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處理 在污水處理設施進口處,必須設置格柵,主要是采用物理處理法截留較大的漂浮物或懸浮物,以便減輕后續(xù)處理構筑物的負荷,使之能夠正常運轉。 沉砂池一般設在格柵后面,也可以設在初沉池前,目的是去除比重較大的無機顆粒。初沉池對無機物有較好的去除效果,一般設在生物處理構筑物的前面。 經過一級處理后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準,只能作為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二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性狀態(tài)的有機污染物質,通常采用生物處理法。生物處理構筑物是處理流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將污水中呈溶解性、膠體狀態(tài)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達到排放的要求。 一般去除率能達到90%以上,有機污染物可達到排放標準,處理后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可降至20~30mgL。 二沉池的主要功能是去除生物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以污泥形式存在的生物脫落物或已經死亡的生物體。 三級處理 在一級、二級處理后,用來進一步處理難以降解的有機物 、磷和氮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 主要處理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等。通過三級處理,BOD5能進一步降到5mgL以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