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天道》,看完后意猶未盡,又買來原著《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來看,可以說電視劇很好的還原了原著,有兩處做了改動,一處是小丹和元英去耶路撒冷,電視劇沒拍;另一處原著中小丹自殺,電視劇僅安排是被炸死亡。我更喜歡原著中的自殺,相比被動,主動的選擇死亡更多了一份悲愴,更完整的刻畫了小丹這個“來去自如”的“天國的女兒”的形象。 劇中值得回味探討的點太多太多了,元英、小丹、歐陽雪、肖亞文、韓楚風、劉冰和王明陽等這些人物,以及殺富濟貧、王廟村、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傳統文化等等,不論人物、事件還是道理,每一個點都能剖析出太多東西,如果都要展開探討的話,每一點都能寫個小論文,我在這先寫一點讓我印象最深的點,如果以后還想寫,再慢慢挨個剖析。
讓我領悟最多的是丁元英每次直指事物本質的作風,也就是“不著相”,比如:“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條件的話,那這樣的口碑我情愿不要。” “如果說養(yǎng)兒,就是為了防老,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yǎng)來養(yǎng)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易。” “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 “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別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著。”追劇的時候不禁拍案叫絕!《遙遠的救世主》作者豆豆對人性、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如此透徹! 芮小丹在劇中這樣評價過丁元英:他的每個毛孔里,都滲透著對世俗文化居高臨下的包容。正是這種骨子里對傳統文化的偏見,讓他是“魔”是“鬼”,但絕不是人,也正如尼采的那句話: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在他周圍他找不到同類。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支配人的價值取舍行為的那個東西就是文化屬性。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guī)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劇中劉冰就是期望救主文化的典范,既覺得可憐又覺得可悲,細細想來,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呢?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葉曉明他們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是的,知道是一回事,而做是另一回事,只有你真正去做了,你才是真正悟到了,那才是你的。我們常說“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边@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的知“道”。不管是文化藝術還是生存藝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學得真正的“道”,是我們畢生追求的課題。 想要干好事,記住兩句話: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太不當人。就這個規(guī)律而言,天下烏鴉一般黑。 別拿你的職業(yè)去拔高你個人的規(guī)格,讓人輕看。 《自嘲》 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 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丁元英和芮小丹的愛情是精神上的契合。芮小丹要丁元英證明他的感情,丁元英答“感情這事不能證明,證明本身就是對感情的一種褻瀆。”只要需要證明的感情就是錯的,沒招沒術的感情,只剩下造物主給的那顆心!那就是出于本能、本來的愛。 如果我不是我自己,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愛你了,那就是你愛你自己,也就沒有愛了。 愛和駕馭沒有邏輯關系,除非人格商品化,否則沒有吃虧占便宜的概念。本來嘛,做男人就要去承受男人的東西,做女人就要承受女人的東西,你不想承受,就可以不承受了嗎? 至于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 女人不是因為被愛才可愛,是因為可愛才被愛。 一個不能超越本能的男人不算好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