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dāng)?shù)亓餍械那{(diào)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陜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陜西皮影還分成西路和東路,造型風(fēng)格上各有不同。 ![]() 關(guān)于皮影戲還有一個愛情故事: 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 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rèn)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受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后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工序繁多,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接完成共八道工序,需手工雕刻3000余刀才能完成基本制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