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在《易經(jīng)》是“天”的意思。唐高宗自稱“天皇”,葬于長安西北方位,是八卦中的“乾”位。乾陵的名字由此而來。 高宗死于弘道元年(683)。次年葬此陵。武則天卒于則神龍元年(705)。次年,以皇后身份與高宗合葬。 乾陵的一對華表位于東西闕樓之間,它挺立于司馬道的起端,莊嚴(yán)肅穆。華表高8米、直徑1.22米,方形柱座,八菱形柱身,底座雕有蓮瓣,頂座上刻著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寓意天降甘霖,風(fēng)調(diào)雨順。 司馬道 鴕鳥自漢代作為珍禽由波斯進貢而來,自乾陵始,諸帝陵設(shè)置石鴕鳥,乾陵現(xiàn)存一對,為鏤空石雕。 仗馬通常由于帝王朝會、祀典、出巡等,乾陵仗馬及控馬人共列置五對,有“石馬開道”只說。 拄劍人神像 又稱翁仲或直閣將軍,秦始皇曾遣阮翁仲鎮(zhèn)守臨洮,以御匈奴,后鑄其銅像置咸陽宮門外,后人就稱銅人,石人為翁仲。多指陵墓兩側(cè)神道的文武官員神像。乾陵共置10對,圓雕恭立,威嚴(yán)肅穆。 乾陵以山為陵,孤聳四絕,梁山平日里松濤卷波,黛草鋪錦,天將雨時,云纏霧繞。遠遠望去,猶如給乾陵戴上一頂綿軟的帽?!扒陰薄毕登臧司爸弧?/div> 石人后面的背景為三出厥樓。厥樓為禮儀性建筑,一般建于墩臺之上,故得名。厥樓分門厥和角厥,等級最高者為三出厥,乾陵內(nèi)城四門外各置門厥一對,內(nèi)城四角置角厥。 不過,現(xiàn)存的內(nèi)城已是環(huán)陵公路,偶有遺跡。外城更不知在哪里了。 神道右側(cè)厥樓前即“無字碑”了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98.9噸。碑額未題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靜中寓動,生氣勃勃。 碑的兩側(cè)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的巨龍,龍騰若翔,栩栩如生。 文獻上說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我仔細看了半天,也沒看出端倪,回來也沒有找到相應(yīng)的網(wǎng)絡(luò)圖片。 ![]() 頂部![]() 側(cè)面的線刻升龍圖 ![]() 這塊無字碑為什么無字,千年來引起無數(shù)的猜測和爭議,至今仍無定論。但起碼有一點共識,即此碑確系武則天早在高宗下葬時(684年),自己給自己所立,那時候她只是攝政,并未稱帝,也還沒有后來的“文治武功”。 以武則天一路走來的性格,大概也許可能是想和她寫的“述圣碑”所記一樣,百年之后也如是鐫刻于此。 愚以為“千秋功罪,留于后人評說”有些“溢美”,只不過由于后來的物是人非,她和中宗李顯,都沒有合適的詞匯來表達,更不便撤碑了。 ![]() 述圣紀(jì)碑 述圣紀(jì)碑是武則天親撰、其子中宗李顯書丹,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立于司馬道西側(cè)厥樓前,與無字碑東西相對。 此碑算頂、身、座共七節(jié),表示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李治的文治武功,故又稱“七節(jié)碑”。碑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頂部為廡殿式,屋檐四角雕刻一力士石像,七節(jié)各部分用榫卯相接。 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從無字碑與述圣紀(jì)碑相互對應(yīng)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 ![]() 述圣碑文字大多已模糊不清![]() “石獅守靈”是乾陵八景之一,首開帝王之陵踞獅之先河。據(jù)載,乾陵“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nèi)城置四門,有獻殿,偏房,回廊,厥樓和朝臣祠堂,下宮等建筑群多處。盡管昔日乾陵的繡闥雕甍早已坍圮 ,但這些不分雌雄(按傳統(tǒng),雌獅腳下是幼獅,雄獅腳下是繡球),形態(tài)各異,絕不雷同的千年石獅,仍見證著當(dāng)年乾陵的規(guī)模和莊嚴(yán)。 ![]() 六十一蕃臣石像 又稱王賓像,是高宗和武皇時期,臣服于唐朝的周邊部族和國家首領(lǐng)形象,初立時背部鐫刻有國名,族別,官職姓名等,現(xiàn)在別說這些,連頭也沒了,可惜。 導(dǎo)游牌有記: 蕃漢疆域本一盤,大唐安西有于闐 賓王身隨二帝在,千年拱手不思還![]() 朱雀門(即前述厥樓)內(nèi)正中是清乾隆陜西巡撫畢沅所立,查百度,畢沅是清代著名的史學(xué)家,不僅著述頗豐,而且為保護古文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立類似的碑有70塊之多,甚至有“畢沅碑”之譽。 這塊畢沅碑很有意思。明知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位帝王合葬墓。那么,畢沅為什么只提“唐高宗”,不提“武則天”呢? 嚴(yán)謹(jǐn)?shù)卣f,武則天埋入乾陵時,已經(jīng)自除帝王封號,以皇后的身份下葬。又或者,也許這位宿儒老頑固,不愿承認這位“女”皇帝。 因此,立“唐高宗乾陵”! ![]() 乾陵被盜過嗎? 梁山周邊有太子、公主、近臣的十七座陪葬墓,章懷太子墓被盜過;永泰公主墓被盜過;懿德太子墓也被盜過,.....,幾乎所有墓無一幸免,因為這些墓葬都是平原封土。 以為千秋,唐太宗李世民選擇“因山為陵”,即在山體上挖洞下葬,“墓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墓”,整座山就是一個天然封土。乾陵就是這個辦法。 唐朝末黃巢之亂,曾動用大軍盜掘乾陵,那時沒什么探測儀,石頭山上用洛陽鏟之類的東西是探不到墓道口的。于是雖然挖出一條40多米深的大溝,也終無所獲,據(jù)稱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cè)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五代時,后梁崇州節(jié)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fā)掘乾陵未果,也是因為沒有找到墓道口。 國民軍閥孫連仲率部下駐扎乾陵時,用真槍真炮演習(xí)的辦法掩護,試圖打開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也是白忙一場。 軍隊都不行,小小的盜墓賊自不會得逞。 1958年,當(dāng)?shù)貛讉€農(nóng)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了端倪,考古隊對其進行了簡單的發(fā)掘后,確認墓道并判斷乾陵未被盜過。據(jù)說郭沫若曾上書國家要求發(fā)掘,限于文物保護的技術(shù)不過關(guān),總理下令,帝陵一概不許發(fā)掘。于是墓道被重新封閉。 阿彌陀佛! 當(dāng)然,墓道口的位置是不會立標(biāo)志的。游人更不知道。 ![]() 婆娑林蔭之下,留有許多文人墨客悼思的刻石 ![]() ![]() 登頂之路![]() 峰如美人醉晚晴,倩軀仰面臥翠屏。 自從梁山埋武媚,感向天下夸娉婷。 梁山主峰高聳,南二峰東西對峙,渾圓似乳,如美人仰臥,曼妙多姿。乾陵獨特的山型和墓主人天人合一,相得益彰。乾陵八景,此為一也。 ![]() 梁山之巔![]() 網(wǎng)絡(luò)圖片: 三十年前的乾陵 看乾陵,實則重武則天,那就抄一段“特等獎”范文以結(jié)拙作: “裙釵稱帝,史見武曌一人;峨眉安邦,千秋無與倫比。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纖手可熙國祚;揮師安西,劍指契丹,脂粉亦定雄謨。曠世英才,偏向科舉取仕;無二女主,敢向戎邊屯田......” the end 2023.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