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代兵法中,《三十六計》或許是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今天即便是不通兵事的普通人,也會將“瞞天過?!薄靶锊氐丁钡扔嬛\掛在嘴邊。那么,這樣一部在中國膾炙人口的兵法著作是如何出現(xiàn)的,它的傳播又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談及《三十六計》,活躍于東晉末年至劉宋初期的檀道濟顯然是無法繞開的人物。因為按照《南齊書·王敬則傳》的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便已然成為一句人盡皆知的兵學典故,并在后世演化為那句人盡皆知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檀公三十六策”是否便是后世流傳的《三十六計》呢?要厘清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應(yīng)該從檀道濟的人生履歷中尋找答案。按照《宋書》《南史》等相關(guān)史料記載,檀道濟的家族本生活在兗州高平郡(今山東菏澤)境內(nèi),只因中原深陷八王之亂和五胡入華的戰(zhàn)亂,才選擇衣冠南渡,因此當檀道濟出生時,其祖輩已在揚州晉陵郡的京口地區(qū)(今江蘇鎮(zhèn)江)扎根近80年。作為漂泊無依的北方移民,檀氏家族想要在南方嶄露頭角,自然只能依附豪門。檀道濟的叔父檀憑之投靠了東晉權(quán)臣司馬道子,并一度當上寧遠將軍。不過此時的東晉王權(quán)已然風雨飄搖,隨著桓玄公然逼迫晉安帝司馬德宗退位,以劉裕為首的北府兵少壯派將領(lǐng)也懷著“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野心,打著光復晉室的旗號與桓玄對抗。作為手握兵權(quán)的實力派,檀憑之主動投效劉裕帳下,雖然其本人不幸倒在了進軍建康的路上,卻為檀氏家族在劉宋政權(quán)爭取了極大份額的“政治原始股”,只是檀憑之的親生兒子檀和之年紀尚幼,劉裕才選擇將檀氏家族應(yīng)有的“政治遺產(chǎn)”分給檀憑之自幼撫養(yǎng)長大的檀韶、檀祗、檀隆和檀道濟這四個侄子。元興三年(404),三十歲左右的檀道濟被劉裕任命為參軍,并在此后近20年跟隨劉裕南征北戰(zhàn),隨之加官晉爵。然而,隨著永初三年(422)劉裕病逝,劉宋政權(quán)內(nèi)部隨即爆發(fā)一系列慘烈的政治內(nèi)訌。檀道濟雖然為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擊敗了謀反的荊州刺史謝晦、抵抗了北魏的入侵,卻也因此功高震主,最終在元嘉十三年(436)被劉義隆誅殺。客觀地說,在劉宋政權(quán)建立之初,檀道濟的確有過擊敗桓玄殘黨、鎮(zhèn)壓徐道覆起義軍、北伐后秦等一系列輝煌戰(zhàn)績。但這些成就與其說是檀道濟個人軍事才能出眾,不如說仰仗于北府兵集團在劉裕領(lǐng)導下所迸發(fā)出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業(yè)熱情。也正因如此,隨著劉裕病逝,劉宋集團的功臣們旋即開始相互傾軋。檀道濟雖然作為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卻在此后的軍事行動中鮮有過人之處。在元嘉七年(430)的北伐中,檀道濟雖然受命總都督各路軍事,卻未能在御駕親征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手中討到什么便宜。雖然靠著以沙充米、唱數(shù)計籌的小伎倆安定了軍心、迷惑了對手,但最終也不得不主動放棄劉宋于黃河一線經(jīng)營多年的要塞——滑臺。那么,所謂“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指的是不是檀道濟善于敵前轉(zhuǎn)進呢?事實上后人也的確在《南齊書·王敬則傳》中加上了“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的注釋。王敬則是不是真的用“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來諷刺檀道濟無能呢?結(jié)合王敬則的人生閱歷來看,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作為南齊的開國功臣,王敬則的人生履歷與檀道濟有些相仿,也是同樣崛起于王朝迭代之時,同樣在軍中頗有威望,同樣曾在與北魏的戰(zhàn)事中落敗,只不過王敬則敗得更難看。齊建元二年(480),北魏軍隊入侵淮、泗地區(qū),身為南兗州刺史的王敬則竟畏懼北魏軍勢而選擇不戰(zhàn)而逃、一股腦地跑回建康。如果“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本意是諷刺檀道濟無能,王敬則恐怕每次聽到都會無地自容,更不會輕易提起。檀道濟,南北朝劉宋名將,跟隨劉裕南征北戰(zhàn),屢立功勛。在當時,“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已是人盡皆知的兵學典故,并在后世演化為那句人盡皆知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真正含義,恐怕比《南齊書》注釋者所想要復雜得多。因為王敬則與檀道濟最大的共同點在于,他們同在一個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病故后面對新君的猜忌。王敬則作為齊高帝、齊武帝的舊臣,齊明帝蕭鸞對他極為猜忌。與檀道濟不同的是,王敬則沒有坐以待斃,他選擇揮師建康,與意圖謀害自己的君王展開殊死一戰(zhàn)。永泰元年(498),借助迅速的動員和高速的挺進,王敬則所部抵達建康時,齊明帝蕭鸞、太子蕭寶卷一度驚慌失措。有人將宮中亂象以及齊明帝父子意圖外逃的消息告知王敬則,于是便有了那句著名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由于不清楚來人的身份和用意,在沒有前后文的情況下,后世很難理解王敬則這段話的真實含義。但回首檀道濟生命的最后時光,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元嘉十二年(435),北魏南侵劉宋邊境,病榻之上的劉義隆急召檀道濟入朝。但檀道濟抵達建康后,劉義隆的病情卻有所好轉(zhuǎn),檀道濟又返回邊境鎮(zhèn)守??删驮谔吹罎洗兄H,劉義隆再度下詔將其召回。檀道濟剛剛下船,便被廷尉當場逮捕。由于檀道濟一案牽連甚廣,并在此后不斷被劉宋政權(quán)提及,因此在南北朝時期,這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或許是說檀道濟雖然具備出眾的軍事才能,并總結(jié)了諸多策略,卻在關(guān)鍵時刻沒有果斷乘船離去,以至于連累整個家族倒在劉義隆的屠刀之下。王敬則在兵臨建康城下之際提及檀道濟,或許是為了說明此刻的局面已然到了君臣之間不死不休的境地。但在已經(jīng)撕破臉的情況下,王敬則顯然也不會給蕭鸞父子提出什么正確的建議。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齊明帝沒有選擇倉皇出逃,才最終等到王敬則死于亂軍之中的消息。在南北朝紛亂的歷史上,無論是檀道濟還是王敬則都只能算是亂世群雄中相對出色的將領(lǐng)而已。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卻極大提高了兩人的歷史地位,令他們成為后世提及《三十六計》時無法繞開的兩個關(guān)鍵性人物。吳王夫差請西施參謀國家大事,出自楊大章繪連環(huán)畫《兵法三十六計叢書之美人計》。美人計為 《三十六計》中第三十一計,取自越王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悅夫差,轉(zhuǎn)敗為勝的案例檀道濟生前是否有將戎馬半生的行伍心得編撰成書,史料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梢钥隙ǖ氖牵诖撕舐L的歲月中并沒有任何一部史書提及過有《三十六計》或《三十六策》這部兵法著作。而今天可以追本溯源的《三十六計》,最早被發(fā)現(xiàn)于1941年甘肅邠州(今陜西彬州)的一個舊書攤上。根據(jù)當時記載,這本《三十六計》的題下注稱“秘本兵法”。由于是手抄本,因此年代、作者、以往公私藏書目錄均無從考證。但就是這樣一部來路不明的“三無作品”,卻很快由成都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由成都瑞琴樓發(fā)行,并開始在大江南北流行。發(fā)現(xiàn)者之一的叔和曾在1961年的《光明日報》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fā)現(xiàn)加以介紹:“十幾年前,我在成都一個冷攤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本土紙印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是根據(jù)一個手抄本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前有簡短引言,后有半篇跋(翻印者序上說原抄本'跋語僅存半頁’),可惜沒有作者,沒有出處?!瓡忻坑嬀薪庹Z,有按語?!?/span>(這本小冊子)究竟是什么時候,什么人總結(jié)下來的?出處究竟何在?這問題在我還是一個謎,特此寫出質(zhì)諸高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三十六計》中雖然并無時間信息,但從其內(nèi)容還是大致可以推測出其成書年代。《三十六計》全書不分卷、共分“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六套。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每計又有三個組成部分:序號和計謀名稱、解語、按語。其中大多數(shù)計謀名稱,多來自于元、明以來流行一時的小說、評書、話本等通俗文學。如第一計“瞞天過?!北愠鲎浴队罉反蟮洹ぱθ寿F征遼事略》,引用的是唐初名將薛仁貴用幔帳將船只偽裝成房屋,誘騙對波濤心懷畏懼的李世民渡過渤海的典故。而其中的第十九計“釜底抽薪”、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中分別出現(xiàn)了北宋薛長儒迅速平定州兵叛亂、狄青假借禱告鼓舞士氣最終擊破地方割據(jù)勢力的故事。足以證明《三十六計》的成書時間應(yīng)該晚于唐、宋。而“敗戰(zhàn)計”中的“空城計”“苦肉計”和“連環(huán)計”雖然講述的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故事。但計謀名稱卻都出自元雜劇和成書于元末明初的小說《三國演義》??梢娺@部兵書的成書年代最早是在元末明初。除了計謀名稱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外,《三十六計》中的“解語”部分更充斥著明代興起的“以易演兵”。所謂“以易演兵”,指的自然是將《易經(jīng)》相關(guān)內(nèi)容與兵法相糅合。如《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其“解語”便是:“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边@里的“以《損》推演”,指的便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一卦“損卦”。《三十六計》的作者之所以將“損卦”和“借刀殺人”聯(lián)系在一起,主要是因為“損卦”中含有建立信任、以利誘之等元素,似乎與“借刀殺人”的宗旨有相近之處。雖然這種深層次的潛在聯(lián)系,即便深諳《易經(jīng)》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也不免令人有牽強附會之感。但在明代“以易演兵”卻是民間兵法的常見操作。除《三十六計》外,明代儒生趙世郁(因其表字本學,因此又被稱為趙本學)所著《韜鈐內(nèi)外篇》更可謂是“以易演兵”領(lǐng)域的扛鼎之作。趙世郁生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雖然其自稱趙宋宗室后裔,但一生并未踏足官場。如果不是弟子中出了一位抗倭英雄俞大猷,那么趙世郁的一生所學可能最終都將被歷史長河所埋沒。俞大猷晚年將趙世郁所著《韜鈐內(nèi)外篇》《孫子兵法十三篇注釋》,連同自己的《劍經(jīng)》,合編為《續(xù)武經(jīng)總要》,刊刻行世,才令趙世郁“知其一無不根基于《易》者”的兵法理念流傳后世。而有學者對照《韜鈐內(nèi)外篇》與《三十六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后,認為《三十六計》不僅在“解語”部分參考了《韜鈐內(nèi)外篇》“以易演兵”的精神,更在一些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例分析上與《韜鈐內(nèi)外篇》一脈相承,并由此得出《三十六計》成書于趙世郁死后的明朝中晚期的結(jié)論。
《三十六計》并不完美,卻擁有著其他兵法無法企及的傳播能力。這首先體現(xiàn)在其計謀名稱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之上。為便于記憶,有人甚至編成了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span>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guān)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里藏刀、順手牽羊、調(diào)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度陳倉、走為上計、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尸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huán)計、假道伐虢。此類打油詩還不只這一首,另一首有關(guān)《三十六計》的打油詩是這樣寫的: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賊;草魚海間笑,山羊桃中擊;樹暗癡故走,釜空苦遠客;屋梁連人尸,隔魏虢國滅。同樣是去掉全詩頭尾的“下策”、“國滅”各二字,余下三十六字,依序?qū)?yīng)《三十六計》的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指桑罵槐、趁火打劫、擒賊擒王、關(guān)門捉賊、打草驚蛇、渾水摸魚、瞞天過海、反間計、笑里藏刀、調(diào)虎離山、順手牽羊、李代桃僵、無中生有、聲東擊西、樹上開花、暗度陳倉、假癡不癲、欲擒故縱、走為上計、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連環(huán)計、美人計、借尸還魂、隔岸觀火、圍魏救趙、假道伐虢。除了計謀名稱容易記憶外,《三十六計》在“按語”部分引用大量戰(zhàn)例,也極大豐富了每一條計謀的應(yīng)用場景。特別是一些脫胎于演義、評書的歷史故事更消除了普羅大眾的閱讀障礙。畢竟這些故事或許并非事實,卻早已膾炙人口。因此,作為一部“民間兵法”,《三十六計》擁有極強的生命力。自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以來,雖然遭到清政府的封禁,卻仍然能夠以手抄本的方式流傳數(shù)百年之久。即便在“文字獄”大行其道的情況下,仍能成為“洪門”等地下組織所奉行的“哲學”。1941年被發(fā)現(xiàn)后,今本《三十六計》之所以能夠迅速得以刊印成冊,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之中。面對偷襲珍珠港得手后,如日中天的日本軍國主義集團,懷著拳拳報國之心的四萬萬同胞,渴望能夠從古籍中汲取智慧,從而凝聚起更為強大的力量,去保衛(wèi)自己的祖國。1979年,由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出版,并很快為廣大歷史和軍事愛好者所接受。此后軍報解放社高級編輯李炳彥少將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更在全國掀起《三十六計》的熱潮。《三十六計》的故事不但被繪制成連環(huán)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如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后收視率極高。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律(Harro von Senger)經(jīng)過潛心研究后,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引起轟動。他認為,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的計謀范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有學者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yè)經(jīng)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就理論基礎(chǔ)而言,《三十六計》無法與《孫子兵法》等兵法經(jīng)典等量齊觀,但作為一部軍事、歷史科普讀物,它的出現(xiàn)卻有著無法忽視的時代意義。《三十六計》便如今天被廣大軍迷譽為“三大神書”的《赤腳醫(yī)生手冊》《民兵軍事訓練手冊》《軍地兩用人才之友》以及20世紀70年代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一樣,以最為簡樸的方式告訴世人,何為戰(zhàn)爭、何為博弈以及普通人如何在戰(zhàn)爭和博弈中用自身的智慧去應(yīng)對最為極端和困難的局面。本文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3年1月上,原標題為《一本“民間兵法”的來龍去脈<十六計>:最通俗易懂的兵書》,有刪節(jié),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歡迎讀者轉(zhuǎn)發(fā)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