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從腳本身的特點和足癬的罪魁禍首——真菌感染說起。 首先,足部汗腺豐富,容易出汗,但缺乏皮脂腺,無法分泌脂肪酸抑制真菌;另外,汗液中的尿素會分解產(chǎn)生氨,皮膚堿性化后,扔真菌比較好;而且腳的角質層比較厚,可以為真菌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 其次,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尤其是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中,22到28攝氏度是最適合它們生長的。因此,腳癬在我國南方及春夏季多發(fā)。 第三,真菌生命力頑強??箖鲂?能在零下6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長時間存活;耐熱性:在120攝氏度的高溫下仍能存活10分鐘;不易被扔掉:真菌可以潛入頭發(fā)、腳趾甲和皮屑中,即使從活體上脫落后也能存活一年。 所以,腳汗多、經(jīng)常濕熱的人,很容易被腳氣纏住。 這些人患足癬并不罕見: 1.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和免疫抑制劑,容易導致皮膚正常菌群失調,進而引發(fā)足癬。 2.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葡萄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皮膚屏障容易受損,所以真菌乘虛而入,看似不起眼的腳氣甚至可能導致截肢! 3.女性在懷孕期間,由于內(nèi)分泌激素水平的變化,皮膚抵抗真菌的能力下降,也容易發(fā)生足癬。 足癬能治好嗎? 腳氣給人的印象是頑固不化,但在皮膚科醫(yī)生看來,卻是一種非常容易治愈的疾病。 臨床常用抗真菌藥物療效明顯,以洛芙聯(lián)苯芐唑溶液為主。 之所以病情反復,主要與以下兩點有關: 1. 自我藥療,缺乏針對性 很多人覺得腳氣是小事,或者覺得不好意思去看醫(yī)生,就去藥店買藥膏涂。眾所周知,腳氣可分為水皰型、糜爛型和鱗狀角化型,不同的類型和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 以鱗屑角化型足癬為例,局部皮膚會增厚變硬,無疑會阻礙外用藥膏的吸收,所以往往需要聯(lián)合用藥,如口服抗真菌藥物。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藥物具有肝毒性,必須在皮膚科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并且最好定期檢查肝功能。 2.準備好了就停,缺乏耐心。 真菌有很強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真菌孢子和菌絲只要殘留少量,就能大量繁殖,在短時間內(nèi)卷土重來。對付足癬,一般需要連續(xù)服藥4 ~ 6周。其實很多人看到癥狀緩解了,不癢了,就停藥了,導致之前的所有努力前功盡棄。 簡單來說,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通過規(guī)范、合理、全程的用藥,擺脫腳氣并不難。 預防足癬,生活中要做足細節(jié)。 謹記兩點:第一,真菌喜歡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二、足癬主要通過接觸傳播。 預防足癬自然可以有的放矢: 注意個人衛(wèi)生,勤換鞋襪,保持腳部干燥。 容易腳汗的人可以在腳趾間撒一些爽身粉和爽身粉。 洗完腳,第一時間擦干,不要漏掉腳趾,不要赤腳走路。 不與他人共用拖鞋、足浴、腳布、指甲鉗。 不濫用藥物,糖尿病患者主動控制血糖。 足癬發(fā)病期間,內(nèi)褲和襪子要分開洗,避免真菌感染腹股溝和股癬。 延伸閱讀:腳氣病 腳氣和腳氣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病因、癥狀、預防方法卻完全不同。 腳氣:人們習慣稱足癬為腳氣,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可引起水皰、糜爛、脫皮、皸裂、瘙癢等癥狀。也叫“腳氣”,用抗真菌藥物治療。 伯貝里: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屬于營養(yǎng)缺乏性疾病,可導致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障礙。 柏氏多見于以精米為主食的地區(qū)。維生素B1缺乏的常見原因有:淘米次數(shù)過多,蒸煮時間過長,導致大米中的維生素B1流失;經(jīng)常飲酒導致維生素B1缺乏;多種胃腸疾病,導致維生素B1吸收和利用障礙。 腳氣的防治主要是改善飲食營養(yǎng),如增加粗糧的攝入,避免過度的食物加工;還要避免酗酒,根據(jù)需要補充維生素B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