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緬印邊境:長達1634公里,沿線山地丘陵森林遍布,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但跨境人員流動卻相當頻繁。 對于緬甸和印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二者都是我們西南方向的鄰國,但卻分屬不同的地理板塊; 印度屬于南亞 而緬甸屬于中南半島和東南亞 不過,兩個國家其實是相互接壤的,而且陸地邊境線還相當長,達到1634公里。 在我看來,緬印邊境線有幾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第一,地形上,山地丘陵遍布。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地形相對封閉,陸地邊境線上分布著眾多的山地高原等; 實際上,緬甸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地形條件也非常封閉,尤其是陸地邊境線的情況,跟我們挺像,也有著不少山地屏障; 二者之間的邊界,同樣如此: 看看圖1-4,兩國的邊界上,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帕特凱山、那加山脈、隆格朗山以及若開山脈等; 尤其是那加山脈,又被稱作那加丘陵,雖然被稱作丘陵,但其海拔高度卻相當高,平均海拔達到1500-2100米,丘陵向東北延伸的部分,則更加高大險峻,有多座海拔超過3000的山峰,其中的薩拉馬蒂峰海拔高達3926米,是當?shù)氐谝桓叻澹?br> 而這一部分,也成了緬印邊境的一道天然分界線。 第二,氣候上,溫暖濕潤。 緬印邊境基本上處于北回歸線附近,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遇到緬印邊境線的一系列山脈,以及北側的喜馬拉雅山脈之后,形成大量降雨,讓這片區(qū)域降雨異常的豐沛; 比如不遠處的印度小鎮(zhèn)乞拉朋齊,就是非常著名的“雨極”,1861年曾創(chuàng)下了20447毫米的年降雨量記錄,到了1961年,降雨量更是再創(chuàng)新高,達到26461毫米; 再比如布拉馬普特拉河,也就是我們的雅魯藏布江,在流出我國邊境時,年徑流量大約為1000億立方米,但由于這片區(qū)域降雨量實在太大,它在非常短的距離內,年徑流量就達到了6180億立方米; 另外還有梅克納河,全長只有900公里,流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也不算大,但年徑流量卻高達1418億立方米; 等等。 第三,自然條件上,森林密布。 看看上面兩個特點: 山地眾多 降雨豐沛 這樣的自然條件,簡直就是形成大面積森林的“沃土”??! 事實上也差不多: 看看圖7,緬印邊境的森林密集程度,就像是一道“綠光”,綠得發(fā)亮,緬甸原本就是個森林比較多的國家,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50%左右,而西北部的緬印邊境,則堪稱緬甸森林最集中的區(qū)域之一; 而印度呢? 由于人口眾多,全國幾乎沒啥森林,但東北部靠近緬印邊境這一塊,幾乎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森林,覆蓋率也達到21%以上。 山地眾多 環(huán)境濕熱 森林密布 三個因素合在一起,也讓緬印邊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人類禁區(qū)”: 一方面,這里森林沼澤遍布,瘴氣彌漫,令人類很難生存; 另一方面,森林中也生活著很多野生動物,比如蚋、毒蛇以及水蛭等,也會對人類產生威脅; 還有一點也不得不提,每當雨季來臨,蚊蟲叮咬可能帶來的回歸熱、瘧疾、破傷風、敗血癥等,更是不可小覷。 不過,雖然自然條件惡劣,緬印邊境兩側的居民來往卻相當頻繁,主要原因在于; (1)歷史上,緬甸雖然與我們淵源頗深,但受南亞地區(qū)的影響也很大。 (2)緬印邊境兩側的居民,有不少都屬于同一個民族,彼此之間有很近的血緣關系,來往比較密切; 另外,印度的英語比較流行,緬甸一些年輕人為了更好的找到工作,也會去印度學習英語。 (3)緬印兩國跨邊境流動的手續(xù)也比較簡單; 以緬甸欽邦的馬圖皮鎮(zhèn)為例,這個小鎮(zhèn)區(qū)域的緬印邊境,實行的是邊境自由遷徙制度,居住在邊境沿線的居民,在邊境兩側16公里范圍可以自由出行,不受簽證限制; 因此,這片區(qū)域內的250多個村莊,大約30萬居民,可以通過150個邊境點越過邊界自由往來。 這么一看,緬印邊境的人員和物資流通,還是相當便捷和自由的,也難怪兩國都有一些“勢力”會藏在對方邊境內了。 ![]() ![]() ![]() ![]() ![]() ![]() ![]() ![]() ![]() |
|
來自: 零壹貳012 > 《地緣政治(地理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