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原文: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文義:天下的大莫過于秋天的毫末,而泰山屬于??;長壽莫過于“殤子(出生就死亡的嬰兒)”,彭祖(八百歲)不算長壽;天、地、我是共存共生,所以萬物與我同歸為一,既然已經(jīng)為一,那還能有言說嗎?既然說為一,那還能沒有言說嗎?一和言說為“二”,二和一就成為三,就此往復(fù)衍生,再精巧的計算也無法得到答案,何況平常普通人呢?所以從“無”到“有”,就推演出三,何況從“有”到“有”,無法贅述了,就隨順當(dāng)下吧! 觀點:毫末為小,泰山為大,這是人的認(rèn)知常理,而莊子言“秋毫大、泰山小”,顛倒常規(guī)是非觀念,如從秋毫為大,天下不在有小,泰山為小天下再無大;將觀念從肯定中否定,會得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因為從道整體而言,并生、為一都存于道、不離于道;所以去除人的主觀意識,就不會有“一生二、二生三”的繁雜,就是隨順萬物流變,而自得其一。對于“大小、長壽夭折”的例舉,實質(zhì)是人用分的邏輯思維,導(dǎo)致離道愈遠(yuǎn),而為一才是與道同一。 從邏輯思維而言,言“是”必然有非,有“1”必會有“2”,否則無法理解,人的思維邏輯是推演過程,也就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不能從“1”跳躍為“3”,這樣邏輯就混亂;而道家“生”是從整體分出來,生一就成“2”,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并作,也是“天地與我并作”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