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和除夕的來歷: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除夕則是農歷的歲末。廣義所說的過年是從每一年的臘八開始,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才結束。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夕”(另一說叫“年”)的怪獸,生活在海底,在每年農歷的歲首時,便會爬上岸,傷及百姓,所以百姓只能在這一天躲進深山之中。 后來一位高人想出了應對之策,因為“夕”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于是就在它出來的這一天,把村子里各家的門上貼大紅紙、燒柴火,把“夕”給趕跑了,所以就有了“除夕”的說法。 后來逐漸演變?yōu)橘N紅對聯(lián)、放鞭炮的習俗。當然,現(xiàn)在很多城市為了環(huán)保,已經(jīng)禁止燃放鞭炮,還請大家注意。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除夕"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中。 但慶祝除夕的活動比西晉可早多了,在先秦時期農歷的歲末,就有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呂氏春秋?季冬記》),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 小年的來歷:小年是傳統(tǒng)的“祭灶日”,傳說灶王爺原來是一位叫“張生”的平民,娶妻之后花天酒地,敗光了家業(yè),后來乞討到郭丁香家中,羞愧難當,鉆到灶鍋底下被燒死了。 玉帝得知此事后,認為張生知道悔改,既然是死在了灶底,就封其為“灶王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二十四)要向玉帝匯報工作。 老百姓認為灶王爺要向玉帝匯報,所以非常尊重灶王爺,就慢慢演變?yōu)榱曀?,祈求第二年風調雨順,事事順利。 北方的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在臘月二十四,為何不在同一天呢? 最初小年只有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在民間在盛大的祭祀活動。 后來皇家也引入這一習俗,但為了區(qū)別民間,就把宮中的祭祀儀式早了一天,即臘月二十三。 常年行船的船夫,也引入了這一習俗,為了區(qū)別,就定在了臘月二十五。逐漸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定式。 北方因為官宦人家較多,就隨著官家一起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但南方還是沿續(xù)了自己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所以南北方的小年在今天差了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