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收到幾幅手寫的春聯(lián),是我學生送來的。展開,墨香撲鼻。若不是平日里就了解,很難想到這是出自一位十三、四歲的孩子之手。 她的書法作品就懸掛在班級教室走廊上,確實是上乘之作。可以想象,這孩子在寫春聯(lián)時是多么用心。收到春聯(lián),我很開心,隨即拍照曬朋友圈。 ![]() 很多朋友以為是我的“杰作”,這真是高看了我,說到書法,真有些慚愧。按道理,師范生強調和重視“三字一畫”,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以及簡筆畫,我的很多同學和校友書寫、繪畫都是一流,但我卻是個例外,寫不好字,也畫不好畫。 我父親特別希望我能寫出一筆好字,時常鼓勵我要堅持練習,還與我說王羲之的故事。其實,父親是個十足的文盲。我知道父親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期待我能寫春聯(lián)。 我老家一帶,學校老師都是備受尊敬的“先生”,“先生”都能寫一手毛筆字。每到臘月,小學老師的本家哥哥和退休的伯父“大先生”成了的明星,求他倆寫春聯(lián)的絡繹不絕,本村的、鄰村的,都有。 我家的春聯(lián),有時是求伯父寫,有時是請哥哥寫。 伯父的字,蒼勁有力;哥哥的字,娟秀優(yōu)雅。 那時,我并不知這就是“書法”,也就不知道伯父寫的是“草書”,哥哥寫的是“小楷”。待我讀師范時,知道了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趙孟頫。自然,也就知道了“書法”。 自打我讀了師范,伯父和哥哥便不約而同地不再給我家寫春聯(lián)。伯父說自己老了,眼睛不好使,手法也不行;哥哥說讀師范就能寫好字,也一定會寫春聯(lián)。 我知道他們是在鞭策我,但我更知道自己的字確實不行,但無論我怎樣央求,他們就是不松口。最后,只得硬著頭皮上陣,一通操作,手上、臉上都是墨,春聯(lián)是寫好了,不忍直視。鄰居見我在家寫春聯(lián),也送來紅紙,讓我代寫,我再三推脫。第二年,他家的春聯(lián)便由自家讀小學的兒子“畫”了。 我可能是唯一一位沒能寫出一筆好字的“師范生”,此后的春聯(lián)也多是請人代寫。 印刷的春聯(lián)盛行后,也就不再“求”人代寫春聯(lián),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 虎年,我換了單位,進了實驗中學。兔年將至,學習委員為我寫了幾幅春聯(lián),在歲末送來,心中甚喜。 遠在合肥的小師妹書法更是了得,她也為老師寫了兩幅春聯(lián)。 ![]()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濃濃的年味越來越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