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里的提壺揭蓋之法?中醫(yī)提壺揭蓋法。 水壺的壺蓋上有個小汽孔,如果小孔被塞住,則壺內的水就倒不出來了,這時把壺蓋打開,就可使水流如注了。 中醫(yī)學認為: 在人體內,肺的位置最高,就好像一個蓋子,所以中醫(yī)又稱肺為“華蓋”。上面的蓋子塞緊了,上下氣機不調暢,下面的水液也就出不了體外,從而形成水腫、小便不利、甚至大便閉塞之癥。所以只要宣通肺氣,肺氣肅降,氣機通暢,就能使水液通利、二便通順。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 提壺揭蓋 之法。 小便不通常用蘇葉、杏仁、枇杷葉、防風等 大便不通常用檳榔、沉香、木香、烏藥、枳殼、大黃等 桑樹皮和桑樹葉煮水喝,有哪些好處?桑樹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對于古代先民以及現(xiàn)在我們的衣食醫(yī)藥都有著一席之位,可謂一樹都是寶??!桑葚子可以吃,并有補腎之功;桑葉可以養(yǎng)蠶,蠶絲織布,供穿衣,還能藥用;桑樹皮、桑樹根都有各自的功效,治療疾病。在此為大家淺談一下桑樹皮、桑樹葉。 桑 樹 一、先談一下桑樹皮:桑樹皮在中醫(yī)上又稱桑白皮。 1、看一下古代文獻對桑白皮的記載: 《藥性本草》中指出:“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p> 《本草綱目》中指出:“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t(y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可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在《藥性本草》中指出了桑白皮具有治療咳喘肺病,又有利水道,治療水腫的作用。在《本草綱目》中可以看出桑白皮還具有瀉肺火的作用。 2、再看一下桑白皮的性味與功效: 桑白皮性甘、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桑 白 皮 3、桑白皮煮水喝有如下好處: (1)、治療咳嗽憋喘:桑白皮性寒能清熱,又歸肺經,故能清肺中之熱,可以用于治療肺熱咳嗽,憋喘,咳吐黃痰,咽喉干痛,面紅身熱,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可與黃芩、瓜蔞、川貝、梔子、知母等清熱化痰藥物合用,治療肺熱咳嗽,如《醫(yī)學統(tǒng)旨》清金化痰湯。 肺熱咳喘相當于西醫(yī)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咳吐黃痰,面紅身熱、咽喉干痛,咳嗽憋喘的肺熱證候。 (2)、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桑白皮歸肺、膀胱之經,有通調水道,利水消腫之功,可用于治療面部浮腫,全身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生姜皮等合用,利水消腫,如《中藏經》無皮飲。 治療水腫,相當于西醫(yī)急、慢性腎炎,慢性心功能能不全;治療小便不利相當于治療男性前列腺增生癥或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有等待,尿有余瀝,尿不盡,或小便不通,通常要與其他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品丹參、三棱、莪術、皂角刺、紅花等合用,運用桑白皮利肺氣,就是中醫(yī)上講的“提壺揭蓋之法”,利肺氣以通調膀胱之氣,以求小便通暢。 桑 白 皮 二、再談一下桑樹葉:桑樹葉在中醫(yī)上叫桑葉。 1、看一下古代文獻對桑葉的記載: 《本草經疏》中指出:“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fā)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長發(fā),涼血故又止吐血”。 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桑葉甘寒能潤肺清肺,又能明目止渴,涼血止血的作用。 桑 葉 2、再看一下桑白皮的性味與功效: 桑葉辛、苦、甘、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肺,清肝明目的功效。 3、桑葉煮水喝有如下好處: (1)、治療感冒:這里的感冒是風熱感冒,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不惡寒、頭痛、咽喉腫痛、鼻流黃涕,咳吐黃痰,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常與菊花、薄荷、杏仁等疏散風熱之品合用,如《溫病條辨》桑菊飲。 風熱感冒相當于西醫(yī)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2)、治療干咳無痰:這里的干咳就是秋燥咳嗽,屬于燥熱傷肺,引起的干咳無痰,或吐少量痰,咽喉干燥,口渴喜飲,舌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常與石膏、麥冬等清熱滋陰之品合用,如《癥因脈治》清燥救肺湯。也可以治療肺熱咳嗽,咳吐黃痰,咽干咽痛,頭痛身熱等癥。 冬 桑 葉 秋燥咳嗽相當于西醫(yī)急性支氣管炎。 (3)、治療目赤腫痛,頭痛眩暈:桑葉清肝明目,疏散風熱,可用于治療肝經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雙目癢痛,羞明流淚?;蛘唢L熱上饒引起的眼干眼痛,頭痛頭暈等癥。 目赤腫痛相當于西醫(yī)流行性(病毒性)結膜炎,細菌性結膜炎。 (4)、治療出血證:桑葉甘寒,可涼血止血,用于衄血、咳血等癥。 另外桑葉可以煎水洗眼,治療眼疾,桑葉蜜制可以增強潤肺止咳作用。 桑 葉 茶 以上淺談桑樹皮、桑樹葉煮水喝有哪些好處,希望能幫助到朋友們!不過中醫(yī)上講,“有其病用其藥,無病不用藥”。雖然桑樹皮、桑葉都有很好的藥用與養(yǎng)生價值,但藥都有寒熱之性,無病或長用都會影響身體,切勿盲目使用。 (溫馨提示:文中方藥僅供學習與交流,切勿自行抓藥,責任自負,若喜歡中醫(yī)科普與養(yǎng)生,請關注此號,歡迎轉發(fā)幫助更多的朋友!) |
|
來自: 新用戶2583xl9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