的規(guī)則,可以買一本王力編的《詩詞格律十講》或相應(yīng)的《詞律》一類的書閱讀。 9。順便提一下,“宋詞”是專指宋代人填的詞,非宋代人填的詞不叫“宋詞”,只稱“詞”。 4.宋詞中的音律怎么回事音律,也稱聲律、聲韻或韻律,是文學(xué)的語音層面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 是由聲調(diào)、語調(diào)和韻的變化和協(xié)調(diào)而形成的內(nèi)部和諧狀況。 音律的形成是與聲調(diào)、語調(diào)和韻調(diào)等的相互調(diào)節(jié)與協(xié)調(diào)相關(guān)的。 漢語是一種有聲調(diào),而這種聲調(diào)又能區(qū)別詞的意義的語言。 聲調(diào),也叫字調(diào),是語言的每一音節(jié)所固有的能區(qū)別詞匯或語法意義的聲音的高低升降狀況。 漢語語音有“四聲”之分: 在古代漢語中指“平、上、去、入”, 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指“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由于有四聲之分,詞的每個音節(jié)都有特定的高低和升降,如果發(fā)音錯了,詞就會改變意思,造成誤解。 漢字的四種聲調(diào),又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 其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平聲。 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 而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通稱仄聲。 舊讀入聲的字也歸入仄聲。仄是傾側(cè)的意思,即不平。 關(guān)于詞牌: 詞是韻文文體之一,又稱"曲子詞",即歌詞。它本來是為配樂歌唱而寫的詩。 由于它是配樂歌唱的,所以每首詞都有或至少曾經(jīng)有過一個樂譜。 每個樂譜都必定屬于某種宮調(diào)(類似今天的C調(diào)、G調(diào)之類),有一定的旋律、節(jié)奏, 這些東西的總和就是詞調(diào)。每種詞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如《西江月》、《清平樂》),這個名稱就叫詞牌??梢?,詞牌的押韻之類要看具體的詞牌 關(guān)于平仄: 要區(qū)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所謂聲調(diào),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diào)分平、上、去、入四聲。 「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 「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是平調(diào),上聲是升調(diào),去聲是降調(diào),入聲是短調(diào)。 實(shí)際上,古代的平仄可以大致上和現(xiàn)在的“四聲”對應(yīng)起來。 一般來講,“平”是一、二聲,“仄”是三、四聲。 當(dāng)然,這種說法并不是太科學(xué)、太準(zhǔn)確,但基本上還是正確的。 現(xiàn)在,我把你需要的詞牌給你寫下來:(括號內(nèi)以及⊙表示可平可仄) 雨霖鈴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5.宋詞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韻,一是律 韻是古典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詩歌中用韻,叫“押韻”。從《詩經(jīng)》一直到以后的詩歌,包括民歌,幾乎沒有不押韻的。 所謂韻,就是相當(dāng)于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一個漢字的拼音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聲母,ang是韻母。再看“幫”bāng,“長”chá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ang,所以他們是同韻部的字。 凡是同韻部的字都可以押韻,也就是把同韻的幾個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韻腳”,一首詩里都用一個韻部的韻腳,就叫“押韻”。例如:閨 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妝上翠樓(lóu)。 忽見陌頭楊柳色(sè), 悔教夫婿覓封侯(hóu)。這里的“愁”、“樓”、“侯”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ou。 “色”字不押韻,因為它讀作sè,它的韻母是e,跟“愁”、“樓”、“侯”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詩是不用押韻的。 在漢語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時還有i、u、ü,如ia,ua,ie,üe;后邊有時還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n,ueng,ün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i,o,n,ng叫做韻尾。不同韻頭、韻尾的字也算是同韻字,因為它們的韻干(韻的主干)也可以押韻。 例如:蠶 婦(杜荀鶴) 粉色全無饑色加(jiā),豈知人世有榮華(huá)?年年道我蠶辛苦, 底事渾身著苧麻(má)?“加”、“華”、“麻”的韻母是ia,ua,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的韻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韻字,押在一起,讀起來時同樣諧和的。押韻的目的就是為了聲韻的諧和。 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fù),這就構(gòu)成了聲音回環(huán)的美。 但是,為什么當(dāng)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它們的韻并不是十分和諧,甚至很不和諧呢?這是因為時代變遷,語音起了變化,我們用現(xiàn)代的語音去讀古詩詞,自然就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了。 例如:寒 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huā),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xié)。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ji?。?。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韻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讀像jiá,和現(xiàn)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dāng)時是諧和的。 又如: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里,“期”和“兒”都是押韻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話的讀音念“兒”這個字,念像ní(泥)音(接近古音),那就諧和了。 今天我們當(dāng)然不太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歌;不過我們應(yīng)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去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同樣,如果你日常所說話的語音如果不是屬于北方語音區(qū)的,寫作古體詩歌的時候,就可以純熟地運(yùn)用你所熟悉的家鄉(xiāng)方言的語音來押韻了。 再就是律: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字音有聲調(diào),這是漢語的特點(diǎn)。 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gòu)成了漢語的聲調(diào),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diào)來說,一共有四個:陰平(第一聲)是一個高平調(diào)(不升不降叫平),陽平(第二聲)是一個中升調(diào)(不高不低叫中),上聲(第三聲)是一個低升調(diào)(有轉(zhuǎn)折,有時是低平調(diào)), 去聲(第四聲)是一個高降調(diào)。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diào),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diào)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每聲都分陰陽,所以共有八聲)是: ⑴ 平聲。 到后代分為陰平和陽平。 ⑵ 上聲。 古代為仄聲。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暋?/p> ⑶ 去聲。古代為仄聲。 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 入聲。 古代為仄聲。這個聲調(diào)的發(fā)音特征是: ①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 例如用杭州話念“休息”、“毛竹”等詞,就會明顯覺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這叫做“清入(陰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來,聲帶還有明顯的震動。例如用杭州話來念“月亮”、“國家”等詞 就會感到“月”和“國”音程既短,而且聲帶震動很明顯。 這叫做“濁入(陽入)”。 現(xiàn)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留著入聲。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nèi)蒙古)保留著入聲。這些地方的人寫作古體詩詞的時候,將入聲字入仄聲韻(宋詞中還有一些詞牌規(guī)定了要用入聲韻)就會得心應(yīng)手了。 入聲字在北方,變?yōu)樗穆暤亩加?,普通話里,入聲字變?yōu)槿ヂ暤淖疃?,其次是陽平,變?yōu)樯下暤淖钌?。四聲和韻的關(guān)系是很密切的,分為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和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兩大類。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diào)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diào)類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chǔ)。 平 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 古人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普通話歸為上聲、去聲,入聲分別歸入各聲)。 所謂“仄”,就是“側(cè)”,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讓平仄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詞中交錯使用,就能使聲調(diào)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diào)。 古人所說的“抑揚(yáng)頓挫”、“聲調(diào)鏗鏘”,雖然還有其他講究,但是平仄和諧確實(shí)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平仄在詩詞中究竟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概括為兩句話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對。 6.宋詞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指音樂的律呂、宮調(diào)等 宋詞的格律,大抵和近體詩的規(guī)則類似,但其規(guī)定卻更嚴(yán)。每首詞牌均有 其定式,該用平時必須用平,該用仄時必須用仄,甚至韻腳的平仄亦有規(guī)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以下作者將之區(qū)分為詞譜和韻部兩 部份做解釋: 1.詞譜 每首詞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處為平、何處為仄、何處要對仗、何處 要重復(fù)、何處要換韻等等,都有其規(guī)定。將這些規(guī)定寫下來的詞牌格律,便稱 為詞譜。由於詞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種以上,而且每個詞 牌甚至有多種詞譜變化 2.韻部 宋詞的韻部較近體詩寬,主要在於宋詞的韻腳允許通韻,也就是幾個互通 韻部的韻字都可以押。例如上平一東、二冬可互通,上平三江、七陽可互通等 等。然而亦有部份相通者,如上平九佳韻,部份和上平十灰韻互通,部份和下 平六麻韻互通,兩個部份是不能同時押的。由於此部份不易厘清,因此最好的 方法便是準(zhǔn)備一本詞韻來查比較好,如"詞林正韻"等。 來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