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本義直解 ![]() 01 原 文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yè)學醫(yī),謂可以養(yǎng)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直 解 我在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學業(yè),而改學醫(yī)術。她說:“學習醫(yī)術可以養(yǎng)活自己,使一家人將來的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夠濟世利人。而且學得一技之長,可以成就聲名,這是你父親生前一向就存在的心愿?!?/p> 02 原 文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shù)正傳,數(shù)該傳汝?!?/p> 直 解 后來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滿面長須,身材魁梧,道貌岸然,酷若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禮。這個老人家告訴我說:“你有做官的命,應該是官場中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進入學宮,為什么不讀書呢?”我只好據(jù)實以告,并且請問老人姓名與府居。老人家說:“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邵康節(jié)先生《皇極經(jīng)世書》之正傳,命中注定應該傳授給你?!?/p> 03 原 文 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痹嚻鋽?shù),纖悉皆驗。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直 解 于是我就禮請孔老先生回到家中暫住,并將這些情形稟告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地招待他老人家?!闭埶麨槲彝扑忝鼣?shù),結果不論多么微細之事,竟然都非常地靈驗。因此,我就萌生了讀書的念頭,并且與表兄沈稱商量此事。表兄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的家里開班教學,我送你依附在他家里讀書,非常方便。”于是我就拜郁先生為老師。 04 原 文 孔為余起數(shù):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shù)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直 解 孔老先生為我推算命運數(shù)理說:“做童生時參加縣考,應當會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得到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赴考,三種考試真的都考取了,而且錄取的名次也都符合。他又替我占卜一生的吉兇禍福,說:“某年會考上第幾名,某年能補上廩生缺,某年當上貢生。出貢后某年,當選為四川省的一個知縣。在任三年半,就應該要離職還鄉(xiāng)。在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應該會壽終正寢,可惜并沒有子嗣?!笨桌舷壬倪@些預言,我都完全地記錄下來,并且謹記在心。 05 原 文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shù)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 直 解 從此以后,凡是碰到了考試,所得到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預測的。惟獨算我必須領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廩生米,才會補上貢生,但是當我領到七十一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準我補上貢生位。因此,我對于孔老先生的預言,心中開始產(chǎn)生懷疑。 06 原 文 后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直 解 后來屠宗師要批準我補貢的呈文,果然被代理提學職務的楊公駁回。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我考場上的備選試卷,不禁感嘆地說:“這五篇文章,就像是呈給皇上的五篇論政奏折,難道要讓這種學識淵博又能融會貫通的讀書人,老死窗下而不能出人頭地嗎?”于是就按照縣里的呈文,準許補升為貢生。連同以往所領的七十一石米加起來,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經(jīng)過了這一番波折,我因此更加相信,一個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所注定的,而運氣來得快或慢,也都有既定的時間,所以對于世上的一切,就看得非常地平淡,再也不想汲汲營求了。 07 原 文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jiān),先訪云谷,會禪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直 解 在我當上貢生以后,就依照國家的規(guī)定,到北京國子監(jiān)讀書,因此在京城住了一年。這段期間一有空閑,便整天靜坐,不閱讀任何書籍。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國子監(jiān)讀書。在還沒有入學之前,就先去棲霞山拜訪云谷法會禪師,兩人在禪房中對坐了三天三夜,未曾閉上眼睛。 08 原 文 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shù),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p> 直 解 云谷禪師問我說:“凡是一個人之所以無法成為圣人,只是因為被虛妄不實的心念所纏縛罷了!你已經(jīng)靜坐了三天,卻不見起一個妄念,不會胡思亂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回答說:“我的命運已經(jīng)被孔老先生算定了,一切得失,乃至于生死大事,都是既定之事,就算是要妄想,也已經(jīng)沒什么好想的了!” 09 原 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但惟凡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直 解 云谷禪師笑著說:“我原先以為你是一個才智出眾的豪杰,原來只是個平庸的凡夫罷了?!?/p> 我聽了禪師所說的話,不明白話中之意,于是請問其中的原因。 禪師回答說:“一個人若是不能去除妄想心,終究會受到宇宙間陰陽兩種對立面所限制,怎么會沒有定數(shù)呢?但是,只有凡夫才會受制于定數(shù)。極為善良的人,時時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夠遠離禍患而得到福報,氣數(shù)固然約束不了他的命運;極為惡毒的人,時時存惡念、常常做壞事,使得福報損耗而招致禍害,這樣氣數(shù)也會發(fā)生變化,無法局限得了他的命運。你二十年來被孔先生算定,卻絲毫都不曾轉動過,難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嗎?” 10 原 文 余問曰:“然則數(shù)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蛲Z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直 解 我進一步請問說:“然而這種定數(shù)是否可以逃避得了呢?” 云谷禪師說:“命是由自己造作的,福也是由自己求得的。這種道理在古代的詩書中都已經(jīng)講過了,實在是很明確的金玉良言。我們佛教經(jīng)典里就說過:'想要求取富貴,就一定可以得到富貴;想要求生男生女,也會獲得如愿;若要祈求長壽,便能達到長壽的需求。’妄語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根本大戒,諸佛菩薩難道會亂講話騙人嗎?” 11 原 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笤谖?,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p> 直 解 我聽了禪師所說的話以后,心里還是存著疑問,無法理解,于是進一步請問:“孟子曾說:'凡是能夠求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赖氯柿x是自性本具的,靠自己努力修養(yǎng)是可以得到的;但功名富貴卻是外在的,誰都無法掌握得了,必須要依靠他人的賞識、提拔,怎么能夠求得到呢?” 云谷禪師回答說:“孟子所說的話并沒有錯,是你自己未能深入體會而錯解了意思。你沒有看過六祖惠能禪師說:'一切的福田,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地,只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去尋求,絕對不會得不到感應的?!裟軓淖约簝刃娜で蟮脑?,不僅可以成就道德仁義,就連身外的功名富貴也一樣可以獲得。內在的修養(yǎng)與外在的福祿雙雙皆能得到,這種求法才是有益于獲得,才能稱得上是圓滿的。如果不知道要回轉過來,向自己內心深處去省察,只是一味地盲目向外追求名利,那么就算是有好的方法或門路讓你去追求,也得看你是否有得到的命。這種求法既無助于內在的修養(yǎng),也不能夠獲得外在的利益;內外既然都會失去,所以是毫無益處的?!?/p> 12 原 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直 解 云谷禪師接著又再問我說:“孔老先生算你一生的命運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把詳細的情形都據(jù)實稟告。 禪師說:“你自己想一想,應該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嗎?應該會有兒子嗎?” 我省察了很久才回答說:“不應該呀!考中科第而做官的人,大致上都頗有福相。但我相薄福輕,又不能積功德、累善行,來奠定厚福的根基;同時也沒有耐心去處理煩雜、瑣碎的事務;度量狹窄而不能容忍他人。我還時常以自己的一點點聰明才智來壓蓋別人;心里想到什么,未經(jīng)過思慮就貿然去做;又喜歡輕率地胡亂說話。像這些言語行動,都是福薄的相,怎么能夠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呢? 13 原 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jié),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shù)?!?/p> 直 解 不干凈的土地上,才能生長許多的植物;水若是過于清凈,通常都比較沒有魚類生存,我過分愛好清潔,幾乎變得不近人情,這是缺少子嗣的第一個因素。 天地宇宙之間,必須是一片祥和之氣,才能使萬物自然成長。我的性情暴躁,容易發(fā)怒,是無子的第二個因素。 仁愛乃是萬物生生不息之本,缺乏悲憫心是不能生養(yǎng)的根源。我太愛惜自己的名節(jié),心腸太硬,往往不愿犧牲自己來救助他人,這是不應得子的第三個因素。 話說得過多而損傷元氣,影響身體健康,應該是缺乏子嗣的第四個因素。 我又喜好飲酒,致使精神消耗過多,成為沒有兒子的第五個因素。 愛好整夜長坐,缺少睡眠,不知保護元氣、長養(yǎng)元神,是無子的第六個因素。 其他的過失與壞習氣還有許多,無法完全列舉出來。” 14 原 文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chǎn)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chǎn)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直 解 云谷禪師聽完我的自我檢討之后說:“照你這樣講,哪里只是不應該得到科第呀,恐怕不應該得到的還很多哪!人世間能夠享有千金產(chǎn)業(yè)的,一定是個擁有千金福報的人;享有百金產(chǎn)業(yè)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報的人;遭到餓死的,也絕對是命中注定應遭餓死果報的人。上天只不過是就每個人所造作的善惡質性,厚實恰當?shù)貋韺Υ?,使他獲得應有的果報而已,何曾加上一絲毫喜好或厭惡的念頭。 添 足 ”天不過因材而篤”,這是引自《中庸》孔子稱贊舜王的話,來說明造作善惡的人,必定會“自召”禍福的果報。亦即世人常說的“自作自受”。上天只不過秉著這種“自然的規(guī)律”,來履行“獎善懲惡”的職責罷了,并不會刻意予以加重。 15 原 文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 直 解 就以傳宗接代這件事情來說,積有百世功德的人,就必定會有百代的子孫可以保住這份福報;積有十世功德者,也一定會有十代的子孫來保住它;積有三世或兩世功德的人,也必然會有三代或兩代的子孫來保?。恢劣谀切┖蟠訉O不能繼承(沒有好的后代繼承)的人,是由于功德極為薄弱的緣故。 添 足 “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一句,只是云谷禪師藉著世俗凡夫的知見,勸勉了凡先生要努力積德罷了!若以因果法則來說,有無子嗣皆有“因緣”,不可概以“德薄”論之。 16 原 文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fā)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直 解 你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了解自己的過失,就必須要把向來無法考中科第,以及不能夠生兒子的因素,盡心盡力地改正過來,將它清除得干干凈凈;必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積功德,對人對事也一定要寬宏包容,待人更須和氣慈悲,而且必定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種種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經(jīng)死去,都成為過去了;從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剛剛出生,一切都重新開始;這就是義理再生、永恒不滅的智慧生命呀! 17 原 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shù);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对姟吩疲?#39;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紫壬闳瓴坏强频?、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直 解 我們這個由血肉構成的身體,尚且有一定的命數(shù);具足正義公理的道德生命,哪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尚書·太甲篇》說:'上天所加的罪孽,其災禍還可以逃避;但是自己所造作的罪業(yè),那就得遭受惡報,無法安然地生存在世界上?!对娊?jīng)》也說:'應該常常思量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乎天道,以便為自己求得更多的福報?!紫壬隳銦o法得到科第功名,也不能夠生兒子,這是上天所注定的,但還是可以避免或改造;你現(xiàn)在只要擴充自己的德行,盡心努力地行善,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應得的福報呢? 18 原 文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晷诺眉胺??” 直 解 《易經(jīng)》中替宅心仁厚的有德之士籌謀,專談如何趨向吉祥、避開兇險的道理。如果說上天所訂定的命運是永遠固定、不可改變的,那么如何可以趨向吉祥,又哪里能夠避開兇險呢?《易經(jīng)·坤卦》上說:'能夠經(jīng)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多余的福報傳給子孫?!闶欠衲苄诺眠^這個道理呢?” 19 原 文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fā)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直 解 我完全相信禪師的開示,并且誠懇地下跪禮拜,接受他的教誨。因此,我將以往所造作的各種罪過,在佛前毫無隱瞞地表白出來;并且寫了一篇疏文,先求能夠得到科第,立誓做三千件善事,來報答天地祖宗生養(yǎng)的深恩厚德。 20 原 文 云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shù),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直 解 云谷禪師拿出“功過格”給我看,要我將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一一地登記下來。做了善事,就記錄在功格之上。如果做了惡事,就依照惡事的大小,而與功相互抵銷。禪師還教我持念《準提咒》,以期所求的事能夠產(chǎn)生效驗。 21 原 文 語余曰:“符箓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擞忻貍?,只是不動念也。執(zhí)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直 解 云谷禪師告訴我說:“善于畫符的專家說:'不會畫符會被鬼神嘲笑?!@有一個秘密傳承的訣竅,只是'不動心念’罷了。每當拿起朱筆要畫符之時,必須先將萬緣放下,心里清清凈凈的,不起一點雜念。就在這念頭不動、心地清凈之際,用筆在符紙上開筆一點,這就叫混沌開基。也就是這一點,便奠定了這道符的根基。從這一點開始,一筆不斷地畫成,心中不起任何雜念,那么這一道符便會靈驗。凡是想要禱告上天、有所祈求,或是要改造命運,都是要從不起任何妄想雜念上來下功夫,這樣才能感動天地而獲得福報。 22 原 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直 解 孟子談論立命的道理時也說:'短命和長壽是沒有分別的?!堂烷L壽明明是兩個相反的命運,怎么會沒有分別呢?要曉得,當一個人妄想消除、心念不動之時,哪里還會有短命與長壽的分別呢?其實,這都是意識上的分別執(zhí)著罷了!只要起了分別心,那么前世今生所造作的善惡業(yè)起了現(xiàn)行,便須受到?;虻湹臉I(yè)報,也就會有短命和長壽的分別。 如果仔細地分開來說:豐富與匱乏須看成是沒有兩樣,各自安分守己地做人,這樣匱乏的人才能轉變成富足的命;本即富足的人,也可以因此長久保有福報。窮困和發(fā)達須看成沒有兩樣,都要規(guī)規(guī)矩矩地做事,這樣窮困者才能轉變成發(fā)達的命;本即發(fā)達的人,也可以因此更加地福祿綿延。短命和長壽必須看成沒有兩樣,皆應珍惜生命,戒殺護生,不可胡作妄為,這樣短命者才能得到健康長壽的命;命中長壽的人,也才能更加地健康長壽。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只有生死的問題是最重大的,所以提到夭和壽,那么一切順境中的豐與通,逆境中的歉與窮,都完全包括在內了。因此,孟子在談論立命之學時,只說了夭與壽,而未提到其他,就是這一個道理。 23 原 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直 解 至于孟子所說的'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指積集功德、禱告上天,以便祈求福報的事。說到'修’字,那么自身所犯的各種過失與罪惡,都應該痛下決心,像治病般地完全予以去除。談到'俟’字,是說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運自然就會轉好。那么,若有一絲毫非分的妄想,一絲毫起起落落的念頭,都必須完全斬除。到了這種程度,就已經(jīng)直達圣人不起心動念的境界了,這便是世間最真實受用的學問。 24 原 文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shù),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p> 直 解 你現(xiàn)在還無法達到心中沒有任何念頭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夠持念《準提咒》,不必用心去記,也不必去數(shù)念了多少遍,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讓它間斷,直至念到純熟,自然達到雖然口中在念,但自己卻不覺得是在念(持而不持);在不念咒的時候,心里不知不覺中還是憶念不斷(不持而持)。若是能夠這樣持續(xù)修持下去,直到所有的念頭都不會再生起時,那么念咒的效能自然就能夠靈驗?!?/p> 25, 25, 25);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微軟雅黑, 宋體, simsun, sans-serif;">25 原 文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zhàn)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值米锾斓毓砩?。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直 解 我起初自號為“學海”,但自從聽了禪師的一番開示后,當天就改號為“了凡”。因為我已經(jīng)領悟到掌控命運的道理,而不想再陷入凡夫既有的庸俗見解之中。從此以后,整天小心謹慎、心存天理,便覺得跟以前大不相同。從前只是悠悠忽忽、安逸隨便地過日子,現(xiàn)在自然會有小心謹慎、警戒懼怕的景象,即使是處于暗室無人之處,也常??峙聲米锾斓毓砩瘛E龅接腥藚拹何?、毀謗我,內心自然能夠安然地容忍、接受,不去與人計較。 26 原 文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直 解 到了第二年,參加禮部科舉考試的預試,孔老先生原先算我是第三名,忽然考上第一名。他的預言并沒有靈驗。到了秋天的鄉(xiāng)試,竟然考中了舉人。 27 原 文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fā)愿,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直 解 然而遇到應該做的事,還是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覺得還是有點勉強,自己檢討、反省起來,過失仍然很多。譬如見到理所當行的善事,卻不能積極、勇猛地去做;或是遇到有人需要救助時,但心中卻常起是否應該去做的疑慮,未能果決地付諸行動;有時自身雖然勉強地行善,卻還說些尖酸刻薄的話;或是在清醒時能夠自我約束,而一旦喝醉了,卻又放縱自己。雖然做了一些功德,但若拿來抵過,恐怕還是不夠,每天的光陰還是等于虛度了。從己巳年發(fā)愿,一直到己卯年,經(jīng)過了十多年,這三千件善事才完成。 28 原 文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啟。 直 解 當時我剛跟隨李漸庵從山海關回到關內,來不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回到南方,才禮請性空、慧空諸位有道德的出家人,就在東塔禪堂做回向。于是我又起了求子的愿,也是許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到了辛巳年,就生下了你,取名天啟。 29 原 文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蚴┦池毴耍蛸I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shù)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直 解 我每次做一件善事,就立刻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當做一件善事時,總會用鵝毛管沾上朱砂,在日歷上印一個圓圈。有時施舍食物救濟窮人,或者買活的動物來放生,有時一天就蓋了十幾個圓圈。到了癸未年八月,所許下的三千件善事已經(jīng)做圓滿了。于是再禮請性空法師等人,在家里做回向。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進士的愿,許下要做一萬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就考中了進士,吏部派我擔任河北省寶坻縣的知縣。 30 原 文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直 解 我準備了一本畫有空格的小冊子,命名為“治心篇”。每當早晨起來在公堂上審理案件時,家里的差役就將它交給看門人,放置在公事桌上。凡是所做的善事,即使是非常小的,也一定全部登記下來;到了晚上,就在庭院擺設桌子,效法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 31 原 文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shù)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jié),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qū)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直 解 你母親見到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經(jīng)常皺著眉頭擔心地說:“我以前在家時經(jīng)常幫助你行善,所以三千件善事才可以順利完成?,F(xiàn)在許下了一萬條善事的愿,衙門里沒有什么善事可以做,要到何時才能圓滿呢?” 有一天夜里睡覺時,偶然夢到一位天神,我就將這一萬件善事很難完成的原因告訴他。天神回答說:“光是就你下令減收百姓糧租這一項事情來說,一萬件善事就已經(jīng)全部完成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租,每畝是二分三厘七毫;但我覺得稅金太重,經(jīng)過詳細的清理劃分,把它減低到一分四厘六毫。這件事情確實是真的,但心中還是覺得很驚奇,懷疑是否真的一可抵萬,而天神又為何能夠知道。 32 原 文 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直 解 恰巧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到了寶坻,我就將夢中的事情稟告他,并且問他這件事情是否可以相信?;糜喽U師回答說:“只要善心真誠懇切,那么就算只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萬件善事。更何況全縣農田都減收糧租,成千上萬的人民都受到了你的這份恩惠呢?” 我聽了禪師的話以后,立刻就將薪資捐獻出來,請他在五臺山代我設齋供養(yǎng)一萬個出家人,并予以回向。 33 原 文 孔公算余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稌吩唬骸疤祀y諶,命靡常?!庇衷疲骸拔┟挥诔??!苯苑钦N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直 解 孔老先生曾經(jīng)算定我在五十三歲必定會有災難,我從來都沒有祈求延壽,但是到了那一年,竟然沒有發(fā)生一點病痛,平安地度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六十九歲了。 《書經(jīng)》上說:“天道是難以捉摸的,人的命運也不會是恒常不變?!庇终f:“命運是沒有常數(shù)的。”意思是說,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可以改造的。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絕對不是騙人的假話。 我由此而了解,凡是說一個人的禍福是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的,這是圣賢的言語;如果說禍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那是一般世俗之人的論調。 34 原 文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yōu),常作淺陋想。 直 解 你的命運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樣?假使應該是榮華顯達的命,也要時常當作是不得意來想;就算碰到了亨通順利的時候,也須常作不稱心想;即使眼前有豐足的衣食,還是要常常當成是處于貧窮艱苦的環(huán)境中來想;縱使得到別人的喜愛與敬重,也要小心謹慎,常懷有所畏懼的想法;就算家世名聲很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須常作身分低微來想;縱然學問相當廣博高深,也要經(jīng)常當成還很粗劣淺薄來想。 35 原 文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yè)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直 解 往遠一點的說,要想到怎樣發(fā)揚祖宗的優(yōu)良美德;回到近一點的來講,應該想到要如何遮蔽父母的過失。往上,要想到報答國家社會栽培的恩惠;對下,則須想到謀求一家人的福報。對于外界,要想到救助他人的急難;反觀內心,須想到時時防范不純正的心理與行為。必須每天反省,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并且每天都要加以改正。如果一天不知道自己錯誤之處,就是在一天之中都滿足于現(xiàn)狀,而自以為沒有過失;一天都覺得沒有過失可以改正,那就一天都不會有所進步。 天底下聰明才智優(yōu)秀的人很多,他們之所以不能夠修養(yǎng)德行,所行之事無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讓自己得過且過,以至于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36 原 文 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直 解 云谷禪師所傳授的“立命”言論,實在是最精微、最深遠、最真實、最合乎法度的道理,你應該仔細去熟讀、體會,而后努力實踐,千萬不可以荒廢時間,以致耽誤了一生。 ![]() 01 原 文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直 解 在東周的春秋時代,各國官吏相互往來頻繁,學問與閱歷都很豐富,因此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語舉止,就能推測出他的吉兇禍福,沒有不靈驗的。這種事情在《左傳》《國語》等各類記載史實的書中都能看到。 大概說來,一個人在尚未發(fā)生事情之前,預先顯露出來的吉兇禍?,F(xiàn)象,都是發(fā)自他的內心,而表現(xiàn)于外在的行為。凡是待人處事比較穩(wěn)重、厚道的人,常能獲得福報;而行為不莊重,過分刻薄的人,常會招致災禍。一般凡夫的學問不深、見識淺陋,沒有識人之明,就像眼睛得了眼翳病似的看不清楚,卻說禍福沒有一定,無法推測出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以至誠心來待人處事,那么他的心就與天道相吻合。一個人福報將要到來的時候,只須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定能夠預先得知;而災禍將要降臨時,只須看他所做的惡行,也必定能夠預先推測得到。現(xiàn)在如果想要得到福報而避開災禍,在還沒有講到行善之前,就必須先從改正過失開始做起。 02 原 文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fā)恥心。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直 解 但是改正過失的方法,第一,要發(fā)起“羞愧心”。試想,古代的圣賢跟我們一樣都是個男子漢,他們?yōu)槭裁茨軌蚯Ч帕鞣?,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而我為什么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這都是由于過分沉溺于逸樂,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污,并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義理的事,還以為別人不曉得,而表現(xiàn)出傲慢的樣子,毫無羞愧之心。就這樣日益沉淪下去,逐漸變成禽獸之流,但自己卻不能發(fā)覺。世界上各種可羞可恥的事情,都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這一個字,對于一個人來說,關系實在是太重大了!”因為若能知恥,就可以成就圣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那就只是像個禽獸罷了。這些話都是改正過失的重要訣竅呀! 03 原 文 第二,要發(fā)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xiàn)福。吾何可以不懼? 直 解 改過的第二個要素,是要發(fā)起“戒慎恐懼心”。須知,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頂上監(jiān)察著,他們是難以欺騙的!我們縱然是在幽暗處犯過,大家雖然不容易發(fā)覺,但天地鬼神卻像鏡子似的照著我們,看得實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業(yè)若是重大,必定會降下許多災禍。就算是輕的過失,也會減損現(xiàn)有的福報。我們怎么可以不懼怕呢? 04 原 文 不惟是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直 解 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沒有人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指著人們的一切作為,我們雖然掩蓋得非常隱密,文飾得非常巧妙,但內心的種種意念,早就顯露出來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終究還是難以自我欺瞞;如果被人看破了,就會變成一文不值,怎么可以不時常存著敬畏之心呢? 05 原 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fā)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直 解 不僅這樣。一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存在,就算是犯了滿天的大罪惡,也都還是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輩子都在作惡,到了臨命終前卻能夠悔悟過來,萌發(fā)一個善的念頭,于是得到了善終的果報。 這就是說,只要能夠發(fā)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中,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么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 06 原 文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圣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直 解 但是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這個世間,一切都不是恒常不變;我們的肉體也是很容易死亡,只要一口氣不來,呼吸停止了,這個肉身就不再歸我所有。到了這個時候,就算是想要改過,也沒有辦法了。 一旦到了這種地步,在明顯可見的世間果報上,將須擔受千百年的壞名聲而遭人唾罵,雖然有孝子慈孫這些善良的后代,也洗刷不掉這種惡名;至于在看不見的陰間中,還要在千百劫的長時間里,沉淪到地獄里受到折磨,縱然是遇到了圣賢佛菩薩,也無法救助、接引。這種惡報怎么可以不懼怕呢? 07 原 文 第三,須發(fā)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直 解 改過的第三個要素,必須發(fā)起“勇猛心”。人在犯過之后不能改正的原因,大多數(shù)是因為得過且過、退墮畏縮。我們必須在明白過失以后,立即痛下決心改正過來,不可以延遲、疑惑,更不應當猶豫不決,東等西等,不敢下定決心。 犯了小的過失,要像是被尖刺戳進肉內一般,必須趕快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業(yè),更須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樣,要盡速將指頭斬斷,不可以有一點點的猶豫、停頓,否則毒液蔓延到了全身,就會立即死亡。這便是《易經(jīng)》中,風雷之所以構成《益卦》的道理所在。 08 原 文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直 解 如果具備了這三種心——恥心、畏心和勇心,那么一旦發(fā)現(xiàn)犯了過失,就能夠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塊遇到了陽光,還須憂慮它不會溶化掉嗎? 09 原 文 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于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直 解 然而一般人的過失,有從犯過的事實本身上戒除的,有從認識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從心念上來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樣,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譬如以前殺害生命,現(xiàn)在戒除不再殺;以前發(fā)怒罵人,現(xiàn)在也都戒除不再發(fā)怒;這是就所犯的事情而將它改掉。 但是,這只是從外在來勉強約束,會比從根本上自然地改過,還要難上百倍;而且犯過的根源仍然存在,東邊勉強把它消滅后,西邊卻又冒了出來,實在不是徹底掃除干凈的方法。 10 原 文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yǎng)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yǎng)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直 解 善于改過的人,在還沒有禁止他去做某種事情之前,就應該先了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過失在于殺害生命,就應該要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動物都是愛戀自己的生命,如果殺了它們來滋養(yǎng)自己的身體,怎么能夠心安呢?而且當它被殺時,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斷氣之前,卻又將它放進鍋鼎中去燒煮,種種的痛苦穿透進入骨髓里面。 人們?yōu)榱俗甜B(yǎng)自己的身命,各類珍貴肥美的東西擺滿眼前,盡情地享受,卻未曾想到這些美食吃過以后,也都會化成糞渣排出,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實際上蔬菜之類的素食菜羹,就已經(jīng)足夠讓人填飽肚子、供給能量,來養(yǎng)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殺害它們的生命,來折損自己的福報?。?/p> 11 原 文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v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直 解 還須想到,凡是有血有氣之類,都具有靈性知覺;既然是有靈性知覺,那么與我們人類并沒有兩樣。就算不能夠自我修養(yǎng)到至高的德行,使它們來尊敬我、親近我,怎么可以天天殺害動物的生命,使它們與我結下冤仇,永無止境地恨我呢?想到這種道理,每當面對著滿桌的血肉之食時,自然發(fā)出悲傷憐憫之心,不忍心再咽食下去。 12 原 文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杰,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直 解 譬如以前喜歡發(fā)脾氣,就應該想到:每個人都有短處,這在情理上來說,本來就應該加以憐惜、原諒。若是有人違反情理而來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過失,跟我有什么關聯(lián)呢?這本來就沒有什么可以發(fā)怒的。還要想到,天下并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豪杰,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稱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養(yǎng)還是不足,感動人的力量還不夠呀! 這些都應該自我反省,那么對于各種外來的毀謗與傷害,都將成為磨煉我們、成就我們的助緣。因此,我們要歡喜地接受這種賜教,有什么可以發(fā)怒的呢? 13 原 文 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余種種過惡,皆當據(jù)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直 解 再者,聽到別人的毀謗而不發(fā)怒,雖然這些壞話說得像火焰熏滿天空,也只不過像癡人般地拿著火把,想要焚燒虛空一樣,最后將會自己熄滅、停止。若是聽到毀謗就動了怒氣,雖然是費了巧妙的心思,努力地為自己辯護,那就像春天的蠶兒吐絲作繭一樣,只會將自己纏縛住。所以,發(fā)怒不但對自身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害處。 至于其他的種種過失和罪惡,都應當依據(jù)客觀的道理來認真地思考。這種道理若能夠明白,過失自然就會停止,不會再違犯。 14 原 文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直 解 怎樣叫做從心地上來改過呢? 人們所犯下的過失,其項目雖然有千種之多,但都是從心里造作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不起心動念,過失將從哪里產(chǎn)生出來呢? 一個追求學問的讀書人,對于愛好美色、喜得浮名、貪愛財物、喜歡發(fā)怒等種種過失,不必一項一項地去尋找改過的方法,只要能夠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好事,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思,等到正大光明的心念涌現(xiàn),那么自然就不會被偏邪的惡念所沾染。這就好像炎熱的太陽在空中普照著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會隱藏、消失,這是改過最精誠專一的真正妙訣。 人的過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應當從心地上來改正。就如同要斬除毒樹,必須直接砍斷它的根,不讓它再度發(fā)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葉一葉地去摘除! 15 原 文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zhí)下而昧上,則拙矣。 直 解 大抵最高明的改過方法,是要從修心下工夫,當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凈。每當心里剛剛動了壞念頭,就能夠立刻覺察,而后馬上讓這種念頭消失,過失自然不會再產(chǎn)生。 如果還做不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將壞的念頭打發(fā)。若再辦不到,那就只好隨著惡事將犯時,以強制的方式來禁止自己犯過。 假使能用上乘的治心工夫,并且兼用明理與禁止兩種較為下乘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念頭,這也不失是一個好的方法;若只是執(zhí)著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實在是太愚笨了。 16 原 文 顧發(fā)愿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jīng)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zhí)此自高,畫而不進。 直 解 但是發(fā)愿要改過,也是需要助緣,在明顯之處,必須有良師益友從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須要有鬼神為我們作證明。只要能夠以真誠、懇切的態(tài)度,一心一意地懺悔以往所造的過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么經(jīng)過一星期、兩星期,一直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后,必定就會產(chǎn)生效果。 到了這個階段,或者會感覺到精神舒適,心境開闊;或者感覺到智慧突然大開,一聞千悟;或者處在煩瑣雜亂之中,卻能觸類旁通,順利完成;或者遇到以前的怨家仇人,卻能將嗔恨轉化,心生歡喜;或者夢到吐出過去造作惡業(yè)所形成的污穢黑物,而頓生清涼;或者夢見古圣先賢來幫助接引,前程光明;或者夢到在太空中飛行漫步,自在逍遙;或者夢見各類莊嚴的旗幟,以及用珍貴珠寶所裝飾的傘蓋。 像這些殊勝情況,都是過失消除、罪業(yè)滅去的象征!但不可因此執(zhí)著在這些境界中,自以為程度很高而畫地自限,不再努力求進步。 17 原 文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猥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直 解 從前春秋時代,衛(wèi)國的賢大夫蘧伯玉,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能夠時時反省、覺察以往的過失,而完全改正過來。到了二十一歲,知道以前的過失尚未完全改掉;及至二十二歲,回頭檢點二十一歲時的自己,就如同身處夢中一般,還會糊里糊涂地犯過。這樣一年又一年地逐步改正過失,直到五十歲那年,還察知過去四十九年尚存的過失。古人對于改過之學的學習態(tài)度,就是這么地認真、嚴格。 像我們這種庸碌的凡夫,一生所犯的過失,就像是刺猬身上的毛一般,叢集于一身,但是回想以前所做過的事情,卻常像看不到有什么過失一樣。這實在是由于太過粗心大意,不曉得要仔細去省察,眼睛像是長了翳病一般,看不清楚自己的過失呀! 18 原 文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fā),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直 解 但是一個人如果過失、罪惡較為深重,也會出現(xiàn)一些征兆,來作為檢驗:有的心思封閉、精神昏沉,所交付的事情轉身就忘記;有的雖然沒有什么可以煩惱的事,卻常會現(xiàn)出一副煩惱相;有的遇到品德高尚的人,卻顯現(xiàn)出難為情或見不得人的樣子,而提不起精神;有的聽到了圣賢之道,心里卻不歡喜;有的在布施恩惠給別人時,反而招致對方的埋怨;有的夜里夢見一些顛顛倒倒的惡夢,甚至經(jīng)常語無倫次,失去了正常的模樣。 這些都是因為過去造作罪孽,所應現(xiàn)出來的表征。 如果出現(xiàn)了與此類似的情況,就應該振作精神,舍棄過去不好的思想、行為,力圖開辟嶄新而正確的人生大道,希望你不要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 01 原 文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蔽纛伿蠈⒁耘奘辶杭v,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鬃臃Q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苯灾琳撘?。試以往事征之。 直 解 《易經(jīng)·坤卦》說:“能夠積善的人家,必定會有多余的福報留給后代子孫?!睆那邦佇杖思乙雅畠涸S配給叔梁紇之前,將孔家祖宗過去所積的德行,一件一件地記述出來,覺得這個家庭長久以來積有很深厚的陰德,因此預知子孫將來必定會出人頭地。后來果然生下了有“萬世師表”之稱的孔子。 又,孔子也稱贊舜帝的大孝說:“舜實在是一個大孝之人,不但后世以宗廟之禮來祭祀他,而且子孫也都能永遠保持下去?!?/p> 這些的確都是最正確的言論。我們試著用以前所發(fā)生過的事情來作證明。 添 足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這句話是出自《中庸》,原文為:“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由原文觀之,可以明確地看得出來,這段文的意思是舜帝因為大孝(善因),故感得后世以宗廟之禮來祭祀他(善果),這才能夠與上文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前后相互呼應。 02 原 文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xiāng)人嗤其愚。 直 解 少師楊榮,是福建建寧人。他的家族世代都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雨下了很久,溪水都暴漲了,水勢橫沖直撞,將民宅都沖毀了,被水淹死的人,尸體都順著水勢往下漂流。別的船家都爭相撈取被沖散的貨物,惟獨楊少師的曾祖父及祖父,只是一味地搶救災民,而對于水中的貨物,一件也沒有撈取。當時同鄉(xiāng)的人都譏笑他們愚笨。 03 原 文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后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直 解 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以后,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逐漸寬裕。有一位神人化身為道士模樣,對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積了許多陰德,子孫必定會發(fā)達、顯耀,可以將你的父親安葬在某處。”于是,少師的父親就依照道士所指點的地方,將父親和祖父的尸骨都埋葬下去,這就是現(xiàn)在大家所說的白兔墳。 后來生下少師,二十歲就考中科第,而后官位累升到三公之一的少師,皇上還加封他的曾祖父、祖父與父親,都和少師同樣的官位。他的后代子孫也都很興旺,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04 原 文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弊詰瓦凳自唬骸吧鲜涞?,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直 解 浙江鄞縣的楊自懲,起初在縣衙里當書辦,心地非常仁慈厚道,而且奉公守法,處事公正。當時的縣官,為人威嚴方正,恰巧有一次在審案時鞭打一個犯人,打得血流滿面,但怒氣還無法平息。楊自懲就跪地替囚犯求情,請求從寬處理。縣官說:“怎奈這個人違犯法律與道理,尚且不肯認錯,叫人不得不生氣。” 自懲向縣官叩頭說:“上面的為政者不能依照道理行事,人民失去了準則,情義乖離已經(jīng)很久!如果審問出真正的案情,也應該要憐惜他因為無知而誤犯法紀,不能因為破案而感到高興。高興尚且不應該,更何況是發(fā)怒呢?”縣官聽了這一席話,怒氣也就平息了。 05 原 文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shù)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币虺芳褐?,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直 解 楊自懲的家境非常貧窮,卻是一個廉潔自持的人,對于別人所贈送的東西,一概都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少糧食時,常常想方設法予以濟助。 有一天,有幾個新來的囚犯沒有飯吃,饑餓不已,情況堪憐,但是自懲家里的米卻又不夠用。如果把米都供應囚犯,那么家人就沒有飯可以吃。倘要顧著家人,那么這些囚犯就須挨餓,實在令人同情。因此就和妻子商量。妻子問他說:“囚犯是從哪里來的呢?”自懲回答說:“是從杭州來的,一路上忍受著饑餓,面色青黃,憔悴不堪?!币虼?,他們就把自己家里僅存的一點點米,煮成稀飯來供給囚犯食用。 楊自懲后來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守陳,次子名叫守址,官做到南京和北京的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是四川廉憲,兩個人又都是有名的大臣。當今的楚亭和德政,也都是他的后代。 06 原 文 昔正統(tǒng)間,鄧茂七倡亂于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后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后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直 解 從前在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土匪鄧茂七在福建地區(qū)帶頭造反,當?shù)氐淖x書人和一般的百姓,跟隨他一齊作亂的人非常多。朝廷起用曾任都御史的鄞縣人張楷,南下福建剿除匪黨。張楷運用計謀抓到了鄧茂七,而后又派福建布政司的下屬謝都事,帶兵搜剿沿海一帶反賊的同路人。 謝都事的心地非常仁慈,為了避免濫殺無辜,因此設法取得依附賊黨的名冊,凡是沒有參加賊黨的人,就暗中發(fā)給他們一面白布制作的小旗,約定在官兵到達的那一天,將這面旗子插在自家門口,并且禁止官兵亂殺人。因為這項措施而未被錯殺的,有上萬人之多。 后來他的兒子謝遷考中狀元,官位累升到了宰相;孫子謝丕又考中探花。 07 原 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shù)。”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直 解 福建莆田有一戶林姓人家,他們祖上有一位老太太很喜歡行善,常常做粉團布施給別人吃,只要有人向她索取,她就立刻贈與,一點都不會現(xiàn)出厭煩的樣子。有一位仙人變化為道人,每天早晨都向這位老太太索取六七個粉團來吃,整整有三年的時間,老太太每天都如數(shù)供應,因此了解她是誠心誠意地為善。 仙人因而受到感動,就對老太太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用什么來作為報答呢?這樣吧,你的房屋后面有一塊地,若是埋葬在里面,將來子孫加官進爵的,會有一升麻子的數(shù)目?!?/p> 后來老太太去世時,她的兒子就依照仙人指點的地方,將尸體埋葬下去。葬下之后,林家的第一代就有九個人榮登科第;后來接連好幾代,發(fā)達做官的人非常地多。所以在福建地區(qū)有一個傳言︰“如果沒有林姓人家參加考試就無法開榜?!?/p> 添 足 莆田舊屬興化府管轄,地大物博,農產(chǎn)品豐富,向以荔枝、枇杷、楓亭柚與興化米粉聞名遐邇。莆田林氏現(xiàn)在尚屬望族,在當?shù)負碛胁恍〉纳鐣匚患坝绊懥Α?/p> 坊間有某些白話本誤將“莆田”改為“廈門”,且將“粉團”解釋為“饅頭”。 08 原 文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直 解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是縣學里的公費生員。有一年冬天,剛好是在最冷的那一天,他一大早起床要到縣學讀書,路上遇到一個人倒臥在雪地中。馮先生用手摸摸他,身體已經(jīng)僵硬了一半,差不多快要凍死;于是脫下自己身上的皮袍為他穿上,而且將他扶回家中救醒。 有一天晚上,馮先生夢到天神來告訴他說:“你救人一命,是發(fā)自最真誠的心,因此我要派韓琦來當你的兒子。”后來生下了琢庵,就為他取名為“馮琦”。 09 原 文 臺州應尚書,壯年習業(yè)于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云:“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于此,吾得代矣?!惫珴撡u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眿D遂不嫁。其子后歸,夫婦相保如初。 直 解 浙江臺州地區(qū)有一個應尚書,中年時曾經(jīng)住在山中讀書。夜里常有鬼類聚集在一起,發(fā)出恐怖的嚎叫聲,往往讓人驚嚇不已,但應公一點都不會害怕。 有一天夜晚,他聽到一個鬼說:“某位婦人因為丈夫離家到外地去,很久都沒有回來,公公婆婆以為兒子已經(jīng)死了,因此就逼迫她改嫁。但這個婦人不肯,明天晚上會在這里上吊自殺,那么我就可以找到替身了?!?/p> 應尚書聽到鬼所說的話,心里很不忍心,就暗中把自己的田地賣掉,獲得四兩銀子,立刻假造一封婦人丈夫的書信,連同銀子一并寄回她家。她丈夫的父母親看到了這封信,因為筆跡并不像,而對這件事情起了疑心,但后來卻接著說:“書信雖然有可能是假的,但銀子卻是真的,想必兒子一定還是平安無事?!边@婦人因此也就不必再改嫁。后來這戶人家的兒子回來了,夫婦兩人得以像當初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 10 原 文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shù)么?,奈此秀才壞吾事?!迸砸还碓唬骸盃柡尾坏溨??”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谷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直 解 應公后來又聽到這個鬼說:“我本來是可以得到替身的,無奈這個秀才卻破壞了我的好事?!迸赃呌幸粋€鬼說:“你為什么不加害他呢?”這一個鬼說:“上帝因為這個人心地很善良,積了大陰德,所以已經(jīng)派他擔任陰德尚書,我怎么能夠加害他呢?” 應公聽了這兩個鬼的對話之后,因而更加地努力,奮勉向上,善事一天天增加地做,功德也就一天天地累積得很厚。每當碰到年荒饑饉的時候,總會捐出糧食來救災。遇到親戚有了急難,也都將就自己的生活,想盡辦法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更是先回過頭來反省、自責,心平氣和地予以承受。 就因為應公這種精誠修德,所以他的子孫考取功名得到官位的,到現(xiàn)在為止實在是非常地多。 11 原 文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賑貧乏。夜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毕嗬m(xù)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于鄉(xiāng)。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后又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兵P竹官終兩浙巡撫。 直 解 江蘇常熟縣的徐栻,字鳳竹,他的父親向來都非常富有,偶然間碰到了荒年,就先舍掉本來應該收取的田租,作為倡導同縣人發(fā)心救災的榜樣;又分發(fā)家中的谷物,來接濟貧窮缺糧的災民。 某日夜晚,聽到鬼類在家門口唱道:“千不說騙人的話,萬不說騙人的話,徐家秀才即將做到舉人郎。”這樣不斷地相互呼叫,連續(xù)好幾個夜晚都沒有間斷。這一年徐鳳竹參加鄉(xiāng)試,果然考中舉人。 鳳竹的父親因為得到了這種感應,就更加努力行善積德,勤勉懇切,一點都不懈??;舉凡修橋鋪路、布施齋飯供養(yǎng)出家人、接濟貧苦人家解決生活所需,凡是有益于大眾的事,無不盡心盡力地去做。 后來,他又聽到鬼類在門口唱道:“千不說騙人的話,萬不說騙人的話,徐家的舉人一直做到了都堂?!焙髞恚禅P竹果然官位做到兩浙巡撫。 12 原 文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余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鄙袝鵀樽?,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笔窍Γ蛉擞猩?。后生應塤、應坤、應埈,皆顯官。 直 解 浙江嘉興地區(qū)的屠康僖先生,起初在刑部擔任主事官,晚上睡在監(jiān)獄里,仔細查問每位囚犯的犯罪情況,發(fā)現(xiàn)有些犯人是無辜的。他并不將此事當成是自己的功勞,而暗中寫成公文呈報上去,稟知主理案件的堂官。 后來到了秋審的時候,堂官就選取屠公上呈的公文來審問每位囚犯,結果沒有不心服口服的,因此釋放了十幾個受到冤屈的無辜者。一時之間,京城的百姓們都非常稱贊尚書的英明。 屠公又上書稟報說:“皇上所在的京城地區(qū),尚且有這么多含冤入獄的百姓,全國這么廣闊,百姓又如此眾多,哪會沒有受到冤枉的呢?因此,應該每五年派一位減刑官,到各地仔細查考實情,遇有冤情就須予以平反?!鄙袝鸵勒胀拦A,代為上奏朝廷,皇上也準許了這項奏請。當時屠公也受派為減刑官中的一員。 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一位神人告訴他說:“你命中本來沒有兒子,現(xiàn)在因為你上書奏請減刑的議案,正好深深契合上天的慈悲心,所以上帝要賜你三個兒子,將來都是穿著紫袍、束金腰帶的大官?!?/p> 就在當天晚上,他的太太就懷了孕。后來果然生了應塤、應坤、應埈三個兒子,而且都當上高官。 13 原 文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匹,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纻褶,系新置,其仆請已之。憑曰:“但得圣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后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直 解 嘉興人包憑,字叫信之。他父親擔任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給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為女婿,和我的父親往來很頻繁,交情很深厚。他的學問淵博,才華很高,但是屢次參加考試都考不上,因此喜歡研習佛家和道家兩種高深的學問。 有一天,包憑到東邊泖湖旅游,偶然走到一個村莊的寺院,看見觀世音菩薩圣像暴露在寺外,沒有亭子可以遮避,被雨水淋得很濕。他于心不忍,就解開身上的袋子,拿出里面的十個金子,交給寺里的住持師父,作為修復寺院的房屋殿宇之用。住持師父告訴他,修繕的工程很大,而銀兩太少,實在是不夠用,恐怕無法完成這件工程。 包憑聽到了住持所說的話,又拿出松江出產(chǎn)的布,共計四匹,再從竹箱中選取七件衣服,要交給住持。這七件衣服之中,有用麻織布制成的夾衣,而且都是新購買的。他的仆人勸他停止,不要再把這些衣服送掉。包憑卻說:“只要觀世音菩薩的圣像不被雨水淋壞,我縱然是光著身體,又有什么關系呢?” 住持聽到了包憑的這一番話,感動得流下眼淚,他說:“布施錢財和衣服、布匹,還不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就這一點真誠的善心來說,實在是非常地難得。” 后來寺院的修繕工程完成了,包憑拉著老父同游這座寺院,晚上就住在寺內,當夜夢見寺院的伽藍菩薩來向他道謝,并且說:“你的子孫應當會享有世間的官祿呀!” 后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果然考中進士,做了顯赫的高官。 14 原 文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xiāng),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逼淦奁犆<爸?,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直 解 浙江嘉善人支立的父親,在刑房里當書辦。有一個無辜的囚犯,因為遭人陷害而被判死罪。支書辦很憐憫這個囚犯,想要請求長官赦免他的死罪。 囚犯知道后就告訴妻子說:“支先生的這份好意,我很慚愧沒有什么可以作為報答的;明天邀請他到鄉(xiāng)下來,你就親身伺候他吧!這樣他或許會念在這個情分而幫忙,那么我可能就會有活命的機會。” 他的妻子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只好哭泣地聽從吩咐。當支先生到他家里時,囚犯的妻子就親自出來勸酒招待,并且把丈夫的想法完全告訴他。支先生不愿意接受囚犯的安排,但還是盡力替他平反。 后來冤案果然平反了,這位囚犯獲判無罪開釋。出獄之后,夫妻便到支先生家里叩頭拜謝,說:“像先生這樣有高尚德行的人,實在是近代所少有的。您到現(xiàn)在還沒有子嗣,我有一個小女兒,愿意送給您當侍妾,這應該是禮義上所行得通的。” 支先生不好再予拒絕,因此就按照禮節(jié)準備聘禮,迎娶了囚犯的女兒。后來生下了支立,剛到二十歲就考中舉人,名列第一,官位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生支高,支高生支祿,父子都被保薦為州學、縣學的教官。支祿的兒子支大綸,考中了進士。 15 原 文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直 解 以上所說的十則故事,雖然所做的事情不一樣,但同樣都是存著善心來做善事,終究都是歸向于同一條善路罷了。 如果再精細地加以說明,那么這個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直的,有曲的;有不為人知的善,有廣為人知的善;有得當?shù)?,有不得當?shù)?;有偏差的善,有正確的善;有半的,有圓滿的;有大的善,有小的善;有難行的,有易行的。各種不同的情況,都必須深加分辨。 如果只是一味地行善,卻不仔細去研究其中的道理,那么雖然自夸做了多少善事、積了多少功德、修行了多久,殊不知自己已經(jīng)造了孽,這樣往往變成白費苦心,一點都得不到利益。 16 原 文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shù)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敝蟹逶疲骸拔幢厝灰?。”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敝蟹逶疲骸拔幢厝灰?。”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 直 解 什么叫做真善、假善呢? 從前有幾個讀書人,一同去拜見中峰明本國師,并且請問他說:“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就像一個人的影子一樣,會緊緊地伴隨著他,絲毫都不會錯過?,F(xiàn)在某人心行良善,但他的子孫卻不能發(fā)達;某人作惡多端,而家道反倒昌盛??梢姺鹚f的因果報應,根本就是毫無憑據(jù)?!?/p> 中峰國師回答說:“凡夫之人,世俗的情見尚未洗滌清凈,分辨正法的智慧還沒有開啟,因此容易受到蒙蔽,而把善的認為是惡的,惡的反而指成是善的,這種事情常常會發(fā)生。為何不遺憾自己的是非標準顛倒了,反而埋怨上天的善惡報應有所差錯呢?” 大家都說:“善惡怎么會看成相反呢?”中峰國師聽了,就請他們試著說出具體情況。 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這是惡的;對人恭敬、以禮待人,這就是善的?!敝蟹鍑鴰熁卮鹫f:“這是不一定的呀!”另一個人接著說:“貪愛錢財而不擇手段,這便是惡;毫不貪污而遵循正道做事,這可是善的了!”中峰國師還是回答說:“這也未必是對的?!?/p> 大家一一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中峰國師都說不一定。 17 原 文 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笔枪嗜酥猩?,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直 解 這些讀書人所說的各種情況,都被中峰國師所否定,因此反過來請問善惡如何辨別。中峰國師告訴他們說:“對他人有益而無害,就是善;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像是善事,但實際上卻只是對自己有益,那便是惡。如果是對他人有益,那么就算打人、罵人,也都是善;若只是對自己有利,那么縱然是對人恭敬、以禮待人,也都是惡?!?/p> 所以,一個人做善事,對他人有利而無害,就是為公,凡事為公就是真;如果只想圖利自己,就是為私,為私便是假。再者,發(fā)自內心的誠意而做,這是真善;若只是做做樣子,內心并無誠意,這就是假善。還有,不存著任何希求而做的善行,這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做的善事,這便是假善。像這些道理,自己都應該仔細思考。 18 原 文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圣人則寧取狂狷。至于謹愿之士,雖一鄉(xiāng)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圣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直 解 什么叫做端曲呢? 現(xiàn)在一般人看到了做事小心謹慎、看似忠厚而不剛強的人,便認為他是一個善人,而多方予以看重;但是古代的圣人,寧可選擇看似狂放、但志在進取而有原則的人。至于一般看似小心謹慎的“好好先生”,雖然鄉(xiāng)里的人都喜歡他,但是這種人個性軟弱,沒有原則和志氣,也欠缺道德勇氣,因此容易隨波逐流,所以圣人認為這種人像侵凌道德的賊寇。 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認定的善惡,分明是和圣人的標準相反。從這個概念再加以推論,世俗人所肯定或否定的許多事情,沒有一件是不荒唐的。天地鬼神對于賜福善人與加禍惡人,其是非標準都是和圣人一樣,而與世俗的取舍觀念不同。 因此,凡是想要積累善行,決不可曲從自己眼睛所喜歡看的、耳朵所喜歡聽的,必須從內心源頭最隱密、細微的地方,默默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而加以凈化。 心中純粹是抱著救世濟人的心態(tài),這就是端;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人的心思,就是曲。純粹是愛護世人的心,就是端;若對世人發(fā)出一點點不平的心,就是曲。純粹是從內心生起對人恭敬的心,就是端;有一點點玩弄、欺騙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該仔細分辨。 19 原 文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fā)。陰陽之際微矣哉! 直 解 什么叫做陰陽呢? 凡是行善而讓別人知道,就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他人獲知,就是陰德。積了陰德,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至于陽善,只能享有廣大的名望。能夠享有名望,那也是一種福報。但是名氣大卻是上天所忌諱的!世上享有很大的名望,但與事實不相符合的人,多數(shù)都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災禍;而原本如果沒有犯錯,卻無故遭人強加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往往會突然發(fā)達起來。 由此看來,陰德與陽善之間的界線,實在是非常地微細。 20 原 文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皆受金于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圣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后,不復贖人于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酉苍唬骸白越耵攪嗾擞谀缫??!?/p> 直 解 什么叫做是非? 在春秋時代,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國人愿意出錢去贖回俘虜或奴隸,就可以得到政府財政部門所頒發(fā)的一筆獎金??鬃拥膶W生子貢也贖了人,卻不愿意接受獎勵金??鬃勇牭竭@件事情之后,很不高興地說:“這件事情端木賜做錯了呀!大凡圣人做任何事情,目的都在于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使得教化之道可以在民間順利推展,并非只是為了契合自己的德行才做的呀!現(xiàn)在魯國有錢人少而貧窮人多,如果因為這種行為,使得接受獎勵金的人反而被認為是貪財,以后還有誰肯出錢去贖回那些俘虜或奴隸呢?恐怕從今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出錢向各諸侯國贖回人民了!” 子路曾經(jīng)救起一個掉進水里的人,這個人就送子路一頭牛,來答謝他的救命之恩,子路予以接受。孔子聽到后很高興地說:“從今以后,魯國一定會有更多人,愿意自動自發(fā)去拯救掉進水中的人了?!?/p> 21 原 文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yōu),子路之受牛為劣??鬃觿t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xiàn)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F(xiàn)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xiàn)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jié)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直 解 以上兩件事情,從世俗人的眼光看來,子貢不接受獎金,人品似乎較為優(yōu)越。子路接受了贈牛,則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孔子卻稱贊子路而貶斥子貢。由此可知,一個人做善事,不可只依當時的行為來判斷好壞,而應該考量以后所衍生的后遺癥;不可只看當時的對錯,而必須想到久遠以后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而必須看對大眾的影響。眼前所做的雖然是好事,但它的后果卻會貽害他人,那么縱然看起來像是善事,但其實并不是;如果眼前所做的行為雖然不好,但它的后果卻有益于人,那么眼前看起來雖然不像是好事,但其實卻是好事。 然而,這只不過是根據(jù)這個例子來加以探討罷了!其他像是看來似乎合乎義理,其實是和義理并不符合;看起來似乎合于禮節(jié),其實是與禮相違背;看起來似乎是很遵守信用,其實卻是不然;看起來似乎是很慈悲的樣子,其實是一種姑息、縱容。像這種種問題,都應該仔細去作選擇。 22 原 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xiāng)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不謂養(yǎng)成其惡,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直 解 什么是偏正呢? 從前呂文懿公剛辭去宰相職位回到故鄉(xiāng)時,因為人品端正、為官清廉,所以全國百姓都非常敬慕他,就像泰山和北斗星一樣地受到擁戴。有一個鄉(xiāng)民在醉酒之后大罵呂公,呂公卻不因之動怒,只是對家里的仆人說:“這個人喝醉了,不要跟他計較。”于是就關閉家門不予理會。 過了一年,這個人犯死罪而被關進監(jiān)獄,呂公才懊悔地說:“假如當初稍微跟他計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責罰,或許可以藉由這種小小的懲罰,而使他得到較大的警惕。我當初只想到要寬厚待人,不料卻讓他養(yǎng)成了不好的行為,才會落到現(xiàn)在這個地步?!?/p> 這就是存著善心卻變成做了惡事的例子。 23 原 文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于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zhí)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直 解 又有一種是以惡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子: 像有一個非常有錢的人家,有一年正好碰到饑荒,有些家境貧窮的百姓,白天公然在街道上搶劫糧食。這個富有人家將這件事情告到縣府,但是縣官卻不理會,因此這些窮人就更加放縱。這個富有人家迫不得已,就私下叫人把搶民抓住,關起來羞辱、拷打。那些搶劫糧食的民眾經(jīng)過這種懲戒,才平靜下來,不再到處搶奪,要不然幾乎變成大亂的局面。 所以,善的事是正,惡的事是偏,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至于那些原本存著善心,卻演變成做了惡事的,這就叫正中之偏;而原本是存著惡心,反而變成做了善事,就叫做偏中之正。這個道理不可以不了解。 24 原 文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薄稌吩唬骸吧套镓炗缳A物于器?!鼻诙e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直 解 什么是半滿呢? 《易經(jīng)》說:“善事如果不去累積,就不能夠成就美好的名聲。惡事如果不去累積,也不會惹來殺身之禍?!薄渡袝分姓f:“商朝的罪業(yè)經(jīng)過幾代以后,已經(jīng)累積得非常多了!就仿佛是錢貝串滿了繩線,也像是收藏的物品塞滿了整個容器一樣。”如果能夠認真積聚,總有一天自然就會積滿。若是懈怠而不積聚,那當然就不會滿。這是半滿的一種說法。 25, 25, 25);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微軟雅黑, 宋體, simsun, sans-serif;">25 原 文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后入宮富貴,攜數(shù)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shù)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直 解 從前有某姓人家的女子到佛寺去,想要布施卻沒有錢財,身上只有二文錢,就全部捐給寺院。寺里的住持和尚親自替她懺悔祈福。后來這個女子進入皇宮獲得富貴,帶著好幾千的黃金到寺里布施,但這個住持和尚卻只是叫他的徒弟替她做回向而已。 她感到很疑惑,就請問住持說:“我以前只是布施二文錢,您就親自替我懺悔;現(xiàn)在捐了幾千黃金,您卻不為我回向,這是什么原因呢?”住持師父說:“你以前所布施的財物雖然較為微薄,但布施的心卻非常地真誠,若不由我親自替你懺悔祈福,就不足以報答你的這份功德?,F(xiàn)在布施的財物雖然很豐厚,但你的誠意卻不像以前那么懇切,叫人代為懺悔也就足夠了?!?/p> 這就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卻為滿善的道理所在。 26 原 文 鐘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后,當復本質?!眳卧唬骸叭绱藙t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贝擞忠徽f也。 直 解 道士鐘離權想把煉丹的方法傳授給呂洞賓,其中有一種將丹點在鐵上會變成黃金的道術,可以用來救濟世上貧苦的人。呂洞賓請問他說:“變成黃金以后,將來還會再變回原先的鐵嗎?”鐘離回答說:“等到五百年后,仍然會恢復原來的質地?!眳味促e說:“這樣就會害到五百年以后的人,這種事情我不愿意做!”鐘離聽了告訴他說:“修學仙道要先積滿三千件功德,就憑你這句話,三千件功德已經(jīng)圓滿了?!?/p> 這是半善、滿善的另一種說法。 27 原 文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直 解 再者,雖然做了善事,但是心里并不惦念著所行的善事,那么任憑你做什么樣的善事,都能夠功德圓滿。假如心里老是念念不忘所做過的善事,縱然一生當中都非常勤勉地行善,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財來幫助別人,若能做到內不著能夠布施的我,外不念接受布施的人,中不思所布施的財物,這三者完全不會放在心上,就是佛經(jīng)上所說的三輪體空,也可以說是一心清凈,不著任何痕跡。 能夠做到這樣,那么縱然只是布施一斗谷子,也可以種下無量無邊的福田。雖然只是一文錢,也可以消掉千劫以來所累積的罪業(yè)。如果這個心還是念念不忘,那么縱然布施了萬鎰黃金,所得到的福報還是無法圓滿。 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法。 28 原 文 何謂大???昔衛(wèi)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p> 直 解 什么是大小呢? 以前有一位衛(wèi)仲達,在翰林院里當官。有一次他的魂魄被陰差捉到陰間,主審官就叫文書把他在人間所做的善惡兩種紀錄簿呈上來。等冊子送到之后,發(fā)現(xiàn)記錄惡事的簿子,竟然堆滿了整個庭院。而行善的那一卷紀錄冊,只不過像筷子那樣小而已。主審官命令部屬拿秤子來稱稱看,豈知堆滿庭院那些記錄惡事的冊子倒是比較輕,而像筷子那么小的善冊子反而比較重。 仲達看到了陰間的善惡紀錄冊之后,納悶地問道:“我的年紀還不到四十歲,為何過惡會有這么多呢?”主審官說:“只要有一個念頭不端正,就已經(jīng)算是造了惡,不必等到實際去做了才算?!?/p> 29 原 文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直 解 仲達因而請問善冊中所記錄的是什么事。主審官回答說:“朝廷曾經(jīng)大興工程,修筑三山地區(qū)的石橋,你向皇帝呈上奏章,勸請停止這項工程,以免勞民傷財,這卷就是那份奏章的文稿?!?/p> 仲達說:“我雖然上了奏章,但是朝廷并未接受勸諫,怎么會有這樣大的功德呢?”主審官回答說:“朝廷雖然沒有聽從你的勸諫,但你心中所起的這一個善念,已經(jīng)是在為全體百姓著想。如果真的采納了,那么這種善的功德力量就會更大。” 所以,一個人的志向,如果是為全天下的人民謀福利,為了國家的前途著想,那么所做的善事雖然很少,但功德卻是很大;假使只是替自身著想,善事雖然做了很多,但所能得到的功德卻很小。 30 原 文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狈蜃诱摓槿?,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如鎮(zhèn)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直 解 什么是難易呢? 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說過:“想要克制自身的私欲,必須從最難克制的方面做起?!笨鬃釉诖鸶驳茏臃t所提問的“什么是仁道”時也說:“先從較難的地方下工夫?!?/p> 必須像江西的舒老先生,舍去教兩年書所得到的微薄薪資,來代替窮人繳交積欠官府的錢,而使窮人夫婦免除分離的悲劇。又像河北邯鄲地區(qū)的張老先生,舍掉十年來所積蓄的錢財,代替一個窮人償還贖款,而救活窮人家的妻兒。這兩種情形都是所謂的“難舍能舍”。 就像江蘇鎮(zhèn)江的靳老先生,雖然年老而沒有子嗣,他的鄰居家境很窮,想要把年幼的女兒嫁給他為妾,但他卻不忍心耽誤這個女孩子的青春,而將她還給鄰居。這就是在非常難忍的情形下,還能夠堅定地忍了下來。 這幾位老先生“難舍能舍”、“難忍能忍”的精神,實在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所以上天賜給他們的福報也就特別豐厚。 大凡家境較為富裕、又有勢力的人,想要建立功德都比較容易。雖然很容易,但卻不愿意去做,這實在是在自我糟蹋福報。至于那些家境貧窮、而又沒有地位的人,若想要行善修福都比較困難。雖然是困難,卻能夠盡心盡力去做,這才是可貴的。 31 原 文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直 解 隨順機緣而做濟助眾生的事,它的種類非常地多,如果簡要地來說明它最主要的部分,大概有十個方面: 第一,看到別人做善事時,要予以幫助。 第二,對于年紀較輕、輩分較低、家境較差的人,必須存著愛護之心;對于年齡較長、輩分較高、德學較好的人,要存著恭敬之心。 第三,遇到有人正在做好事時,要極力成全,不可嫉妒、破壞。 第四,若有不愿意行善,或是喜歡作惡的人,就要設法勸他止惡行善。 第五,當別人遇到危險或急難時,應當盡力去挽救或協(xié)助。 第六,對于國家、社會及百姓有極大利益的事,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地發(fā)動,或者參與完成其事。 第七,有了積蓄的人,最好能多做布施的善行,不但能幫人解困,也可以為自身修積福報。 第八,對于正知正見,能讓人增長智慧與知識的道理或法門,都應當加以保護、維持。 第九,對于學問優(yōu)、見識廣、品德佳、年紀長、職位高于自己的人,必須多加敬重。 第十,凡是有血氣的動物,都須加以愛護,珍惜它們的生命,不可隨意殺食或虐待。 32 原 文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直 解 什么是與人為善呢? 從前舜在尚未繼承帝位之前,曾在山東濮縣東南方的雷澤湖邊,看到年輕力壯的漁夫,都選擇水位較深、聚水較多、魚類群聚的地方捕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湖水較淺、魚類稀少的灘中抓魚。舜目睹這種現(xiàn)象,非常悲憫這些老弱的漁夫,于是親自下水參與捕魚。 每當碰到有漁人相互爭奪的情形,他就替他們隱藏這種過失,不會加以宣傳;如果看見有相互禮讓的現(xiàn)象,就大加贊揚,把他們當成學習的榜樣。就這樣經(jīng)過了一年,大家受到舜的影響,都將水位深廣、魚類群聚的地方相互禮讓。 像舜王這種深明事理的大智之人,哪里無法說一些道理來教導大眾呢?他這種不用言語勸導,而寧可以身作則來轉化他們的方法,實在是一個善理世事者的一番苦心。 33 原 文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fā)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直 解 我們身處這個人心墮落、風氣敗壞的時代之中,千萬不可以拿自己特有的長處,來掩蓋或壓倒別人;不能以自己所做過的善行,來與不及自己的人相比較;不可仗著自己較為多才多藝,就以此來難倒他人。應該隱藏自己的才能與智慧,就像是非常平凡、空無所有般地謙虛處世。這就像一般人常說的“大智若愚”、“虛懷若谷”。 每當看見他人犯了過錯,應該以寬大的心量來加以包容,并且替他掩藏,不可加以宣揚。一方面給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一方面也能使他心存顧忌,不敢再讓自己的行為繼續(xù)放縱下去。假使發(fā)現(xiàn)他人有小小的長處值得學習,或是做了一點小善可以作為榜樣,應當立即徹底舍棄既有的成見而向他學習。并且要真誠地贊美他,將他的長處和善行向社會大眾廣為宣揚。 一個人凡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起心動念完全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都是想要為大眾樹立楷模,維護世間的真理與法則,這才是一個道德高尚或身處上位的人,將天下都當成是公有而非私有的偉大氣度。 34 原 文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圣賢之志。何者?圣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圣賢而安之也。 直 解 什么是愛敬存心呢? 君子和小人,若只是從表面上來觀察,常常容易混淆不清。但只要從兩者之間的心地來作比較,那么君子的善心與小人的惡念,其中的差異就相當大,明顯得像是黑白兩種相反的對比。所以孟子曾說:“君子所以和一般人有所不同,就在于他的存心而已?!?/p> 君子所存的心,只是愛護人、禮敬人的善心。因為人與人之間,可分為親近和疏遠、尊貴與低微,也有聰明和愚笨、道德高尚與品行惡劣。這萬種類別,都是千差萬別,無法齊等,但都是我們的同胞,都和我們一樣有生命與苦樂,屬于同一個體性,哪一個不是我們所應該敬愛的呢? 如果能夠愛護、尊敬眾人,也就等于是愛護、敬重圣賢之人。這是因為圣賢了悟人我一體,對于眾生沒有絲毫分別心,自然對于每個人都能心存愛敬。因此,我們若能愛敬眾人,就是對于圣賢的愛敬。能通達眾人的意向,也就等于是通達圣賢的意向。 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圣賢的志向,原本就是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們,都能夠獲得適切的安頓,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我們如果能夠普遍地予以愛護與尊重,而使這一個世界上的人民都能得到安定,這便是代替圣賢來安定人民。 35 原 文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xiāng)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杰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直 解 什么是成人之美呢? 玉本來是摻雜在石頭里面的,如果將含藏玉質的石頭隨意丟棄,那么它就與一般的瓦片或碎石一樣,沒有什么價值可言。假使能把它好好地雕刻、琢磨,那就可以使它成為圭璋之類,十分地貴重。兩者之間,就因為所下的工夫不同,其價值就有了天壤之別。 所以,凡是看到一個人做了善事,或是他這個人的志向可取,資質足以造就,都須加以引導、扶持,使他的志向與德行都能夠成就,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材。或者獎勵他、稱贊他,或者幫他維護、幫他保持,或者替他辯白冤情,分擔別人對他的毀謗。務必要讓他所做的好事能夠成功,并且在社會上站得住腳,而后才能夠停止,這才算是盡到自己的心力。 大概來說,一般人都會厭惡和他不同性情的人。在鄉(xiāng)里中,善良的人往往比較少,而不善良的人卻較多。善良的人身處俗世之中,常會受到排擠,因此也就很難自己立得住。而且才能出眾的人士,他的性情剛正不阿,與眾不同,不大注重修飾外表,所以大都容易遭受批評與指責,因此所做的善事常常容易失敗,而善人也會常常受到毀謗。若是碰到這類情形,只得依靠具有仁心、道德高尚的人,來糾正這種不善的風氣,幫助善人成就善事,這種功德是最大的。 36 原 文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陛^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fā)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直 解 什么是勸人為善呢? 我們既然出生在這個世上作為一個人,誰會沒有良心呢?然而,在這茫茫的世間路上,一般人總會為了追求名利而勞苦不息,這是最容易墮落的。因此,凡是與大眾相處,每當發(fā)覺別人有這種現(xiàn)象,就必須善巧方便地予以提醒,來解開他心中的迷惑。比方像是在漫漫的長夜里,一直處在大夢之中,就要叫喚他,讓他盡快清醒過來。又譬如像是長久陷入煩惱當中,就須幫他消除煩惱,使他的身心能夠清涼自在。這種恩惠可說最為廣大、最為普遍。 唐朝大文豪韓愈曾說:“用嘴巴說道理來勸人,只能在短暫的時間里利益極少數(shù)人。若要長久、普遍地勸導世人,就須寫成書籍來流傳?!边@跟前面所說的與人為善相比較,雖然好像是留有形式、痕跡,但卻能夠因不同病癥來下藥方,往往會產(chǎn)生特別的效驗,因此實在不能夠把它廢除掉。 并且勸人也必須恰當,假使遇到不愿意接受勸導的人,卻偏偏要去規(guī)勸他,這就是失言;如果對方肯接受勸導,卻不愿去規(guī)勸他,這便是失人??鬃釉f:“君子不失言,亦不失人?!币虼?,若有這兩種情況,就應當要回轉過來,反省自己的聰明才智。 37 原 文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蛞砸谎陨炱淝?,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鄙w仁人之言哉! 直 解 什么叫做救人危急呢? 困難危險和流離窮苦的窘?jīng)r,這是一般人常會遭遇到的事情。如果偶然間碰到這類人,應該像病苦是在自己身上一樣,盡速幫他解除苦痛?;蛘哂醚哉Z來洗刷他所受的冤屈和壓制,或者用各種方法來濟助他的困境。 崔子曾說:“給人的恩惠不在于多大,只要能在別人危急時,及時給予幫助,這就可以了?!边@實在是具有慈悲心的人所說的話啊! 38 原 文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xiāng)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蜷_渠導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xié)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直 解 什么是興建大利呢? 小者在一個鄉(xiāng)里之內,大者在一個縣市之中,凡是對于大眾有利益的事情,最應該去發(fā)起、興建?;蛘唛_挖水道,導引河水來灌溉農田?;蛘呓ㄖ贪?,來防止大水的危害?;蛘咝藿蛄海菇煌ㄍ鶃砟軌虮憷?。或者布施茶水或飯食,來救濟饑餓或口渴的人。 一旦遇到了類似以上的善事,都應當趁此機緣勸導大眾,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大家共同努力來興建、修護。只要真誠地為公共利益而做,就不必為了躲避任何嫌疑而不敢從事。也不可以因為怕辛苦,或是怕別人埋怨,就把這種善事推卻掉。 39 原 文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zhí)吝。 直 解 什么叫做舍財作福呢? 在佛門的萬種善行之中,以“布施”為最先須要著手的。所謂布施,就只是“舍”這個字罷了!通達生命真理的人,在自身方面,可以舍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就外境而言,則可以舍去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傊?,不管有形無形,所有的一切沒有不能施舍的。 一般人假使做不到這種境界,可以先從財物布施開始做起。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與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那些東西都須以錢財購買,所以將錢財看得最重。因此,我若是能夠將錢財舍掉,在內心方面,可以破除我的吝嗇習性;從外境來說,又可以救助他人的急難。雖然剛開始會感覺到有點舍不得,做得很勉強,但布施到最后,內心就能夠變得很自然、安適。這種方法最能夠洗滌自私的心念,去除執(zhí)著、吝嗇的習氣。 40 原 文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jīng)世出世?故凡見圣賢廟貌經(jīng)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直 解 什么是護持正法呢? “法”是長久以來,凡是具有生命與靈性的眾生之眼睛,是人生旅程中的前導,可以使眾生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假使沒有正法,人類將憑什么來參與協(xié)助天地之間的造化?憑什么來成就萬物,使其蓬勃成長?憑什么來脫離塵世間的各種迷惑與束縛?憑什么來治理世間的事務,或是解脫生死輪回? 因此,凡是見到了供奉著圣賢、佛菩薩的寺廟和圖像,或者是經(jīng)書典籍,都應該加以恭敬尊重;若有毀壞的情形,必須加以修補、整理。至于以恭敬心推崇、弘揚正法,來報答諸佛如來開啟眾生法身慧命的大恩大德,這更是我們應當相互勸勉、努力實行的事。 41 原 文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直 解 什么叫做敬重尊長呢? 家里的父母或兄長,國家的領袖或長官,以及凡是年齡、道德、職位、學識比我們高的人,都應該特別注意,小心侍奉。 在家侍奉父母親,必須用深切敬愛的心與和順的面容,聲要柔,氣須平。等到薰染習慣以后,自然成為良好的性情,這便是以和氣來感動天心的根本辦法。 在外任職奉事長官,做每一件事情,不可以認為長官不會知道,自己就可以任意放肆。司法人員在審理案件,必須使用刑罰時,不可以認為長官不知道,就隨意用威勢來冤枉人。 對于長官所交付的任務,必須像對待上天一樣地恭敬,這是古人所制定的正確規(guī)范,我們理應遵循,這些方面都和陰德關系最大。請試著比較看看,凡是稟承忠義和孝道的家庭,他們的子孫無不綿延長久,而且非常昌盛,這是特別須要謹慎小心的事。 42 原 文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吨芏Y》:“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yǎng)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直 解 什么叫做愛惜物命呢? 大凡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稱為人,只是因為具備這顆能同情萬物的慈悲心腸罷了!一個追求仁道的人,他所追求的就是這個。那些歡喜積德的人,他所積的也是這一點。 《周禮》記載:“在每年的農歷正月期間,正是動物最容易懷胎的時節(jié),因此祭祀時所用的供品,不可以用雌性動物,以免傷及胎內的生命?!泵献右舱f:“君子應當遠離廚房?!币驗閺N房常有殺生之事,所以君子應該遠離這個場所,就是為了保全我們的惻隱之心。因為如果違反以上所說的,久而久之習以成性,容易變?yōu)槁槟静蝗?,失去本來的赤子之心、君子之仁?/p> 所以,前賢提出“四種肉不應該吃”的告誡,說:“聽到動物被殺時的痛苦哀號聲,就不可以吃它的肉。見到動物正被殺害的悲慘情狀,也不可以吃它的肉。自己所養(yǎng)的動物,相處久了會有感情,不應該狠心吃它的肉。為了招待或滋補我而殺的,更是不可以去吃?!?/p> 想要效學前賢的人,如果一時還不能夠完全戒除葷腥,也應該要從這種“四不食”的戒條做起。 43 原 文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焙纹淙室?! 直 解 從四不食這個戒條做起,逐漸地進步,慈悲心也就愈來愈增長。不但殺生應該戒除,就算是一切極小的動物也都有生命,都不可以任意殺害。像是為了抽取蠶絲來制成衣服,就須先將它的繭放進水中燒煮。農夫為了種田,就必須挖掘土地,以致傷害了許多蟲類。 我們應該常常想到,身上所穿的衣服、三餐所吃的食物,它們是如何得來的。在這些東西形成的過程中,都會殺害許多小生命,才能提供人們享用。因此,隨便浪費物品而不知愛惜,應該是和親自殺生的罪過相同。至于有時候不小心,手所誤傷、腳所誤踏的小生命,更是不知道有多少。這些都應該謹慎將就,隨時防止誤傷它們。 宋朝的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說明一個有慈悲心的人,為了同情老鼠有餓死之虞,所以常會留下飯菜給它們吃。為了憐憫在空中飛竄的小蛾子,會撲向油燈而被燒死,所以晚上就不愿點燃燈火。這實在是多么仁慈的心行呀! 44 原 文 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直 解 善的事情非常地多,沒有窮盡,所以無法完全作詳細的說明。但只要從以上十件事加以推廣開來,那么一切功德就可以完全具足了。 ![]() 01 原 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稌吩唬骸皾M招損,謙受益。”余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直 解 《易經(jīng)》說:“在自然界之中,天道的理則,對于已經(jīng)到達極限者,就會讓他受到減損,卻會使謙虛的人得到增益。就像月亮到達最圓的階段,必定會慢慢轉為缺損。地道的理則,對于過度滿溢者,也會使其產(chǎn)生變動,卻會讓謙虛的人得到滋長。就像池水在填滿以后,總會流向低洼處來填補它。鬼神的理則,對于高傲自滿者,就會讓他受到一點懲罰。但是對于謙虛的人,卻會使其得到應得的福報。人道的理則,也是厭惡驕傲自大者,反而喜愛謙虛的人?!本鸵驗檫@個原理,所以在《易經(jīng)》中,只有“謙卦”的六個爻,全部都是吉祥的。 《書經(jīng)》說:“盈滿就會招致虧損,謙虛才會受到利益。”我屢次和許多人一齊去參加考試,每次都觀察到那些家境清寒的讀書人,將要考中、發(fā)達的時候,他們的臉上必定都會現(xiàn)出一片謙和安詳?shù)墓獠?,仿佛可以用手捧取的樣子?/p> 02 原 文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余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余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fā)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直 解 在辛未年上京赴會試時,我們嘉善縣的同鄉(xiāng)總共有十個人一齊去參加,其中只有丁敬宇這個讀書人年紀最小,卻是極為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會考中?!辟M先生問:“怎么見得他會考上呢?”我回答說:“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承受福報!兄臺您看我們十個人當中,有信實誠懇,不敢搶占風頭,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順從人意,小心謹慎,謙虛敬畏,像敬宇的嗎?有受到侮辱而不回應,聽到毀謗而不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種修養(yǎng),就是天地鬼神也都會保佑他,哪有不發(fā)達的道理!”等到放榜時,丁敬宇果然考中進士。 03 原 文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余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直 解 丁丑年在京城中,我和浙江省秀水縣的馮開之住在一起,發(fā)現(xiàn)他總是非常地虛心,不敢自以為是,并且一直是收斂臉色,不會現(xiàn)出驕態(tài),大大地改變他小時候的習氣。 他有一位朋友叫做李霽巖,為人正直、誠實,又很守信用,是個有益的朋友,時常當面指責他所犯的過錯。然而,只是見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指正,不曾說出一句反駁的話。 我就告訴馮先生說:“一個人能夠獲得福報,必定有其獲福的根源。若是招致災禍,也必定是有招禍的先兆。只要這個心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加以扶持、幫助。兄臺今年一定能夠登上科第!” 后來放榜,果真考中了。 04 原 文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xiāng),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zhí)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直 解 趙裕峰,名叫光遠,是山東省冠縣人,在未滿二十歲之前,在鄉(xiāng)試時就考中了舉人,但是屢次上京參加會試,都未能登上科第。他的父親在嘉善縣任主簿的職務,他就跟隨父親到任所。當時他非常仰慕錢明吾先生的學識,就拿著自己的文章去拜見。不料,錢明吾竟然把他的文章完全涂掉。趙裕峰非但不生氣,而且心悅誠服地趕快改進。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上了科第。 05 原 文 壬辰歲,余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fā)斯人也,未發(fā)其福,先發(fā)其慧。此慧一發(fā),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直 解 在壬辰年時,我進京朝見皇上,并且與夏建所見面,發(fā)現(xiàn)他這個人態(tài)度卑下,一點都沒有驕傲的神氣。而且滿臉流露出謙和的光采,好像能夠迎面照人似的。我回家之后告訴朋友說:“大凡上天將要讓這個人發(fā)達,在還沒有讓他獲得福報之前,必定會先使他產(chǎn)生智慧。這個智慧一產(chǎn)生,那么原本性情浮滑的人,自然變得舉止穩(wěn)重、行事實在。原本任意妄為的人,也會懂得自我約束、收斂言行。建所的性情溫和、善良到這種程度,實在是上天為他開啟的,他的福報就要現(xiàn)前了!”等到榜單開出來,他果然考中了。 06 原 文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xiāng)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直 解 江陰有一個讀書人,名叫張畏巖,學問很好又擅長寫作文章,在當時的讀書人之中很有名氣。甲午年時,他參加南京舉辦的鄉(xiāng)試,借住在一個寺院內。開榜的時候,榜單上并沒有他的名字,心中非常不平,竟然大罵主考官,認為他們沒有眼光。 當時有一位修道人,在他的旁邊微微地笑了一笑,張畏巖突然遷怒于道人。道人就說:“這位相公,您的文章一定是寫得不好?!睆埼穾r聽到這句話,更加生氣地說:“你沒有看過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呢?”道人回答說:“聽說寫文章重在心平氣和,現(xiàn)在聽您這樣怒罵,心里不平到了極點,文章怎么能夠寫得精巧呢?” 07 原 文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睆堅唬骸凹仁敲绾无D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jié),并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直 解 張畏巖畢竟是個讀書明理的人,他聽了道人的一番話之后,覺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覺就屈服了,因此回過頭來向道人請教。道人說:“要考取功名,完全須靠命運。命里不該中試,文章縱然寫得精巧,也是沒有用的。自己必須在性情上先做個轉變。” 張畏巖請問:“既然是命中注定,要怎么改變呢?”道人回答:“造命的大權雖然操在上天手中,但立命卻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只要能夠努力行善、廣積陰德,那么有什么福報不能求得到呢?” 張又問他:“我是一個貧窮的讀書人,能夠做什么善事呢?”道人說:“做善事、積陰德,都是從心地上造作出來的,若能常常存著這份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況且像謙虛這一個項目,并不必花費錢財,你怎么不自我反省一番,卻偏偏要責罵主考官呢?” 08 原 文 張由此折節(jié)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眴枺骸昂味嗳泵??”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笔强乒幸话傥迕?。 直 解 張畏巖從此轉變以往驕慢的性情,隨時隨地都能自我約束。并且每天加緊修善,因此功德也天天增加,積得愈來愈厚。 到了丁酉年,有一次夢到自己走進一棟高樓里,看見一本考試的錄取名冊,但是里面卻缺少很多行。他好奇地請問旁邊的人。旁人回答說:“這是今年的錄取名冊?!?/p> 張又問:“為什么缺少那么多名字呢?”旁人又回答說:“在陰間里面,對于參加科第考試的人,每隔三年就要考察一次,必須是積有功德,而且沒有過失的人,才能夠榜上留名。像這份名冊前面所缺少的,都是本來應該可以考取,因為最近做了不厚道的行為,才被剔除的。” 后來又指著其中的一行說:“你最近三年來律己相當?shù)刂斏?,或許可以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能夠自愛?!边@一年,張畏巖果然考中了第一百〇五名。 09 原 文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v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直 解 由此看來,舉頭三尺之處,就一定會有神明在監(jiān)察著人們。趨向吉祥、避開兇險,絕對是自己所能夠掌握的。我們必須使自己的存心保持著良善,時時要約束行為,一點都不可以得罪天地鬼神。并且要虛心地接納指教,肯遷就他人,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惜我,這樣才會有納受福報的根基。 那些充滿傲氣、目空一切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有遠大成就的人??v然僥幸發(fā)達了,也不會有所受用。因此只要是稍有見識的人,必定不忍使自己的心量變得很狹小,而阻絕了所應得到的福報。更何況謙虛的人才會有廣闊的胸襟,來接受他人的教導,也才會無窮盡地學習他人的善行,這尤其是一個正在修學中的人所不能缺少的! 10 原 文 古語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余于科名亦然。 直 解 古時候有一句話說:“心里只要有求取功名的志向,就必定能夠獲得功名;有求得富貴的志向,必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了志向,就像是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結果。立定了志向,還必須念念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那么微細的小事,也要給他人方便,這樣自然能夠感動天地。而要修造福報,就可以操在自己的手中。 現(xiàn)在那些想要求取科第的讀書人,剛開始并不曾發(fā)起真誠的志向,只不過是隨著一時的興致罷了!當興致來的時候,就拼命地去追求。等到興致退盡,也就停止了。 孟子曾經(jīng)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真的愛好音樂到了極點,那么齊國的國政差不多就有興盛的希望了!”孟子所說的話,是希望齊宣王能將個人所得到的快樂,擴及于使全國百姓也能獲得快樂。若能以希望全國人民都得到幸??鞓返男膽B(tài)來施政,國政勢必會日趨清明,天下自然可以安定和諧。 我認為要求取科第功名,也和這個道理一樣,必須將求取個人科第功名的狹隘私心,轉變?yōu)槔嫣煜律n生的廣大胸懷,那么他所獲致的功名,于己于彼都能有圓滿的助益。 文章轉載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