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這不,在泉州有一個神秘的古村落,不僅村中的婦女都人人戴著花,而且房子還都是用蚵殼建的,戴花的美女被稱為“蟳埔女”,與我國著名惠安女、湄洲女并稱為我國三大漁女;房子也是我國唯一的蚵殼厝。最為神秘的是,傳說他們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 ![]() 蟳埔村這個神秘的村落就是泉州豐澤區(qū)的蟳埔村,位于晉江與洛陽江之間的突出位置,面臨東海。 ![]() 蟳埔村歷史非常悠久,據清嘉慶年間《西山雜志》載: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頭埔之蟳尾焉。晉唐之際海灘也,宋時漸涸成陸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臨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際始有村落。也就是說古老的村落,距今至少也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了。 ![]() 蟳埔村現(xiàn)是一個擁有1635戶,總人口6000多人的自然村,村中黃姓占了70%的人口,其余有郭、蔡、莊、謝、鄭、許、王、吳、楊、陳、翁、施、蘇、洪等15個姓氏。 蟳埔村獨特的風俗和建筑蟳埔村因地處海濱,是一個古老的漁村,傳承悠久的漁村有著許多奇特和神秘的傳承。其中就有戴著“簪花圍”,穿著大踞衫的蟳埔女,還有用海蠣殼建造的蚵殼厝,這在我國可是獨一無二的建筑。 ![]() 老靳前文曾經專門介紹了中國三大漁女之一的“蟳埔女”,今天咱們就來看看神奇的建筑蚵殼厝,還有為什么說他們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 蚵殼厝 ![]() 行走在曲曲彎彎悠長的蟳埔村的老街巷里,你會發(fā)現(xiàn),夾縫中的小巷兩側大多都是類似灰白的鵝卵石墻的房子,走近一看,原來都是蚵殼(蚵為閩南話中的海蠣殼),參差的凹凸彷如密密麻麻的鱗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就是在我國獨一無二的蚵殼厝了。 ![]() 蚵殼厝的建筑結構大體同傳統(tǒng)的閩南紅磚厝,花崗石的地基,上下均為紅磚的門窗框,中間四周的墻以蚵殼拌海泥作墻,以及彩色的燕尾脊,紅白相間,古樸而靈動。 蟳埔村的蚵殼厝并不只是好看或者裝飾的,我看到了一處殘破的墻,墻里墻外都是蚵殼,而中間為泥土。據說這樣的房屋由于蚵殼對空氣的隔絕,不僅不積水,不怕蟲蛀,還有冬暖夏涼的特色;尤其是經歷多年的風雨之后,蚵殼不僅不會損壞,其外表更加光澤亮麗了。 ![]() 蚵殼厝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有的從外面看好像非常矮小,其實進去以后會發(fā)現(xiàn)別有洞天,因為房屋的空間有一半被山坡遮擋了。 蟳埔與古阿拉伯的傳說蚵殼厝的蚵殼,如果你用心仔細看一下,會發(fā)現(xiàn)好多蚵殼非常大,我用手比量了一下,超過20厘米的好像不在少數(shù),這樣個頭的海蠣我們是很少見到的。為什么在泉州有這么多大個的海蠣殼,這就要說起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故事。 ![]() 泉州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蟳埔曾經是無數(shù)遠洋商船的出發(fā)地,宋元時期,當一艘艘的貨船把絲綢、瓷器、茶葉帶往世界的同時,也把來自世界的蠔殼帶了回來。這些個頭大、不同于本地的蚵殼,當?shù)厝撕芸炀桶l(fā)現(xiàn)了它的妙用,一下子就成了當?shù)厝说慕ㄖ牧稀?/p> 據專家考證,蟳埔的蚵種是原產于非洲東海岸,昔時多為空船壓艙所用,到岸后堆積在海邊,從起初的裝飾,到后來的建筑主要材料,慢慢就形成了我國獨一無二的蚵殼厝。 ![]() 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頭飾,即使在閩南地區(qū),也是獨樹一幟。為什么在蟳埔有這些不同于閩南地區(qū)獨特的民俗?聯(lián)合國專家在考察海絲之路也指出,在荷蘭一帶有蚵殼厝類似的建筑。 ![]() 其實,蚵殼厝,簪花圍,這樣的風俗據說都是從中亞地區(qū)傳過來的。所以,主流的觀點認為,蟳埔一帶為古阿拉伯人的后裔,雖然經過無數(shù)代的與漢族融合,但來自中亞的遺風,依然在此流傳。 當然也有一些觀點說,簪花圍在我國漢代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無論如何,蟳埔村的蚵殼厝和蟳埔女的簪花圍,已經成了一種神秘而奇特的民俗流傳至今。是不是阿拉伯后裔不重要,但這種文化現(xiàn)象都和泉州的海絲起點息息相關! 壹點號老靳行色 |
|