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仫佬族民間傳統(tǒng)婚俗
仫佬人結(jié)婚的范圍,不僅僅限于本民族,與周圍的漢壯等族均可通婚。但是仫佬族同姓是不通婚的,但同姓而不同“冬”的,通常可以通婚,其他房族內(nèi)通婚便是“0”,為族規(guī)所不容?!岸痹瓰槔U納糧款而劃分的社會基層單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 以下又分“房”,實際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組織。清代將仫佬族地區(qū)縣以下劃分為“里”,在“里”下設“冬”。每“冬”約十余戶,有“冬頭”,由大家推選,負責籌糧收款。 仫佬族少女 仫佬族青年男女歷來實行自由戀愛,除節(jié)日、- 和趕集時的交往相識之外,主要的戀愛方式就是在“走 坡”中傳歌互答交友?!白咂隆钡募竟?jié)是陽春三月和八 月金秋,年輕人身穿盛裝,男女各自結(jié)伴,到集市上尋 找對歌的伙伴。找到滿意的對手后,就邀到風景美麗的 山坡草坪上開始對唱,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相互滿意 ,互贈信物。最后托媒人通報家長,確定婚期成親。 ![]()
婚娶三部曲 說媒 男家相中某一女子,便請媒人前往女家詢問。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結(jié)這門親事,便把她的生辰八字交給媒人帶給男家。男方父母收到后,先將八字押在香爐底下,三、六、九日早,在此期間如果不發(fā)生雞亂叫,打爛器具等意外跡象,便可進行“合八字”,請算命先生算命。如果男女雙方的八字不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等)而相合,便可以訂婚,否則,男方家退還八字,這門親事便告吹了。 ![]()
訂婚 雙方八字相合,男方留下八字,送兩斤豬肉到女家,作為“暖婚”。隨后媒人與雙方商定,男方帶上豬肉八斤、閹雞一對、兩壺酒、財禮錢若干前往女方家訂婚。有的地方男家留下女方八字后,請媒人送三斤豬肉到女家報信,稱為“回-”,算是完成訂婚手續(xù)了。訂婚后,由算命先生選擇黃道吉日作為婚日,然后另擇吉日上街為女方購衣料縫制新衣。 結(jié)婚 婚前男家委托媒人到女家商議財禮銀?;榍耙粋€月,男方必須“解禮”,即遣媒人攜帶豬肉四斤和半數(shù)財禮銀以及所擇的各項吉日(新娘嫁妝布料的開染日、開剪日、迎親日等)通知女家。有的地方于婚前20天,將全部財禮銀送去女家,稱為“過禮”。 ![]()
接親那天,男方接親到達女方家后,女家在這天設酒宴款待接親客,并請房族、姻親、送親客作陪。酒宴后,女家挑選男女二位青年歌手,陪伴接親客的男女二位歌手開設兩處“歌堂”,聚集村中的青年男女作陪,男客女陪,女客男陪,一唱一合,直至天明。歌詞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主要的是互相奉承歌、古條歌(即故事歌)、相互詰難的盤歌。也有的地方女家不設歌堂。第二天新娘送到男方家,婚禮舉行。男方家舉行盛宴招待女方送嫁者及親友。 ![]()
婚姻習俗 新娘撐傘有的地方在“交親”儀式結(jié)束之后,新娘由其哥、叔或姐、姑將她從樓上背下來,先到香火龕前拜辭祖先后出門。這時,送親客中一位提紅袋的婦女,先張開傘守候于門外,新娘一出門便交給新娘自己撐傘。新娘到新郎家之前不能露頭頂。 ![]()
三雙過門鞋 仫佬族的婚禮上,新娘在過門這一天有的地方一定要穿三雙新鞋。穿鞋的場合十分講究。 過門這天早上,新娘在-里穿上一雙新的白底布鞋,由家中兄長背出家門,眾位送親姐妹陪同前往男家。到了新郎家的村頭,送親的隊伍便停了下來,新娘的一位至親姐妹從掛包里取出一雙白底新布鞋,把新娘腳上的那雙布鞋換下來。到了新郎家的大門前,隊伍又停下,新娘的至親姐妹又取出一雙新的白底布鞋讓新娘換上。民間認為,這樣連換幾次鞋,標明姑娘從降生到今天入夫家,清白無瑕,心地潔凈。 ![]()
攔門歌 新娘過門時,有的地方會受到“歌門”的阻攔,這是仫佬婚娶習俗的一個重要活動項目。 新郎家的村頭,在婚禮那天聚滿了男女老少眾鄉(xiāng)親。放哨的后生仔飛奔而來,組成“歌卡”的小伙子便迎了上去。他們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有的坐在村頭的小河邊、大樹下,有的在馬路上嬉鬧,當送親的隊伍接近時,悅耳的歌聲飛向?qū)Ψ?,歌聲一起,送親的姑娘們便知道前邊就是“歌卡”了,她們便趕快聚在一起,商量過后,便還歌作答。這樣,一問一答,在盤歌中,如果對方答不出來則問方自問自答,于是勝敗便分明了,如果是姑娘們贏了,后生們便拆掉歌卡,開綠燈放行。 ![]()
古老的“會親” “會親”相傳是仫佬族古老的婚娶方式,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媒人穿針引線之后,如果雙方同意結(jié)親聯(lián)姻,男方便挑一擔酒肉放在十字路口,然后避開。女方和她的父母、親友前往這里吃一餐,剩下的全部帶走。第二天,女方家回贈同樣的一擔酒肉在路口,男方和他的父母、親友也來取食,這就是“會親”,“會親”是整個娶親儀式的第一步,完全由媒人主持,雙方均不見面。娶親之日,男方派兩位漂亮的少女隨媒人前去迎親。新娘由數(shù)十名女伴隨行,每人一把油紙傘,一路將新娘遮蔽,不讓路人看見。至新郎家時,用黑布蒙頭進入洞房,新娘從娘家出來到入洞房,不能見人,不能望天。當晚伴娘與男家賓客競唱山歌,以賭勝負,直到次日天明。這種風習至今已消失,只保存在老人們的回憶、敘述之中。 ![]()
送嫁十姊妹與難辨新娘得婚俗 仫佬族的年輕人在找到意中人并由媒人通報家長之后,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到女方說親,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兒的生 辰八字交給媒人轉(zhuǎn)遞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 認為與兒子的八字相合,這門親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愿組成十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做新鞋,縫嫁衣,備妝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 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 撐同樣的“姐妹傘”,剪同樣的發(fā)型,扎同樣的辮子, 甚至連舉止姿態(tài)都相近相似。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 ,熱鬧非常。 ![]()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歌卡”的習俗。男 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通過“歌 卡”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 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 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后若答不上來,那就自 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欄門歌” 結(jié)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 ,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
新娘進屋后,許多地方要“鬧歌堂”,即在洞房內(nèi) 外擺擂臺賽歌,男女唱答。0時,喝彩聲、歡笑聲響 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
|
來自: 鬧市孤猴 > 《鄉(xiāng)村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