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截圖取自秦興培先生視頻《上海影像1995年(19):舊校場路-沉香閣路-方浜中路》。為便利各位觀看,現(xiàn)參照1989年版《上海商用地圖》(題圖1至5),逐一辨識并截圖若干幀,再略作解讀,文尾附原視頻分享之。 安仁街在豫園東側(cè),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瀝青路面。安仁街初名安仁衖,因街東側(cè)之安仁里得名,清光緒年初僅有福佑浜以北段(圖4-2)。安仁里,于明代為豫園園主潘氏(潘恩及其子允端)的故宅。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填黑橋浜筑福佑路時安仁橋被拆除。福佑路以南,安仁街中段初名東園門街,南段初名猛將衖(圖4-3)。1936年,全路段統(tǒng)稱安仁街至今(圖4-4)。建國前沿街有較多的紅木和算盤作場。建國后(1956年),人民政府重修豫園,竣工后園的辦公室設(shè)在安仁街上。 沉香閣路,東起舊校場路,西至侯家路,石片路面。路由沉香閣得名。 沉香閣,又名慈云禪院,位于今沉香閣路29號。臨濟(jì)宗派,住持觀性法師,尼眾13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官至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奉命治淮河時,從一沉船中打撈出一尊芳馥四溢的沉香木觀音像,高3尺許,頭戴玉佛冠,垂手加膝,稱如意觀音。潘將它運回上海,在家祠中建閣供奉,橫額題為“南海寶筏飛渡觀音大士閣”。至清同治年間,寺院前有彌勒殿、山門石坊,中有大雄寶殿,后有鶴軒、沉香佛閣、禪堂、廂樓,已具叢林規(guī)模,全部建筑占地7.3畝。清代逢皇帝、皇太后誕辰,地方百官都要到沉香閣朝賀。民國32年(1943年),近代高僧應(yīng)慈法師在沉香閣開講《華嚴(yán)經(jīng)》、《法界觀門》等佛經(jīng)。文革中寺廟被工廠占用(立新器材廠、新征玻璃制品廠)。1983年,兩家工廠遷出,是年4月沉香閣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漢族地區(qū)佛教的142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1989年收回全部廟產(chǎn),1990年重新修復(fù)。1992年10月15日舉行沉香觀音菩薩開光暨觀性法師升座典禮,同年改為比丘尼道場。1994年2月14日,舉行全堂佛像開光典禮。 舊校場路,北起福佑路,南至方浜中路,瀝青混凝土、片彈街路面。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上海知縣黃希英在城廂西北積善寺(今積石街)前辟“大演武場”,習(xí)稱“校場”或“教場”。清康熙年間,清軍提標(biāo)右營調(diào)防到上海,舊演武場不敷使用,遂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南門外廢棄的明朝糧倉舊址建造新大教場(圖14-3,在今陸家浜路以北、桑園街以東、東江陰街以南、南倉街以西的位置)。故東江陰街東段初名校場街,街東端還有一條校場衖(圖14-4)。這樣,原“校場”遂稱舊校場或小校場,且日漸荒蕪。之后,舊校場被民居、店鋪占據(jù),漸成街市,原本沒有路,因為走的人多了,自然形成了路(圖14-2,初名舊教場街,1949年改名為舊校場路至今)。 附:《上海印象1995年(19):舊校場路-沉香閣路-方浜中路》(秦興培攝) ---------------------------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