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開車十幾公里,去鎮(zhèn)上的電影院看《流浪地球2》。 這是個十八線小鎮(zhèn),但有著非常優(yōu)秀的基礎(chǔ)建設(shè),道路四通八達,高樓林立,商場、電影院中到處都是年輕的面孔,看完電影的時候,已經(jīng)十點多了,大家都在有條不紊地排隊等電梯,小情侶、父子、母子們在津津有味討論劇情......人潮涌動、車水馬龍,卻絲毫不亂。 我想,電影中描繪的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差不多就是這樣吧。 電影中有一塊碑,刻著“為了全人類”。 和第一部一樣,《流浪地球2》沒有什么好萊塢式孤膽英雄,沒有什么美式救世主,每一次危機的解決,都是靠所有人的努力,先遣隊的身后,永遠有“后備隊”……前赴后繼,蹈死不顧。 你戰(zhàn)斗時,總有人先于你開始戰(zhàn)斗;你駕駛著J20與對手搏殺時,總有人先于你開始搏殺;你孤身一人布置好核彈后,就會看到無數(shù)的單程穿梭艇從天而降,50歲的老宇航員們準備用肉身引爆;你準備犧牲的時候,總有人比你先犧牲;你成功的時候,總有人比你先成功……永遠的“飽和式救援”。 《三體2》中的太空電梯,在《流浪地球2》中就看到了,如通天塔一樣直插太空,那空間站如太空城般宏偉震撼,只可惜在恐襲中墜落了。 電影中有個老毛子,老是吹噓自己是“地球之光”,夸獎別人就是“地球之光二號”,開著J20大喊“烏拉”和無人機群拼命,最后為了挽救全人類,和同志們一起手持機械按鈕核爆了月球。 李雪健飾演的“周老師”,特別像兩個人的合體,有一處,是他穿著灰色中山裝,胸口別著五星紅旗的胸針,靜靜地坐著,一道光打在他蒼老瘦削的臉頰上…… 他的眼神,帶著歲月的滄桑,飽含著慈祥和熱愛,但又堅毅而機警,不怒自威,只能說……太神似了。 “周老師”有一句名言,叫做:“天亮前的夜,最難熬?!?/p> 是啊,人類做出決策不難,難就難在如何執(zhí)行決策,以及讓所有人都支持這個決策,在“太陽危機”出現(xiàn)的初期,人類能夠動員人力物力去試運行行星發(fā)動機,去實踐“移山計劃”…… 但在“移山計劃”實施一段時間之后,人們開始懈怠、質(zhì)疑、抱怨、反對……越來越多的“反對者”暴力攻擊地球聯(lián)合政府,甚至試圖摧毀太空電梯和空間站,破壞大局。反對者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以至于他們開始擁有不弱于聯(lián)合政府的武器和手段,以至于有人懷疑,他們背后有著某些國家力量的支持……他們開始造成巨大的破壞。這導致了——原本是為了應(yīng)對危機的措施,成了危機本身。 也就是所謂的:“太陽氦閃不殺人,移山計劃才殺人”。 周老師說出:“天亮前的夜,最難熬”時,正是美國宣布“順應(yīng)民意”,退出“移山計劃”的時候……畢竟,美國人最擅長“共存”。最后,只剩下中國來完成行星發(fā)動機驗證,來實踐“移山計劃”。 “周老師,這不公平”。 “團結(ji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所以,電影中的中國承擔起了人類的責任。 在后來的“月球危機”中,那兩百多名50歲以上的宇航員主動犧牲自己,去炸毀月球、保護全人類的時候,周老師再次重復:“你覺得,這公平嗎”?“要記住我們付出的代價”!“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周老師”還有一段精彩的演講,他指著一張一萬多年前的人類股骨照片說,這是一根折斷后又愈合的股骨,這說明當時的這名人類在收到重傷后得到了救助……有人給他治傷,有人給他送飯,所以他能活下來,這才是文明的真正含義——互助!集體主義,才是人類文明的底色。 “流浪地球派”最大的敵人,是所謂的“數(shù)字生命派”,這群人其實現(xiàn)實中就有,他們支持“意識上傳”、“生命數(shù)字化”,認為人就是一串代碼、一串電信號,直接上傳,就能永生,也就是開玩笑說的“血肉苦弱,機械飛升”。他們認為,只要把人類的意識都上傳了,那么就不存在所謂的太陽危機了,大家就都永生了。 這就是“星辰大海派”和“賽博朋克”派之間的矛盾,電影中90%的美國人支持“生命數(shù)字化”,而“周老師”給美國代表看了一張90年代旅行者號拍下的地球照片…… 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里。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jīng)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shù)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tài)和經(jīng)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nóng)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fā)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lǐng)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圣人與罪犯,都住在這里——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文明真正的意義,是在賽博空間里?還是在這顆蔚藍的行星上?這顆宇宙中的塵埃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劉慈欣的《三體》中有另外一句名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那么,生存或許不是文明的基礎(chǔ),而是文明的本質(zhì)。 當然,電影并沒有否定“賽博技術(shù)”,“星辰大?!焙汀叭斯ぶ悄堋笔峭瑫r發(fā)展、并行不悖的,人類能夠建設(shè)行星發(fā)動機、最后啟動全球的行星發(fā)動機,還得靠人工智能帶來的高效能力,而量子計算機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moss的成長,也成為系列電影的橋梁和紐帶。 實際上,這個創(chuàng)意,不是來自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而是來自于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和《中國2185》。 開篇提過,電影中有一塊碑,刻著“為了全人類”。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也在夢境中見到過這塊碑,只不過是在月球上,同樣刻著“為了全人類”……最終數(shù)字化的圖恒宇和丫丫一起拯救世界時,不知道有沒有想起這幾個字。 丫丫和moss,將會給第三部帶來更多的懸疑和伏筆,這臺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倒底是幫助人類、還是在毀滅人類?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具有“人性”?“數(shù)字生命”到底是“人”還是“電子寵物”?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穿越時空的限制,改變歷史、改變未來?這會讓我們更加期待第三部《流浪地球》,因為那時候,人類會遭遇最大的危機。moss說過,文明是否存續(xù),在于人類的選擇,而劉培強說——“我選擇希望”。 總體上看,這部電影一切都價值觀,依然是和西方普世價值反著來的。 這是一部是明著宣傳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人民至上的電影……所以,喜歡的人會特別喜歡,不喜歡的人會特別不喜歡。但無所謂,因為這正是我們需要的電影。 它公開講出:“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那些沖在前線、維護秩序、救助民眾的“志愿者”,身上都有一件紅色的馬甲,背后寫著醒目的“CCP”。 電影中我們選擇了無需抽簽,讓所有人民進入地下城,面對美國的指責時,我們的外交官說:“我是來通知你們的,而不是和你們商量的?!?/p> 二百多個50歲以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宇航員開著單程穿梭艇沖向月球,人手一個扳機去引爆核彈,一個白發(fā)蒼蒼的俄羅斯人和一個白發(fā)蒼蒼的中國人在最后一分鐘的同志情誼……你是否能想起那些遙遠的故事? 郭帆導演幾乎把整個新中國、社會主義、劉慈欣宇宙所有浪漫情懷,都塞進了這顆小小的藍色“小破球”中。 這是中國電影工業(yè)、中國科幻電影的雙重里程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