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齊白石《歲朝圖》(局部)
《漢書·五行志》講“歲首、正月、朔日,是為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元日之初,即歲之朝。
每到歲朝時節(jié),中國人就素有賀年祈福的雅興。
是日,或依天地造化插花,或以寓意豐富的蔬果敬獻(xiàn),以鮮花、瑞草、嘉果、奇石、文玩、美器供于案上,或以吉祥之語、吉祥之圖開筆,以求新年吉慶、春意盎然,此所謂歲朝清供也。
清供者,是清雅之供品也。
早期清供,起于古時舉行佛事、祭祀供奉花果的習(xí)俗,多為案頭陳設(shè)。后發(fā)展成金石、書畫、盆景等可供案頭賞玩的物件,其隨時令而變化各異。
一叢水仙、兩枝臘梅、三五蔬果、幾般長物,各有寓意,各有品格。久之,初現(xiàn)清供之物的掛壁染畫,即為“清供圖”。
歲朝清供圖,唯愿諸事順?biāo)?、美意延年?/span>歷來為雅士所青睞,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加以弘揚。在最是喧囂熱鬧的節(jié)日里,擺一處清供,取清雅之意趣,娛己明志,最是應(yīng)景。
常見的歲朝清供圖,或僅一花一瓶,或多至十余種物象。其源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是歲朝民俗的載體和祥物。
清供圖,自宋代起,被認(rèn)為是文士風(fēng)雅的標(biāo)志。據(jù)記載,每逢春節(jié)來臨,宋徽宗乃命畫師描畫冬季不常見的花卉禽鳥,陳列宮中,以增添歲朝悅喜。

圖|北宋·趙昌(傳)《歲朝圖》,絹本設(shè)色,103.8×51.2cm|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至明清,清玩之風(fēng)有增無減,清供圖已頗見成熟。

圖|明·陳洪綬 《歲朝圖》,絹本設(shè)色,90.2 x 41.1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陳洪綬經(jīng)典之作——《歲朝圖》中,一個銹跡斑駁的古銅瓶中插有折枝寒梅、月季。梅枝蜿蜒遒勁,枝頭梅花花意正濃。斑駁銅瓶與盎然花枝對比鮮明,寓意四季輪回、生生不息。
至清代,繪畫發(fā)展日益鼎盛的時代背景下,清供圖亦蔚然成風(fēng)。

圖|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皇帝)《歲朝圖》,紙本設(shè)色,51.19x16.09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清·改琦《歲朝集吉圖》,絹本設(shè)色,101×46cm

圖|清·八大山人《芝蘭清供圖》

圖|近現(xiàn)代·張大千《歲朝圖軸》,74cm×38.2cm,1976年作
瓶插梅花墨竹、盤養(yǎng)水仙、盆植蘭花菖蒲,一旁散落的佛手、柿子、如意,皆為春節(jié)前后的“歲朝清供”。
清朝末期的海派畫家吳昌碩,十分鐘愛“歲朝清供圖”。據(jù)記載,他幾乎每年都畫清供圖,以作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

圖|清·吳昌碩《清供圖》

圖|清·吳昌碩《歲朝清供》,1923年作
吳昌碩畫清供圖,隨心所欲。時而牡丹、荔枝、佛手粘擠一起,繁復(fù)艷麗;時而一枝蓮花,一壺香茶,獨置清雅;時而觚、觶、尊、罍,花果飄香;時而梅、蘭、竹、菊,儒雅一堂。

圖|齊白石《歲朝圖》
齊白石所畫歲朝清供圖,常寫燈籠、爆竹,間雜五彩,即合時令,匠心所出,士紳所不及者多矣。
從唐至近代,歲朝圖皆以福壽佛手、多子石榴、鯉魚、蓮藕、梅花、喜鵲、平安如意的花瓶等為筆下主角,將民間悅喜習(xí)俗與筆墨清雅格調(diào)融會貫通,以傳遞祈福納祥的美好兆意。
清供于室,心靜愜意。清供于幾案,即成一方天地。清供于墨紙,則蘊東方祥氣,閑致風(fēng)雅。
只愿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福樂春禧并,好運伴君回。
歲朝清供,遂得以美意延年。
結(jié)
語
歲寒大作之時,
一幅歲朝清供圖,
更有盼春急切之意。
一脈春回暖氣隨,
風(fēng)云萬里值明時。
畫圖今日來佳兆,
如意年年百事宜。
編審:張筱曼
主編:鄧莫南
責(zé)編:彭 鋒、韓 丹
撰稿:張金夢
編輯:劉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