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看同一部電影, 有人說精彩極了, 有人覺得乏味透了。 → 對于同一部電影, 人們之間為何會產生這么大的差異, 這是認知所致,還是人格差異所致? | 按照人格的認知理論, 人格差異 是由人們加工信息方式的不同 而導致的。 → 每個人都有自己處理信息的方式, 由于觀察角度 和 認知經驗不同, 所以做出的反應也不相同。 | 一、整合研究的必要性 人格和認知 歷來是心理學家關注的兩大領域。 → 然而在西方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中, 它們卻長期分屬 兩個不同的研究范疇, 即 個體差異心理學 和 認知心理學。 → 歷史上由于 【人格】與【人性】 接近, 通常為哲學心理學家所關注, → 【認知】則與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休戚相關, 通常為實驗心理學家所偏愛。 → 在現行的 普通心理學教科書中, 【感知覺】【記憶】一類的 【認知領域】 與 【自我】【特質】【動機】一類的【人格領域】, 幾乎都自成體系,少有結合。 | 正是在【人格】與【認知】對立的基礎上, 才形成了研究人類心智操作的兩種重要方法。 → 其一是集中于【人格】及【個體差異】的影響方面。 其二是嘗試建立起 【認知心理】或【信息加工】的一般規(guī)律。 | 但是如若不將上述兩個領域結合起來, 我們對個體的認知操作 就很難獲得正確的理解。 → 事實上, 對于完整的心理活動而言, 【人格心理】與【認知心理】是一個有機整體, 該整體包含著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 雙向影響。 | 其實, 在西方心理學史上 也不乏試圖整合 人格與認知 的心理學家。 → 較早的有 威特金的認知方式理論 和 凱利的 個人建構理論。 → 較近的有 米歇爾 和 舒達 提出的 認知情感的人格系統。 → 近年來,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fā)展 和 個體差異的行為遺傳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人格與認知研究 日益出現相互滲透的趨勢。 → 心理學家 和 行為醫(yī)學家同時發(fā)現, 無論是【認知過程】還是【人格】【智力】等【個體差異】, 幾乎都可以歸結于 大腦高級神經活動的差異, 并最終追溯到 DNA 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