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生存的空間稱之為陽世,人死后即入陰司,又稱為幽都、冥界等。
在中華文化的普遍理解之中,至少在周朝以前,人們就認(rèn)為人分魂魄,作為陽氣的魂和作為陰形的魄結(jié)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靈氣歸于天,精魄形骸歸于地。
幽冥
而各種各樣的神話中,也有對于陰司的講述,或稱之為酆都,或?yàn)榈鬲z,其管轄者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說法,有十殿閻王、酆都大帝、地藏王、東岳大帝、后土等等。
這些紛繁復(fù)雜的神明,到底誰才是幽冥之主呢?
后土
先民崇拜
在道教創(chuàng)立、佛教流入中國之前,人們并沒有死后入地府的概念。
如在商朝的相關(guān)文獻(xiàn)中記載,帝王死后成為天帝的同伴,普通人則是在人間游蕩,以墓穴為宅。
至春秋之時(shí),產(chǎn)生了黃泉的概念,《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也被稱之為幽都,《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p>
至東漢末年,在王逸給《楚辭》的注釋中便注解了“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笨梢?,在此時(shí),作為地母的后土神同時(shí)也掌管著陰曹地府。
十殿閻王
佛教文化
十殿閻王之說源自于佛教。閻王,原系梵語之譯音,又稱為閻羅大王,作為地府主宰,掌管地獄輪回。
在佛教《地藏本愿經(jīng)》中又有說道“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shè)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地獄為六道之中最苦之處,釋迦摩尼遣地藏菩薩為幽明教主,度化眾生,并立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
地藏菩薩雖稱“幽明教主”,但卻已脫離三界。在以佛教為基礎(chǔ)的信仰之中,真正對于地府起“行政管轄”作用的,還是以十殿閻王分管十界為主的。
地藏菩薩
道教文化
由于道教吸收了本土大量的神話傳說,因此,在道教體系中冥界主宰一說是比較復(fù)雜的。
最為基層的是酆都大帝,道教體系中的冥界與地獄,先是羅酆山,再是酆都城。晉葛洪《枕邊書》亦云:“張衡楊云為北方鬼帝,治羅酆山”。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之上有東岳天齊大帝又稱為泰山府君。酆都大帝掌管地獄,東岳天齊大帝主生死、壽夭、貴賤。
在明人許仲琳在所編《封神演義》中,讓姜子牙封周朝武將黃飛虎任東岳大帝之職:“執(zhí)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yīng)生死轉(zhuǎn)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岳勘對,方許施行?!?/p>
東岳大帝
之上另有太乙救苦天尊,負(fù)責(zé)渡亡魂、主管長樂凈土、聞聲救苦。
道教中的太乙救苦天尊有廣大久遠(yuǎn)的大愿力,能度一切不幸墮入地獄的亡魂,將業(yè)果與地獄業(yè)力的象征血湖化為蓮池,座下九頭獅子一聲吼,能夠打開九幽地獄的大門,也就是地獄的最深層。
也就是說,道教的冥界世界觀中雜糅著多個(gè)對于冥界有主宰權(quán)的至高神。
太乙救苦天尊
總而言之,傳說中的冥界之主,在本土的先民崇拜中,是后土神;在佛教之中,則是以閻王為主,地藏菩薩思想教育為輔;至道教的體系中,則是酆都大帝、東岳大帝、太乙救苦天尊逐層遞增的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