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屬利水滲濕藥中的利水消腫藥。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野生或栽培,主產于廣西、湖北、河南、云南、四川、安徽等地,7~8月采挖,除去泥沙雜質,堆置“發(fā)汗”后,攤開涼至表面干燥,再“發(fā)汗”,反復多次,至現(xiàn)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陰干;或將鮮茯苓切制陰干。生用或朱砂拌用。 【處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苓。 【性味歸經】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甘淡性平,甘補淡滲,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安神。凡水濕內停及脾虛之證,皆常應用。對于脾胃濕勝之證,尤為適應。具有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補而不峻,利而不猛的特點。 1、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及停飲等水濕證。偏于寒濕或脾虛者,常配桂枝、白術等同用。偏于熱濕者,常配豬苓、澤瀉等同用。 2、健脾和胃:用于脾虛不運、水濕內停所致的食少脘悶、泄瀉、痰飲等證。脾虛泄瀉,常配黨參、白術、山藥等同用。脾虛痰飲內停,常配半夏、陳皮或桂枝、白術、甘草等同用。 3、寧心安神:用于心脾不足的心悸失眠等證。常配當歸、黨參、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若屬心氣不足或心腎不交的心悸失眠,又常配人參、龍齒及菖蒲、遠志等同用?!居昧坑梅ā?/span> 10~15克,煎服。用于安神,常以朱砂拌用。 【使用注意】 腎虛或小便不禁者忌用。 【藥效比較】 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和茯神之分。白茯苓偏補,健脾寧心利水,用于脾虛水濕諸證及心神不寧;赤茯苓偏利,滲利濕熱,用于濕熱水腫、淋證;茯苓皮長于利水消腫,專用于水腫;茯神長于寧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證。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憂恚(hui)驚邪恐悸……利小便。” 《本草綱目》:“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云:風眩心虛,非茯苓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嘗不治心病也?!?/span> 《世補齋醫(yī)書》:“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以行濕?!?/span> 藥物成分:主要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膽堿及鉀鹽等。其中b-茯苓聚糖占干重的93%。 藥理:有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此外,還有鎮(zhèn)靜和降低血糖作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 未加工的原生態(tài)茯苓 ![]() 切制加工過的茯苓塊 |
|
來自: 忍思靜誠 > 《生活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