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宇泰定者 原文: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發(fā)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學(xué)者,學(xué)其所不能學(xué)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備物將以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nèi)于靈臺。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見其誠己而發(fā),每發(fā)而不當(dāng);業(yè)入而不舍,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獨行。券內(nèi)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兵莫憯[[cǎn]]于志,鏌铘為下;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白話:心泰然靜定,發(fā)出本性慧光(天性,天生自有的真性,非知識),發(fā)出本性慧光,人可見到人的本真,萬物自有本性也顯出。有人實修體證的,至今保持恒常。有恒常之心的人,眾人依附他,天地自然也助緣他。人們依附他,稱作天地的臣民;天地自然助緣,稱作天地之子。 學(xué)習(xí)的人,學(xué)習(xí)他沒有學(xué)習(xí)的知識;實踐的人,實踐他沒有實踐過的事;辯論的人,辯論他認(rèn)識不清的理。知道止步在自己所不可掌握的知上,這是極致了。如果有不甘心的人,天地自會讓他失敗。自備物性順應(yīng)成形(萬物自化),收藏思慮滋養(yǎng)心性,敬重內(nèi)心通達外物,如果做到還有萬般苦難,都是天意(天時,自然之理),不是人因了,但不至于擾亂心智,不必要放在心上,心性自有持守,可不知道持守什么,但不可以執(zhí)著持守。不誠意而起心動念,每種發(fā)念就存在不當(dāng);事物入心不愿舍棄,每次更迭都會痛失;做不善的事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得而誅之;做不善的事在隱秘的暗地,鬼神知道也會懲罰。做人光明磊落,對鬼也問心無愧,有德之后才能獨行不懼。安守其道的人,所作所為不需有名,攀援外物的人(非分之求),志向追財求利。行為不求名的人,必然如光明普照,志向追財求利,就是奸商而已。外人看他危險,自己確認(rèn)為安然無恙。通萬物根本,萬物自然歸依;與萬物不通,自身不能相容(如孔子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能相容的人難以親近,無法親近人性也到了盡頭。兵刃鋒利不及人的心志,就連莫邪寶劍都比不上;賊盜沒有勝過陰陽兩氣的,天地之間萬物無處可逃,不是陰陽賊害,是心志作用使然??! 體會:本段講心性本真,靜定中心為何物,心為何景。宇宙本為世間空間,而世間空間是人假定的物理量, 修道、學(xué)佛都講靜心入定,儒家大學(xué)“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比鍖W(xué)也同樣靜修。實際從做法都一樣,所言各有不同,然而境界產(chǎn)生的生理、心里作用只有自己修證,譬如急速跑步后產(chǎn)生的生理反應(yīng),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這種表述沒有經(jīng)驗,只能是想象了。所以沒有靜定的修習(xí),理解這類語言容易偏差。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在講實修實證,道家用的語言,甚至是專用術(shù)語,有些是提煉后的形容表述,那更加難以理解了。 宋詩人夏元鼎的《水調(diào)歌頭·耳目身之寶》:耳目身之寶,固塞勿飛揚。存無守有,中間無念以為常。把定玄關(guān)一竅,視聽盡收歸里,坎兌互堤防。寤寐神依抱,形氣兩相忘。圓陀陀,光爍爍,貌堂堂。分明真我,罔象里全彰。此即非空非色,自是本來面目,陰鼎煉元陽。出世真如佛,余二莫思量。 片尾“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蛾幏?jīng)》“心生與物,死于物”,心因外物生意識,意識形成欲望,終死于物欲;道德經(jīng):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被外物侵?jǐn)_,心不亂,就不受外物賊害;佛家:三界惟心,萬法惟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