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互聯(lián),“內(nèi)”“外”兼顧,“言”“文”并重 ——湖北省宜昌市2014年中考語文閱讀題賞析 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初級中學(xué) 夏熔亮 【真題呈現(xiàn)】 一、觀湖中之魚 明世間至理(20分) 盡日池邊釣錦鱗,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縱有尋香餌,知是金鉤不肯吞。 ——選自《全唐詩》 注釋:①芰(jì)荷:菱葉和荷葉。 【乙文】 湖之魚 ◆〔清〕林紓 林子①啜茗于湖濱(A)肆②,叢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魚百數(shù)來會③(B)下。 戲嚼豆脯④唾之,群魚爭喋⑤;然隨喋隨逝,繼而存者,三四魚焉。再唾之,墜綴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謂魚之逝者皆飽也。尋⑦丈之外水紋攢動爭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釣者將下鉤,必先投食(C)引之。魚圖食(D)并吞鉤。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將有鉤矣。然則名利之藪⑧,獨無鉤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選自木刻本《畏廬文集》 注釋:①林子:林紓(shū)自稱,中國近代文學(xué)家、翻譯家。②肆:指茶館。③會:匯聚。④豆脯:豆豉之類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魚兒吃東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尋:長度單位,八尺。⑧藪(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澤。后比喻人或東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頻頻。 6.請解釋【乙文】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啜( ) 逝( ) 故( ) 乃( ) 7.請認真閱讀【乙文】,憑你的語感,將文言詞“之”“以”“其”“而”正確填入文中的ABCD處。(2分) 8.【甲詩】中加橫線的“錦鱗”代指的是什么?在我們學(xué)過的古詩文中,用法與此相同的還有不少,請再列舉一例并寫出具體代指的內(nèi)容。(2分) 9.用“/”為【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準確斷句。(2分) 尋 丈 之 外 水 紋 攢 動 爭 喋 他 物 如 故。 10.翻譯【乙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11.【甲詩】作者“釣魚不得”,【乙文】也說對于丟下的食物,魚兒漸漸“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詩】中的兩句詩來概括其原因,你認為是哪兩句?(2分) 12.【甲詩】中的“香餌”在【乙文】的作者看來,喻指什么?請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來回答。(1分) 13.【乙文】由觀魚喋食而引發(fā)人生感悟,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其蘊含的深刻哲理。(2分) 14. 積累鏈接:魚兒,是可愛的小動物,《小石潭記》中也有精彩的描寫。請將下面的語句補充完整: , ,往來翕忽。(2分) 湖北省宜昌市2014年中考語文試題閱讀第一題“觀湖中之魚 明世間至理”,詩文互聯(lián),形式新穎;“內(nèi)”“外”兼顧,題型多變;“言”“文”并重,語文味濃。現(xiàn)簡要分析如下: 一、圖文并茂,怡情啟智 這道詩文閱讀題,命題材料由三部分組成:一首唐人絕句《釣魚不得》,一篇近代文學(xué)家、翻譯家林紓的散文《湖之魚》,一幅《觀魚圖》?!队^魚圖》畫的是一只可愛的小花貓,正在湖邊凝神觀看“魚戲蓮葉間”的美景,動感十足,栩栩如生。這道題詩文與圖畫配合得相得益彰,自然顯出一股清新靈動之氣;語文味濃濃郁郁,使學(xué)生產(chǎn)生親切感,容易收到怡情啟智的效果。它不但可以讓學(xué)生在緊張的考試中,獲得欣賞美文佳畫的情趣,還可以讓學(xué)生在憤悱之時,得到啟發(fā),打開思路。 二、語感訓(xùn)練,別具匠心 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大多數(shù)的中考語文試題較少涉及,即使考到,幾乎都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 如河北省2014中考語文試題第10題: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①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蓋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實言之 ②聞之,欣然規(guī)往 D.①帝詰之 ②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這種考查方式,勾連了課內(nèi)課外的文言詞,主要從意義或用法角度來分析,固然很好,但在引導(dǎo)學(xué)生對試題本身的材料閱讀和語感考查上做得不夠。而宜昌市的第7題,則是這樣命制的:請認真閱讀【乙文】,憑你的語感,將文言詞“之”“以”“其”“而”正確填入文中的ABCD處。(2分)要把四個不同的文言詞準確地填入選文不同位置的句子中,不把文章讀順,意思理清是很難做到的。這就倒逼學(xué)生多次閱讀,憑借語感和理解(“之”解釋為“的”,“其”代指窗子,“以”,表目的,可解釋為“用來”,“而”表并列關(guān)系),從而靈活地完成答題。學(xué)生把四個文言詞填入句中,自然還要再去讀上一兩遍,結(jié)合平時老師講解這四個詞的意義和用法,以驗證所填文言詞正確與否。通過這樣的多次閱讀,不僅文言虛詞的知識得到考查,語感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且對文意的把握更準,理解更深,形成良好的語言應(yīng)用能力,對準確地完成其它題目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詩文互聯(lián),“言”“文”并重 本大題全面考查了實詞解釋、虛詞運用、修辭理解、斷句、句子翻譯、詩文閱讀、概括主旨以及課文默寫,在考點設(shè)置上以“言”為主,“言”“文”并重。如第11、12兩題屬于詩文互聯(lián)設(shè)題,第11題要求用【甲詩】中的兩句詩來概括【乙文】中魚兒漸漸“不食矣”的原因,第12題要求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來回答【甲詩】中“香餌”的比喻義。第13題:【乙文】由觀魚喋食而引發(fā)人生感悟,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其蘊含的深刻哲理。(2分)這一小題照應(yīng)了本大題題目中的“觀湖中之魚 明世間至理”,向考生暗示選文運用了“由景入理”的表現(xiàn)手法。有了第11、12題的鋪墊,第13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設(shè)題,避免了重“言”不重“文”的不良傾向,在考查考生文言基本功的同時,強調(diào)整體閱讀和理解,從而領(lǐng)略選文豐富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 四、題在課外,根在課內(nèi) 這道閱讀題,考點眾多,較好地遵循了“題在課外,根在課內(nèi)”的原則,注重了課本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起到很好的導(dǎo)向作用。有不少題目考查課本內(nèi)容的遷移能力,如:第6題解釋加點詞的意思中的“逝”(《小石潭記》“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故”(《狼》“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乃”(《曹劌論戰(zhàn)》“乃入見”),第8題中的“錦鱗”(《岳陽樓記》“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以及第10題句子翻譯“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中的“去”(《桃花源記》“停數(shù)日,辭去”),“幾何”(《狼》“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都可以在課內(nèi)文言文中找到依據(jù)。由此可見,只有注重課內(nèi)文言知識積累,夯實課內(nèi)文言文的基礎(chǔ),培養(yǎng)課內(nèi)課外文言知識的銜接遷移能力,才能奪得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的高分。 【參考答案】 6.(4分)啜:飲,喝; 逝:游開,游走,離去; 故:先前,原來; 乃:于是,就,便 8.(2分)指的是魚或美麗的魚;如:“錦鱗游泳”“沉鱗競躍”“呷浪之鱗”(代指魚);“孤帆遠影碧空盡”“孤帆一片日邊來”(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寫一例即可。 9.(2分)斷句兩處:尋丈之外/水紋攢動/爭喋他物如故。(一處1分) 10.(3分)翻譯:(如果)不趁著他人頻頻下食的時機而離去,能夠脫鉤而游走的又有幾個(多少)呢?(正確、通暢得1分,重點關(guān)注“及”“去”“逝”“幾何”四個關(guān)鍵詞,譯錯一個扣0.5分。) 11.(2分)依稀縱有尋香餌,知是金鉤不肯吞。 12.(1分)名利 13.(2分)告誡世人,莫為名利所誘惑而吞下釣鉤,而成為他人盤中之物?;颍阂芙^誘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 14.(2分)佁然不動,俶爾遠逝(錯一字扣1分,扣完為止) (本文發(fā)表于《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中旬)》2014年9期,人大復(fù)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xué)》2014.12轉(zhuǎn)載) |
|
來自: 夏熔亮 > 《教學(xu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